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应率先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生领域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应率先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生领域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外需下降造成的冲击?政策组合拳如何才能效果更突显?南方日报记者对话新时代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潘向东。他建议,在产业方面,要首先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民生相关领域,等全球疫情趋缓后,通过刺激政策的出台来确保经济增速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兼顾中长期发展,推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应率先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生领域

谈全球经济▼

正遭遇速度最快、持续时间不确定的衰退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

潘向东:海外一些国家的宏观数据预计还要一些时间才会显现出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还处于抗击疫情初、中期阶段,恢复正常都是七八月份之后的事情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链的任何一环被破坏都会牵连上下游相关产业。我国当前疫情防控情况积极向好,但海外疫情如何演变仍是未知数,防止外部的输入是第一要务,同时此前疫情造成国内经济受损已是事实。未来就业压力会上升,为此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保就业和保民生。因此,在产业方面,首要支持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生相关的领域。只有等全球疫情有趋势性改变的时候,再通过刺激政策的出台来确保经济增速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兼顾中长期发展,推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南方日报:疫情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冲击将转化为外需冲击,影响会有多大?

潘向东:随着国内疫情数据的好转与复工复产加速,出口企业供给能力会快速恢复。与此同时,海外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迫使越来越多国家采用封城等隔离措施,迫使经济处于“半停摆”状态,3月海外各国综合PMI断崖式下跌、铜金同比创历史新低、3月29日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创历史新高等极端数据都反映出疫情对经济杀伤力之大,接下来海外经济可能像中国2月经济数据一样出现深跌,并且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未来一个季度中国出口回落压力可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至于下半年情况将主要取决于疫情的进展。

谈对策

内需成为未来政策着力点

南方日报:政策上应该如何调节?

潘向东:在这样一个危机面前,政策工具的推出首先是需要有底线思维,即避免一场危机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损。为此,我们的经济政策出台先不需要探讨如何采用刺激政策去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要达到多少,而是要通过政策工具去保就业和保民生。

南方日报:您对新基建提振经济有何建议?

潘向东:新基建主要是着眼于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在建设时也需要旧基建配合,新基建和基建都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整体上新基建的刺激作用相对弱于旧基建。从这次疫情来看,我国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仍然不足,例如,医疗资源,这一次武汉就面临了严重的不足。我们在政策发力的方向应该多考虑这些。另外对于之前“十四五”规划就准备大力投资的领域,例如5G、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应加快进程,以缓解短期的压力。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及各地的消费券政策?

潘向东: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在60%左右,短期来看,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疫情期间我国消费出现大幅下滑,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发放消费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托底经济下行的幅度。因此我建议:一是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通过降低实际消费支出,鼓励居民积极消费,缓解疫情对消费行业的冲击,这对餐饮、旅游等现金流紧张的行业比较重要;二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海外疫情冲击下,外需将出现比较大的下降,拉动内需应成为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不过我认为,在疫情没有完全解除之前,发放消费券的作用或比预期中小。即使疫情解除了,一些消费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记者】 陈颖 黎华联

【策划统筹】谢美琴 黄应来

【作者】 陈颖;黎华联

【来源】 289财经热点南方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