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七至七十八章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鍾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不欲見賢)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鍾

《道德經》第七十七至七十八章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鍾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詩解如下:

自然之道,猶像其張弓射箭一樣;

拉高了壓抑低一點,放低了便舉高向上。

但切忌過度拉滿,

力過有餘 會將弓弩損傷。

在不足之處進行修補矯正,

按自然規律,善於補短取長。

剷除多餘的部分,補齊不足的地方。

人也當循天道,否則得不償失;

若搜刮本來不足的民財,

去將富餘之人奉養。

那麼,誰能把富饒有餘還給天下的荒涼?

因此唯有得道的聖人們,

雖然有所作為,也不凌弱恃強。

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

不想顯示自己,保持賢德高尚。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柔之勝剛)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鍾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詩解如下:

普天下最柔弱的東西,

莫過於水的功能。

而攻堅克強,

卻沒有任何東西能把水戰勝。

所以沒有什麼東西,

能夠代替水,並與之比拼。

弱小勝過強大,柔軟勝過剛硬;

是天下沒有人不知道的事情。

可就是沒有人去體驗實行。

所以聖人們說:

承受過舉國的屈辱垢病者,

方可為社稷的舵手主人。

能承擔國家的災難之禍,

才成錘鍊為天下的王者明君。

正面的話,

好象反著說給人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