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飛有信心在西線快速取勝,藉口兵力不足,不同意開闢中東戰場

英國是加里波利戰役作戰計劃的發起者。但是國內對於是否開闢新戰場、在哪裡開闢新戰場和如何分配兵力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加里波利戰役作戰計劃的出爐經歷了艱難的歷程。此部分已經在本文的第一章進行過論述,在此不再展開。加里波利戰役的作戰方案是在英國各方妥協下的產物,各方就執行海峽行動勉強取得了一致,制定出海軍單獨行動的方案,但是這個方案約束性不強。作戰開始前,英國政府沒有動用陸軍支援海軍的行動。在海軍單獨行動方案制定以後,英國政府高層對於是否派陸軍支援海軍作戰沒有形成統一意見,反覆改變決策。

霞飛有信心在西線快速取勝,藉口兵力不足,不同意開闢中東戰場

法國政府多數不贊成加里波利戰役的作戰計劃。霞飛將軍認為分兵到加里波利戰場會使得西線戰場的實力減弱,不利於對德國的作戰。他和英國將軍弗倫奇一道反對進行加里波利戰役計劃。1914年底,霞飛對於在西線能夠快速取得勝利充滿信心。他認為不久就可以突破困局,強烈反對任何的替代戰略方案,並強調運輸與補給上的困難,堅信德軍必能輕鬆地將部隊轉運到聯軍新闢的戰場。

但是到了1914年底,法國國內也有人認為協約國軍在西線恐無多大作為。國內出現了贊同開闢新戰線的聲音。1915年1月1日,法國將軍加利埃尼建議在薩洛尼卡登陸,作為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起點,攻擊兵力則應強到足以鼓動希臘與保加利亞參與協約國陣營。他認為,攻下君士坦丁堡之後,接著朝北進軍多堪河,進入與羅馬尼亞接壤的奧匈帝國。由於當時西戰場派意見盛行,巴爾幹半島計劃被放棄,但是出於聯盟利益全局的考慮,以及海軍行動不會影響西線作戰的前提下,霞飛同意派海軍和一個陸軍師參戰。

霞飛有信心在西線快速取勝,藉口兵力不足,不同意開闢中東戰場

俄國是加里波利戰役計劃形成的的催化劑,俄國向英法求援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加里波利戰役作戰計劃的出爐。但是俄國對於加里波利戰役的態度呈現出矛盾的一面。從軍事的角度考慮,俄國應該接受丘吉爾的提議,俄國應在英國從海峽南端進攻的同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土耳其進行海陸進攻。但是俄國佔有君士坦丁堡的企圖強烈,並不希望與盟邦合作進行此事。俄國的基本理念是兼併君士坦丁堡與達達尼爾海峽。

俄國外交大臣薩佐諾夫向盟國提出願意讓君士坦丁堡國際化,以換取俄國控制達達尼爾海峽。但是俄國軍方反對這種讓步。俄國軍方以嫉妒、疑惑以及坐視不顧的態度看待協約國任何指向這些目標的行動。薩佐諾夫寫道:“我非常不願意去想,海峽與君士坦丁堡可能不是由我們俄軍,而是由協約國佔領……加里波利的遠征由我們的盟邦去決定……我無法掩飾這些消息帶給我的痛苦。”俄國的這種態度決定了他對於希臘出兵作戰的建議堅決反對。但是,俄國希望從加里波利戰役中為本國獲取利益。

霞飛有信心在西線快速取勝,藉口兵力不足,不同意開闢中東戰場

對於與英法盟國的分歧,雙方選擇了以談判妥協的方式進行解決,雙方在進行秘密談判後與1915年2月20日簽訂了一項秘密協議:俄國答應不干涉英國佔領它希望獲得的土耳其在亞洲和阿拉伯的領土,作為交換條件,俄國將獲得大量的領土,包括君士坦丁堡、馬爾馬拉海北岸地區、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沿岸的歐洲和亞洲地區。這些協議是後來的三國海峽協議的前奏。在海峽協議簽訂以前,俄國不介入攻擊達達尼爾海峽的戰鬥。海峽協議簽訂後,加里波利戰役期間俄國也沒有給予英法兩國任何支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