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林語堂先生是很欣賞李香君的,朋友送他一幅香君畫像,他親自提詩其上:

香君一個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氣義照耀千古,羞殺鬚眉漢子;香君一個娘子,性格是個蠻子,懸在齋中壁上,教我知所觀止;如今天下男子,誰復是個蠻子?大家朝秦暮楚,成個什麼樣子。當今這個天下,都是騙子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亂子。

提好詩後,林先生將畫掛在書房裡,靈性偶起時或不滿現狀時,便拜上幾拜。

其實他何嘗是春情難按拜美人?他拜的是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以及那段歷史裡一個不屈的靈魂。

一本《桃花扇》,可以串通一半晚明史。

1.金陵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啟四年,是明朝最灰暗的日子。陰雲密佈,風雨飄搖,偶爾出現的太陽也是昏昏沉沉,看不出一點精神。

諷刺的是,此時的皇帝朱由校,駕崩後的諡號為“熹宗”,熹原本的意思是熾熱博盛,用在廟號裡義為“有功安人”。假如你恰好讀過《萬曆十五年》,便能體會萬曆年間朝廷的壓抑陰暗,而天啟四年,距萬曆十五年僅過去了整整三十七年,朝廷風氣每況愈下,甚至瀰漫民間。

這一年,從山海關到京師地震不斷,民房瓦舍與帝王宮殿皆在動盪顫抖;這一年,杭州、福寧、廣州接連兵變,兩當民變,殺死了一個叫牛得用的知縣;這一年,大臣楊漣和御史左光斗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籍,逮捕入獄,酷刑報復,先後枉死;這一年,給事中解學龍上疏請求修正史,熹宗拒絕,魏忠賢上疏請求建生祠,熹宗准許……

這些荒謬的史事在《明史》中都能找到,字字痛心。但也是天啟四年,蘇州閶門吳宅誕下一女子,她出生在這一年,正史並無記載,但往後她將和將傾的山河歲月共留名於後世。

她就是李香君,別名李香,號“香扇墜”。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崑曲中李香君的形象

尚在懵懂之中,香君的父親就被魏黨迫害,家族不久便枝葉凋零,歌姬李貞麗收留了她,養她做乾女兒。

張潮《虞初新志》記載:“貞麗有俠氣,嘗一夜博,輸千金立盡,所交接皆當世豪傑。”這樣的女子教出來的女兒定是翩翩佳人。

實際上,李貞麗很重視香君的教育,言傳身教,詩禮薰陶,使得李香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善於歌唱,李貞麗請來了有著“南曲天下第一”的周如松(即《桃花扇》中的蘇崑生)為她教授《玉茗堂四夢》。十三歲那年,她便以唱《皂羅袍》和《琵琶詞》名聞坊間,浪跡畫舫的才子貴人們能見香君一面,已覺三生有幸,進士魏學濂提詩於媚香樓(香君住所)粉壁,後來楊龍友在旁邊畫上了《崇蘭詭石圖》。

此時的李香君正是豆蔻梢頭二月初,青春正茂,後來餘懷回憶李香君,在《板橋雜記》中寫到:

李香,身軀短小,肌理玉色,慧俊婉轉,調笑無雙,人題之為“香扇墜”。餘有詩贈之雲“生小傾城是李香,懷中婀娜袖中藏。何緣十二巫峰女,夢裡偏來見楚王。”

2.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史書中關於李香君的記載少得可憐,且大多是文學作品,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從她身上追索晚明歷史,從香君出生到十六歲,明朝千里江山已然“山雨欲來風滿樓”。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黨錮之爭。

宋朝歐陽修《朋黨論》中講:“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天啟年間的黨爭,主力分兩派:以熹宗寵幸的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以知識分子士大夫為代表的“東林黨”。這兩派之間的爭論,看似在朝廷,實際上已經影響了邊關穩定和外交事宜。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天啟皇帝朱由校畫像

天啟七年,閹黨失勢。

那年熹宗二十三歲,身體羸弱,最終駕崩於乾清宮。弟弟朱由檢繼位,就是吊死在煤山上的崇禎皇帝。崇禎算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可明朝經歷了萬曆和天啟的敗亂,已經無力迴天。

