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点:饶毅教授近两年学术成果,质量和数量惊人

大盘点:饶毅教授近两年学术成果,质量和数量惊人


施一公曾经这么评价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


他正在经历的一些风波也让我们似乎淡忘了他本身作为科学家做出的卓越成就,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饶毅教授从1990年到2011年的一些代表作,质量和数量惊人


大盘点:饶毅教授近两年学术成果,质量和数量惊人

饶毅实验室主页


Nature Neurosci ,
2011 , 7:896-902

Social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 mediated by pheromonal activation of Or65a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in Drosophila

Nature , 2011 , 472:95-99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 of male mice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1059-1061

A subset of octopaminergic neurons are important
for Drosophila aggression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28-35

Netri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e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DOCK180 in attractive signaling

Cell , 2005 , 120: 123-135

Bo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euronal polarity require active mechanisms:
critical roles of GSK-3b and its upstream regulators

Nature Neurosci ,
2004 , 7: 1222-1232

Netrin requires the focal adhesion kinase and
the Src family kinases to induce axon outgrowth and to attract ax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2004 , 101:970-974

Visualization of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gulated N-WASP activity during cytoskeletal reorganization in living cells

Nat Neurosci ,
2002 , 5: 719-720

Role of the chemokine SDF-1 as the meningeal attractant for embryonic cerebellar neurons

Cell, 2001, 107: 209-221

Signal Transduction in Neuronal Migration: Roles of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 and the Small GTPase Cdc42 in the Slit-Robo Pathway

Nature , 2001 , 410: 948-952

Slit, a molecule known to guide axon projection and neuronal migration, inhibits leukocyte chemotaxis induced by chemotactic factors

Cell , 1999 , 96: 807-818

Vertebrate Slit, a secreted ligand for 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Roundabout, is a repellent for olfactory bulb axons

Nature , 1999 , 400: 331-336

Directional guidance of neuronal migration in the olfactory system by the protein Slit

Development ,1997 , 124: 603-615

A single morphogenetic field gives rise to two retina primord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chordal mesoderm

Nature , 1990 , 345: 163-167

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of the Drosophila neurogenic gene big brain to trans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最近两年,饶毅教授课题组在视觉、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相关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分别是:


2019年7月30日,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刊发了北京大学方方实验室和饶毅实验室合作发表的研究论文“Heritability of human visual contour integration — an integrated genomic study”,报道了他们在利用基因组学方法探索人类视觉轮廓整合能力的生物基础方面的重要进展


2019年5月7日,国际学术刊物《自然 通讯》在线发表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中心饶毅实验室的博士后戴熙慧敏和周恩兴等的研究论文:D-Serine made by serine racemase in Drosophila intestine plays a physiological role in sleep(果蝇肠道产生的D型丝氨酸在睡眠中的生理作用)。他们发现了特别的分子——D型氨基酸调节睡眠这一重要的生理学过程


2019年2月21日,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联合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实验室在Neuron(《神经元》)上发表论文:Chemoconnectomics: Mapping Chemical Transmission in Drosophila(化学连接组学:构建果蝇化学传递图谱)。这是中国科研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强有力资源三者合一——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2018年9月21日,饶毅实验室和方方实验室在探索人类的视觉认知行为的生物基础方面开展合作,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经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该文题为Genomic analyses of visual cognition: perceptual rivalry and top-down control。


2018年7月,

北京大学研究生朱子建和陈碧清等(6)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系统地对短时程记忆和长时程记忆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和通路等多维度的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关联分析。该文章题为Multi-level genomic analyses suggest new genetic variants involved in human memory,在线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


2018年6月,饶毅课题组在Molecular Pharmacology杂志发表题为Independence of 5HT involvement in sleep and arousal from thermoregulation in mice的文章,证明五羟色胺参与睡眠。通过对遗传突变体的行为和脑电分析结果提供了迄今最强的证明五羟色胺参与睡眠的证据。共同第一作者是张娴和闫洪铭,合作者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理系的黄志力教授和他的研究生,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的饶毅。


2018年2月26日,饶毅课题组在《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文章证明遗传影响从众行为,发现与从众相关的特定基因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研究生陈碧清和朱子建,研究由北京大学与重庆医科大学、广州眼科医院等合作,通讯作者为饶毅。


饶毅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 。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9月卸任。2015年饶毅在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致辞,文章含标点535字,赢得9次场热烈掌声,获得网友转发评论超过10万次。2015年1月,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2015年9月,饶毅和鲁白、谢宇联合创办《知识分子》,并担任《知识分子》主编。2018年4月,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2019年6月,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牛”教授回国

饶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美国取得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后第一个全职回国工作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早在1995年,饶毅就开始帮助中国的生命科学发展,在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的创建和后来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设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饶毅辞去美国教职、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关闭实验室,然后全职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时年45岁的饶毅在美国期间,可谓顺风顺水,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不久升任讲席教授。或许是因为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年倒计时,饶毅的回国又被赋予了“中国梦”的色彩。他自己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这样的情绪添柴点火——毅然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此举甚至引起《纽约时报》的重视,该报以饶毅和施一公(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为对象,对中国科学家回国潮进行了报道与点评。


但在美国留学、工作长达22年的饶毅早已习惯了美国式的直接。早在全职回国之前,他就多次对中国的教育科技问题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2004年,饶毅等11名学者联名给中国政府高层写信,反对中国科研界的“大科学”趋势。所谓“大科学”项目,就是国家投入巨大、有关方面认为意义重大的科学项目。一般说来,大科学项目的投入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需要动用大量人力。但关于某个大科学项目的意义是否重大,科学界常存在争议。这封联名信认为,大型的生物医学计划科研项目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阻碍了良性竞争,扼杀了科学家的创造性,也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


院士落选


很明显,这个平日里以在实验室埋头研究为乐的科学家,很难彻底弄清中国的科学同仁们是如何争夺资源的。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314位有效候选人,饶毅和施一公均位列名单之上。同年8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在媒体公布,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此前呼声极高的饶毅出局。不过,施一公仍然上榜。这一消息在科学界知名网站科学网上挂出不到1个小时后,饶毅在科学网实名博客上予以回应,标题直截了当:“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水土不服


2011年12月9日,新增院士名单出炉,51名新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产生,施一公最终也落选。


新增院士名单出炉的同日,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

,为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他认为,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有人推测,就学术水平而言,施、饶二人完全有资格当选院士,而落选原因猜测或是由于两人曾撰文批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饶毅和施一公联合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研环境》的文章,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文章称,“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文章还指出了中国科研界的“潜规则”:“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9月3日,北大校方宣布饶毅卸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吴虹教授(女)将出任新一任院长。当天,北大党委组织部宣读关于生命科学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的任命决定,原班子成员自然免职。饶毅就是原行政班子的成员,属“自然免职”...


11月29日,互联网流传一封举报信,信中内容曝出一则学术圈重磅事件:饶毅教授实名举报武汉大学教授李红良、中科院院士裴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耿美玉论文涉嫌造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