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魯迅是中華民族精神永遠的典範

魯迅,原名周樹人,誕生於1881年9月25日,浙江紹興人。魯迅處於一個內亂外侮頻仍、國力式微、民生凋敝的時代。魯迅先生畢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進步。他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以文藝為武器,積極支持並參與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的鬥爭,為維護民族尊嚴、爭取人民解放而戰鬥,表現出高昂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民族氣節。他尖銳揭示了國人身上存在的國民劣根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渴望以理性精神開啟人們愚昧的心智;他深刻揭露了封建勢力的醜惡嘴臉和吃人本質;他在嚴格解剖他人的同時,更加嚴厲地解剖自己,在冷峻的表象下蘊藏著一個偉岸巨人的滿腔熱情的人生追求;他面對敵人殘酷的文化圍剿,以韌性的戰鬥精神不懈抗爭,成為民族文化運動的主將和領袖;他堅持文藝為人生為革命的道路,深信“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用如椽巨筆,承擔起“啟蒙”與“救亡”的雙重歷史責任。魯迅以他那深刻的思想、辛辣的文筆、卓越的藝術才華和凌厲的戰鬥風格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與尊敬;魯迅的遺產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最為富貴的精神財富。

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魯迅: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是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踏實、最熱忱的民族英雄。魯迅身上體現出的中華民族不畏強敵、拼死禦侮的愛國主義精神,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的優秀品德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的崇高人格力量,永遠是後人的楷模和榜樣;魯迅筆下所尖銳揭露的社會痼疾現今社會仍然根深蒂固,先生用犀利的筆觸警示著我們要持之以恆地療救國民劣根性,啟迪民眾心智、“改變國民精神”的理念仍需加強;魯迅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兢兢業業、“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不為各種“紙糊的高冠”所陶醉、“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境界,依然是人們完善人格修養的榜樣,魯迅“運用腦髓,放出眼光”,以博大的胸懷和氣魄倡導“拿來主義”,大膽吸收借鑑一切優秀的外來文化,這不僅是衡量民族自信心的標誌,也是促進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私毫的奴顏和媚骨”,在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鬥爭中,這是最可寶貴的性格;而在世界範圍內競爭日趨激烈、各種文化相互激盪和條件下加快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依然也是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先進文化繁榮發展所必須遵循的前進方向。魯迅永遠是當之無愧的“民族魂”。

為什麼說魯迅是中華民族精神永遠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