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導讀

相信不少農民朋友都聽說過:“某某施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農作物簡直就像打了激素一樣,不僅促進農作物生長,還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當前,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上普及使用,是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可否認,特別是對調節生長髮育、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都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因為不當使用導致作物中毒而發生藥害。生產上農民朋友在使用這兩類產品時,常常碰到一些棘手問題,不少農民朋友認為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植物生長調節劑就是植物激素,把兩類產品當成相同的一種農藥並運用到生產上,致使發生不應該發生的農業生產事故。小編從植物激素與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區別與聯繫、對作物的作用機理、植物生長調節劑知識介紹等方面科學客觀全面地剖析,目的是為提高廣大農民朋友的農藥使用相關知識,破解農民朋友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認知誤區、誤解和恐慌,為科學綠色的農業生產發展做一科普。


結論

為什麼說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植物激素?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小編認為是正確的,原因有兩點:

  • 1是植物生長所需的調節物質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植物激素,一類就是植物生長調節劑,
  • 2是小編從植物激素與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概念、作用機理和影響因素等方面給大家細細分析。

當然,廣大朋友如有自己意見,非常歡迎給小編留言,分享自己的見解,


概念

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也被稱為植物內源激素或者是天然激素,是指在植物體內合成的、通常從合成部位運往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髮育產生顯著調節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機物質。學者研究發現了對植物生長髮育起作用的激素種類高達百種,最常見六大類植物激素包括: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乙烯、脫落酸和蕓薹素內酯等。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植物生長調節劑(plant hormone或phytohormone):是指人們通過生物發酵、人工提取或化學合成,低濃度即可影響植物內源激素合成、運輸、代謝及作用,調節植物生長髮育的化學物質。它是隨著植物激素的深入研究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科學。

作用方式

從概覽可能看出,植物激素是植物體內天然產生的,不是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生長的方方面面起調節作用,如信號傳遞、促進基因表達等。生理機能方面:促進細胞分裂、分化、生長、伸長、擴大、衰老等;生態發育方面包括:種子發芽,根系生長,開枝散葉,植株健壯生長,開花坐果,果實的膨大、上色、成熟等。植物從發芽、生長到死亡的整個生長週期中,全程都有植物激素的參與,其生長良好是多種激素共同參與、協調配合、共同調節的結果。其特點有:

  • (1)內生性,即在植物生命活動過程中細胞內部接受特定的環境信息的誘導形成的代謝產物。
  • (2)移動性,即具有遠距離運輸作用,它的移動速度和方式隨激素的種類和植物器官的特性而異。
  • (3)微量性,即在極低的濃度下就有明顯的生理效應。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是內源激素,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作用的一類合成有機物質,在較低濃度下即可對植物的生長髮育表現出促進或抑制作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進入植物體內刺激或抑制植物內源激素轉化的數量和速度,從空間和時間上調節植物的生長髮育或改變某些局部組織的微觀結構,從效果上起到了植物內源激素的作。按照對作物生長髮育所起作用的方式,將調節劑分為三類。

  • 1、促進劑類: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D、防落素、赤黴酸類(A3、A4、A7)、6-BA(苄氨基嘌呤)、氯吡脲、噻苯隆、蕓薹素內酯、乙烯利等;
  • 2、延緩劑類:多效唑、烯效唑、矮壯素、縮節胺、丁酰肼等;
  • 3、抑制劑類:青鮮素、整形素等。

影響因素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植物激素受到以下5個方面影響:

  • 1、作物品種:作物品種不同,激素種類、分泌水平和功能表達都有差異。
  • 2、生長階段:同一種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中,激素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 3、樹體條件:地上部分長勢、枝葉花果的比例、根系發育等都會影響植物激素的分泌,內源激素的產生往往是植物各器官(組織)協調配合的結果,有一定的區別與聯繫。
  • 4、外界環境:如地域、氣候、病蟲害、肥水條件、栽培技術、農事操作等都會影響植物激素的分泌。
  • 5、人工干預:嫁接技術、品種雜交技術和生物技術等應用會影響植物激素的分泌。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人工合成的有機物質,僅僅受到人工干預方面的單一影響。

植物生長調節劑為什麼是農藥?而不是肥料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在農藥登記管理中,農業部將植物生長調節劑被納入農藥管理範疇,所以應歸類於農藥,而不是肥料,自然也不能把肥料劃分入植物生長調節劑範疇。生產常用農藥分類包括: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滅鼠劑、植物生長調節劑七大類,前六類農藥只能避免作物減產,而調節劑則能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

一般情況下,肥料中是包括大中微量元素、氨基酸、腐殖酸、海藻肥等,能為農作物提供礦質元素、氨基酸、海藻素等生長髮育所需營養物質,需用量大;而植物生長調節劑則是以調節植物內源激素的分泌水平、補充和平衡,促進植物組織生長,調控營養物質的分配和流向,而不提供營養物質,且需用量不大。


蔬菜常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哪些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誤解與誤區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誤解一: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激素=有害的。

一般消費者、不少農民及農藥農業相關從業者對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都有極大的偏見和認知誤區,當談到“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時,通常從心理是將兩者等同或完全是一種物質,習慣性稱為“激素”,並堅持自身的認知,凡是“激素”的東西都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是恐怖的。當然這是明顯錯誤的。

誤解二:植物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與人體激素混淆。

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種種事故造成影響,農業從業人員過量使用激素,致使農產品質量嚴重破壞,消費者在食用低質量的農產品而遭受中毒,引發消費者的恐懼,將“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激素=有害的”的恐懼心理無限放大。而實際上,植物激素能夠在植物體內發揮作用,需要相應的激素受體、信號傳遞、基因表達等,從而使細胞作出反應。人體沒有植物激素的激素受體,所以植物激素不會對人起相應的調控效果;同樣,人食用使用過生長調節劑的果蔬,也不會產生相應的調控效應。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 誤區一:調節劑是萬能的。調節劑不是萬能的,生產中調節劑的成功應用,往往只是“錦上添花”,而不能“起死回生”。
    • 誤區二:不實驗,隨意擴大應用範圍。調節劑應用有嚴格的規定,每種調節劑都有嚴格的應用範圍和標準,有相應的最適作物品種、時期和濃度。
    • 誤區三:濃度和效果成正比。絕大多數調節劑的有效濃度範圍較窄,並且有峰值,濃度過低無效、過高則易出現藥害。
    • 誤區四:使用時期隨意。調節劑的使用時期是決定調節劑應用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錯過最佳使用時期,輕則無效,重則出現藥害。
    • 誤區五:使用方式隨意。調節劑常規的使用方式有噴霧、灌根、浸蘸、浸泡、點蘸等。作用目的不同,不同的調節劑在不同作物(部位)上使用方式不同,不能隨意更改。
    • 誤區六:混配隨意。少數品種,可以和一定範圍內的藥肥混用以外,大多數調節劑的使用,都不建議與殺蟲殺菌劑除草劑等混配,以免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效甚至發生藥害。
    • 誤區七:以調代肥或以肥代調。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肥料須科學配合,同時做好生態環境建設、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的知識介紹,對此廣大農民朋友有什麼看法呢?或需要補充相關知識內容?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如果你有什麼疑問可以關注私聊小編,謝謝各位的閱讀,喜歡小編的文章,就給個“贊”吧!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有什麼區別?答案在這裡

    當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相關知識還不止這些,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欄輸入“蔬菜常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還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收穫,趕緊來試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