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前两天写了一篇“英语很重要,但全民无差别学习英语真的没必要”一文,反响不错,今天我想对我国学术界在对待SCI论文的态度上发表一点我的看法。在我国凡是从事科研、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技术类工作的人都知道SCI论文这个名字。下面我引述一下百度百科关于SCI论文的介绍:

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注:它不是一本期刊,而是一类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都是世界顶级SCI期刊),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版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SCI论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据我了解,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博士点,已经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取得博士学位的硬性条件了,特别是一些涉农、涉医等生命科学类的专业,尤其如此。而且发表SCI论文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称评审、考核、项目验收、各种科技进步奖项评审中都是加分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对SCI论文的重视何其之高。由此,甚至还衍生出了专业的CSI论文翻译公司。

对此,我在想我们是否过分的看重了SCI的重要性?甚至,我们是否过分的看重了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呢?在我的身边,我认识好好些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和还没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有几个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都很庆幸,他们读博时他们的学校还没要求必须发SCI 论文,所以还比较顺利,也有几个正在读博的人,其中有两三个已经卡在SCI论文这条硬杠杠上两三年了,据他们自己说,他们几乎已经放弃拿学位证了,只能拿个毕业证了。说实话,看到他们痛苦的模样(四五年时间,花费至少十几万,就拿了只能证明你读过博士的毕业证书),已近不惑之年的我,本来心里那团蠢蠢欲动还想去考个博士继续深造一下的小火苗瞬间熄灭了。SCI,我想说爱你不容易!

SCI论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没上过博士,恕我不能理解SCI论文在我国学术界为什么占有这么高的地位。按我的理解,从某个意义上讲,我国的科研人员耗费巨资研究出来一点成果,写成了论文,然后还要找翻译公司翻译成英文(又得花一两万),然后又要花一两万的版面费再拿去国外SCI期刊发表,把成果与世界共享,然后我们国内的学者要参考这篇论文还得花钱才能买(下载)回来这样的操作真的是一种悲哀和讽刺。我只想问一句,我泱泱大国为什么打造不出类似美国SCI那样的拥有世界权威的刊物?建立一个可以免费获得全世界顶级科研成果的平台?

SCI论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或许,这需要一个过程吧,或许是因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的缘故吧。但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包括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们暂时没有世界级的顶级期刊,但一定要朝这方面努力,尽力去打造国内的具有世界级权威中文核心期刊。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第一要从主观上建立起自信,国人从主观上不要先入为主的就认为SCI期刊就一定是最好的,最权威的,也不要过分的把SCI看得太重,比如,我们看一项科研成果到底有没有价值,价值有多大不一定要以发表的SCI论文数为考量,而是要结合国内的实情,综合考虑其学术价值、应用前景、可转化价值等来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如果克服不了这种心理,我们永远只能跟在欧美那些国家后面跑。其次,客观上,我们要花大力气把控好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质量关,待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达到可以媲美Nature和Science那样的享誉世界的顶级期刊后,国家要及时肯定它们的地位,以往在职称评审,项目成果鉴定等方面给予SCI论文的待遇应配套到位,自然会吸引国内的顶级科研工作者在国内的期刊上投稿。这样,我们不但能节省很多资金,还可以更高的保护我们的科研成果,届时,我们就可以真正做到毛主席她老人家说的那样: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了。不可否认,由于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的缘故,欧美那些使用英语的国家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我们要赶超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有。国人当自强,任重而道远啊!

2020年4月18日写于伊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