朱由檢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魏忠賢。

魏忠賢自知不保,自縊於阜城,崇禎昭告天下拆毀魏生前所建生祠,挖出屍體,碎屍萬段,懸首河間。魏忠賢雖死,閹黨實力驟減,可並不意味著黨爭結束,反而愈演愈烈:閹黨分子馬士英和阮大鋮手握兵權,東林黨後代組成“復社”,性質與東林黨大同小異,兩黨繼續相爭。

復社成員最著名的是四公子:侯朝宗(侯方域)、陳貞慧、吳應箕、冒闢疆。這些公子以文會友,看似是學術組織,實則暗藏政治活動。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侯方域故居,位於河南商丘

《桃花扇》這一段歷史佳話,卻和復社有關:復社侯方域漂泊金陵之際,邂逅佳人李香君。

人生若只如初見,每對情人的初見,都是驚魂一瞥。這段初見,詳細情形不得而知,侯朝宗《李姬傳》這樣寫:“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與相識,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簡短數字,一筆帶過。還是《桃花扇》寫的好:

場景:金陵盒子會,眾女子在樓上比較歌藝,行人樓下駐足觀賞。

李貞麗:香草偏隨蝴蝶扇,美人又下鳳凰臺。

眾人:都看天人下界了,阿彌陀佛。

蘇崑生:朝宗認認,這是貞麗,這是香君。

侯方域:小生河南侯朝宗,一向渴慕,今才遂願。(轉眼看著香君)果然妙齡絕色!

香君沏茶:綠楊紅杏(比喻新茶),點綴新節。

二人才子佳人,一見鍾情,便定了嫁娶之事。三月十五日,良辰美景,新婚燕爾,侯方域贈香君宮扇一柄,作為定盟信物,扇上提詩一首:

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車。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踏春歸去春猶淺,明日重來花滿床。——《桃花扇》

這時的李香君,並不知道明朝已經山河動搖,烽煙四起。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秦淮之地,歷來本就是人間樂處,從宋朝“暖風吹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到此時“不管烽煙家萬里,五更懷裡囀歌喉”,金陵似乎都不受塵世干擾,從小生活其中的李香君自然也是如此,直到知道了自己的婚姻是一場政治陰謀。

從起初楊龍友介紹侯方域認識李香君,到資助嫁妝及置辦婚姻的費用,都是魏黨一派的阮大鋮為了拉攏侯方域設計的手段。

復社成員雖然沒有兵權,但人望很高,常寫文章貶斥奸臣。陳貞慧、吳應箕寫了文章攻擊阮大鋮,阮大鋮為了拉攏人心,想借侯方域結交復社,侯方域雖看不起他的為人,可用人錢財,心下稍有不安,便想替阮大鋮開脫,哪知香君愛國心定,痛罵阮大鋮。這一段,都寫在《桃花扇》裡:

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等也?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俺妝奩,便要循私廢公;那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裡。

香君卻奩的這一年,是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年。

從這件事以後,李香君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並不像金陵這般惠風和暢,反而搖曳不定,事實上,此時的大明朝已氣數將盡,內憂不斷,外患叢生。

3.歌女亦知亡國恨,血染桃花愧鬚眉

內憂不斷,外患叢生。

李自成、張獻忠聚眾起義,聲勢浩大,這是內憂;建真滿族人南寇山海關,屢次挑釁,這是外患。

明末的軍隊人數雖多,大多為遊手好閒沒有土地的農民,每人發一器械,平時操練嚴格,但上陣則東奔西逃潰不成軍。民間土地大多集中在大地主手中,萬曆年間海瑞做蘇州巡撫時,他管轄內宰相徐階一家就佔地二十萬畝,加之連年饑荒,農民起義相繼爆發,闖王李自成於八大王張獻忠集眾二十萬人,會於山西。

朝廷不乏如孫傳庭左良玉這樣的良將奇才,實力完全可以鎮壓起義,但崇禎帝偏聽楊嗣昌一人,任他排擠政見不和的朝臣,以至於與幾次明顯可以消滅張李二人的時機失之交臂。

當時民間土地缺乏,但朝廷以“剿匪”為由,新增遼餉、剿餉、練餉三餉,而李自成卻有“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編成兒歌煽動民眾,天下饑民大多叛朝廷而歸闖王。此時楊嗣昌因長期與張李二人周旋,屢次不勝而絕食而亡,崇禎不得已從獄中提拔孫傳庭,領兵與李自成大戰,交兵兩次,孫傳庭都因大雨披靡供糧不濟而由勝轉敗,最後一次,他死在了潼關,李自成踏著他的屍體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京城。

