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哪吒”这个点来讲讲中国古典的文化精神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日子很火的一个电影。具体内容自己去看,这里不讲解电影内容,我们从这部电影里来看看中国古典神话中的人物所代表的什么意思,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

从最近“哪吒”这个点来讲讲中国古典的文化精神

电影是很好看的,热血澎湃,让人心情激动,但激动之余,我们是需要思考一些问题的。他们搞这样的电影是为了赚钱,可以说是卖情怀,我们看了之后除了让自己心情起伏下,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就视觉上的快感吗,感动吗,我命由我不由天?别说笑了,人各有命,只管努力。不要被感性的事情迷惑双眼,我们应当理性思考一些现实生活的事情。

哪吒这个人物是托塔李天王家的三太子,最早传说来自古印度的神话故事中,随着传入中国,自宋代起流传至今,由佛教护法军神“那咤”演变而成,故事已在唐末出现,主要定型于闹海传说与屠龙之说的内容,以及降魔伏妖再成仙成圣等古籍文献,出生奇异,在母胎中呆了三年零六个月,能幻化三头六臂,会喷火等神通。在儒释道三家文化中起到了相融的传承作用,得享华人的普遍崇拜与信仰。更因为其鲜明精彩的古老形象与经典传说故事名气响亮,从而吸引现代众多动漫和影视剧都将哪吒设定为主角,加以儿童化的少年英雄方式传扬,深受诸多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影视剧都一哪吒为题材,最好的营销方法就是大众所熟知的。

从最近“哪吒”这个点来讲讲中国古典的文化精神

哪吒本身所体现的精神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多数人对哪吒的了解是从《封神演义》这本小说里知道的,也是从电视剧里知道的。知道哪吒重情重义,小时候顽劣不堪,惹是生非,还削骨还父削肉还母,后得太乙真人相助,用莲花成就真身,至此才真正的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才长大了。从现在看,家家都有个哪吒,也是这样的不听话,到处惹事,让大人头疼。我们熟知的哪吒是从《封神演义》里出来的,这本书本身也是在批判当时的社会,因此对于一些细节上的描写多少带些作者自己的看法,我们了解这样一个人物还是看其身上的优劣,取长补短。

从这样一个虚幻的人物中,我们晓得一点,古代的神仙都是人命名的,神话出这样一个人物,利于思想上的统治,教化,古代信息闭塞,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也唯有口口相传这些故事才能聊以慰藉。并且这样的故事还可以培养下一代,让下一代受到这样精神的影响,成长。况且人是需要信仰的,我们中国和西方世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西方古代会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开战,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我们是信谁,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就以谁独大,比方说有的地方土地爷比玉皇大帝香火还鼎盛。

从最近“哪吒”这个点来讲讲中国古典的文化精神

还有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就是社会缺少像哪吒这样的典范,所以哪吒出来了,成为了少年英雄,让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学习。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这个世界是这样的,黄金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稀少,有些虚幻出来的人物之所以家喻户晓,也正是这个现实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物来教化世人。

如此说道《西游记》悟空,悟能,悟净,三个悟,我们又有好好的思考过这本书真正的意思吗?每个人的一都是西游的一生,之所以还在苦海中就是因为不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