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是汉高祖刘邦在喝了河南焦作武陟的油茶后,乘兴而写下的赞美的诗句。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焦作武陟县,夏朝时属冀州,到了春秋时归怀县,秦朝改名武德,到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才开始设立武陟县。

武陟油茶,秦时称甘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是我国历史比较悠久的传统特产。油茶不是茶饮品,是一种风味食品,它是用炒面、香油、芝麻、花生、牛骨髓油、核桃仁为原料炒制而成。这种油茶用开水冲成稠糊状,吃起来那是不仅味道香美,而且营养丰富,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在许多焦作人的记忆里,早上起来吃一碗香喷喷的武陟油茶,那就是一个美啊,而今武陟油茶发展更加丰富,品种、品质有很大提高。成了外地人到焦作旅游必带的特产之一。

油茶既然不是茶,为什么又称茶呢?关于武陟油茶,那历史很悠久了,期间有许多美好的传说都与皇帝有关。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侯,刘邦在武德县(武陟)战斗时受伤,不得已在一吕姓家里住下养伤。姓吕的主人每日用膏汤积壳茶让刘邦吃。仅三个月,刘邦就伤愈。后来,刘邦即位后,住在长安里,山珍海味不想吃,只想吃膏汤,乏即召吕姓入宫,封他为五品油茶大师,并封油茶为御膳。刘邦还写下诗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武陟油茶名声大振。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后来在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起兵反王莽,结果打了败仗,逃到武陟。这时是人疲马乏,饥饿难忍。刘秀看见有一家农户,就进去想吃点东西。这家主人一见有当兵的进来,被吓得发抖,赶紧烧火做饭。由于惊慌,把半瓢白面当作大米放进锅里。煮了会儿,闻到了焦煳香味,忙揭开锅一看,原来弄错了。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他顾不了那么多,就又往锅里加了一些水,又把一点吃剩下来的花生米倒了进去,三搅两搅,总算把饭做成了,盛了满满一大碗,让刘秀吃。刘秀也不看一下究竟是什么东西,就往口里扒,还说真好吃,最后还问这饭叫啥饭。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农夫本是胡乱做的,哪有什么名呀,就随口说:"噢,叫油茶吧。"就这样,油茶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刘秀的脑子里。刘秀称帝后,一天,突然想起逃亡时吃过的油茶,赶忙派人到武陟,把农夫接到京城,专门给他做油茶。就这样,油茶流传了下来。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时间又过千余年,传说清朝雍正年间,武陟地区黄河多次决口,为了解决决口问题,雍正皇帝就亲临武陟督查,治理黄河。当他来到武陟这个小县城,就对吃的饭极为不满意。为了让皇帝吃的好,吃的开心,县令就赶紧找了个大厨,让他做各种佳肴,好让皇帝高兴。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大厨想了半天,也想不起能做出什么能让皇帝高兴饭菜。他想呀想,突然脑子一动心想,倒不如把光武帝刘秀吃过的油茶奉上去,说不定雍正皇帝也感兴趣呢。于是他赶忙精心做了一碗油茶,献给雍正吃。这雍正皇帝一吃不要紧,极为快乐,忙称赞“武陟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还传旨以要广开油茶馆,以飨往来百官,就这样,武陟油茶再一次名声大振。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经过几任皇帝的品尝赞美,油茶就开始盛行起来。握史料记载,武陟油茶极盛时,从事油茶行业的人多达万人,油茶馆遍布半个中国。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焦作沁阳人,他吃过武陟油茶后,曾赋诗句“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武陟油茶,不仅味美,还具有益肝、健胃、润肺、补肾、提神生津、强身益寿等多种功能。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到民国时,由于河南连年灾荒,武陟人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到陕西、甘肃、湖北、江苏等地区讨生活。他们大多以卖油茶为生。在他们的传播下,武陟油茶馆开始遍布全国。

“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这宫廷御膳可是汉高祖刘邦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