此時金陵有長江天險,左良玉奉命把守江南,依然一派太平氣象。

復社的公子們在秦淮河上的畫船中飲酒對詩,作著“名姝也須名士襯,畫舫偏宜畫閣鄰”的佳句。但好景不長,阮大鋮因李香君卻奩一事懷恨在心,誣陷侯方域挑撥左良玉造反,幸好有楊龍友提前告知,要侯方域外出避難。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揚州畫舫,燈火輝煌

新婚不久,便要離別,侯方域有些不捨,而親自經歷了政治陰謀的香君卻有著更深的家國情懷,她強忍著眼淚,對侯方域說:“官人素以豪傑自命,為何學兒女子態,滿地煙塵,重來亦未可必也。”(《桃花扇·辭院》)

侯方域無可奈何投靠史可法去了,此時一別,後會無期。

這時李自成已兵圍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叫天不應,寵幸宦官曹化淳打開城門,親自迎接李自成。朱由檢登上煤山,寫下衣帶遺詔,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桃花扇》寫到這裡,時間已變成順治甲申年。明朝的朝廷也南移江南,閹黨人物馬士英和阮大鋮脅迫小福王做皇帝,建立了顛沛流離的南明朝廷。國家危在旦夕,朝廷內部卻還有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馬士英排斥東林黨的史可法和左良玉。

最後,史可法為抵禦清軍南下而身殞揚州,而馬士英阮大鋮卻陪著福王在金陵排戲。

李香君也在金陵,守在媚香樓上,寸步不離,等著侯方域的消息,但山長水遠,鴻雁無計。

有位叫田仰的官員,扔下三百金聘禮,強迫香君改嫁,李香君至死不渝,情急之下,撞在樓中的柱子上,血順著額頭流下來,沾染了侯方域送的宮扇。

後來楊龍友在血汙之處點綴了幾片綠葉,成就了一幅桃花圖,這便是《桃花扇》劇名的由來。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李香君故居——媚香樓

4.桃花扇裡感興亡,字字珠璣未可輕

明朝滅亡了,李香君的歷史也湮滅在塵屑中,後來她與侯方域是否重圓,眾說紛紜,不見載於史書。

距明朝滅亡五十四年,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終於完成了《桃花扇》,這部戲劇深得王國維先生的稱讚,認為是中國第一部有人格描寫的劇作。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曲阜孔林

孔尚任把自己的身世沉浮與國家的興衰榮辱都寄託在這本書上,生死以之,血淚以俱。與其他的戲劇不同,《桃花扇》的故事大多建立在史實上,真人真事,有據可循,書中考據的史料,僅作者列出來的就有一百零一種之多。

孔子是春秋筆法的開創人,他的後代將其完美地融入到戲曲之中。藉著《桃花扇》,總結晚明的血淚史:

“其旨趣實本於三百篇,而義則春秋。”

“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

迫於清朝文字獄,孔尚任盡最大的努力去將晚明歷史記載於戲曲,但也只能“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蓋兩三分”。

李香君的故事,孔尚任給接了末尾:香君被阮大鋮招進皇宮(南明小朝廷)作歌女,香君趁機大罵誤國奸臣,後來清兵打進南京城,蘇崑生帶著她走上逃亡之路,與侯方域在失火的媚香樓下擦肩而過,最終入山修行,斷絕塵緣。

一個叫香君的翩翩女子,一本斑駁的《桃花扇》,帶走了一半兒明史

國破家亡,李香君和侯方域兩人雙雙入道

文學作品中給予的結局或許並不能代表史實,表達也因誇張而更有張力,但文學作品卻是歷史最好的註解,就像要讀懂先秦史,就必須讀諸子百家,要讀懂盛唐史,就必須讀李白,要讀懂晚明史,就要去翻一翻《桃花扇》。

孔尚任的家國情懷,在李香君《罵筵》一出的《玉交枝》一段和蘇崑生《餘韻》一出的《哀江南》中達到極致,這一半兒晚明史,就這樣隨著李香君的貞烈一起遠去了,也隨著《桃花扇》的餘韻落下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