你知道嗎,誠信一詞最早源於他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古往今來,誠信的力量從來都不容忽視。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廣為流傳,季布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於史,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狼來了”的遊戲也必將付出慘痛代價。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為何將“誠”與“信”聯繫在一起?“誠信”一詞最早何時出現?

“誠”側重內心層面,指內心情感的真實無偽、自然流露。

在古代漢語中,“誠”與“信”二者互訓,也就是說二者可以互相解釋、意義相通。“誠”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誠,信也。從言,成聲。”“信”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在現代漢語中,我們也將“誠信”二字連用,表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實際上,“誠”和“信”的語義側重有所不同。《荀子》中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養,沒有什麼比“誠”更重要的了。《禮記·大學》中也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其意真誠,其心方能端正。《論語·為政》有云:“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義,不知他該如何立足處世。《春秋榖梁傳》亦云:“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可見言語真實、言而有信的重要性。誠於中,信於外,內誠於心,方能外信於人。

最早將“誠”與“信”二者連起來使用的,是春秋時期法家的管仲

《管子·樞言》中說:“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仲突出了誠信的重要性,明確將其看作是天下倫理秩序的基礎。儒家更是十分重視誠信的作用。孔子強調“民無信不立”,指出誠信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思想,是國與國之間交往所應遵守的道義標準,更是人們交往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要做到“言而有信”。孟子在孔子誠信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將“朋友有信”與“君臣有義”、“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父子有親”相結合,統稱為“五倫”。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將其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

誠信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素養和行為操守,是最基礎的價值觀和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北宋大儒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無論是為官、治學還是處世,始終秉持誠信之道,這得益於良好家風的薰陶。宋人邵博所作《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司馬光五六歲時,想吃青核桃卻不會剝,司馬光的姐姐想幫他把皮剝掉,卻也沒能成功,姐姐有些氣餒,就先離開了。此時恰巧路過一位婢女,她用熱水將核桃燙了一下,輕輕一剝皮就下來了。姐姐回來,問是誰剝掉了核桃皮,司馬光回答說:“是我自己剝掉的”。此言剛好被司馬光父親聽到,他立即嚴厲訓斥道:“小孩子怎能說謊騙人呢?”此事讓司馬光刻骨銘心,相傳,年長之後,他還把這件事寫到紙上,時時告誡自己不能說謊。正所謂“愛子,教之以義方”,司馬光終生踐行“誠信”二字,正是因為在小時候,父親便將誠信這顆種子深埋在他的心中。

誠信,乃道德之根基、人格之底蘊、立世之根本,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誠信”都是一則重要內容。西晉羊祜《誡子書》中說:“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旨在說明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重要性。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自幼在《程氏家訓》的教育下成長,家訓中有“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不信不立,不誠不行。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的教誨,意在說明誠信是君子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徑,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清代廉吏汪輝祖在《雙節堂庸訓》中說:“以身涉世,莫要於信。此事非可襲取,一事失信,便無事不使人疑”,旨在告誡後世子孫,人生在世,一事失信,事事受疑,必須以誠信為先。

對個人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是做人做事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對企業而言,誠信是無形資產,靠信譽打造品牌才能贏得百姓信賴;對社會而言,誠信是公序良俗,是社會和諧和睦的基本前提;對國家而言,誠信是軟實力,是國家發展、國際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誠信,既是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一份契約,更是自己與良心的一個約定。從長遠計,人人都要加強自身誠信建設,讓誠信真正成為一種思想自覺、一種行為習慣,為個人和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