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而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然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西亚到地中海一带,现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绝大部分都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存在大量高温液体,其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岩石熔化时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世界的某些地区,山脉在隆起。这些正在上升的山脉下面的压力在变小,这些山脉下面可能形成一个熔岩(也叫“岩浆”)库。这种物质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库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便向外迸发成为一座火山。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象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实际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当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时,它的温度和压力开始下降,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岩浆就变成了火山岩。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世界十大火山分别为阿留申群岛的克利夫兰火山、危地马拉的帕卡亚火山、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默拉皮火山、瓦努阿图南太平洋的坦纳岛上的亚苏尔火山、墨西哥西部的科利马火山、南极洲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夏威夷群岛上的基劳维亚火山、日本九州的樱岛火山、大利西西里岛北部的利帕里群岛的斯特龙博利火山、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尔塔阿雷火山。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边的松巴哇岛北部,有一座坦博拉火山。坦博拉火山是座复合型活火山,部分为熔岩流、部分是火山碎屑物相互堆叠成层。喷发前的坦博拉海拔4200米,是海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标志物。过去被认为是死火山,但其实是一座沉睡五千年的活火山,它在1815年爆发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小男孩原子弹爆炸威力的6.2万倍。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1815年4月5日,坦博拉火山在沉睡了5000年以后苏醒了,大量的岩浆喷涌而出。以松巴哇岛为中心,方圆1000多千米范围内的居民都听到了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不久消息传开,位于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爆发了。爆发的火山伴着轰轰的巨响,不断向高空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厚重的火山灰在以后3天内将附近480千米范围内的天空完全遮黑。5天之后,也就是4月10日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发,爆发的巨响在2000公里外犹能听见,融化的熔岩喷向40千米的高空,厚重的火山岩堆积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总共有1400亿吨岩石、灰烬和碎片喷射入空中,整个地区被黑暗所笼罩。整个爆发过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700亿吨山体,形成了一个直径达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总共有600亿吨之多,堆积厚度由近向远逐渐变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有22厘米厚。从火山口倾泻下来的熔岩流淹没了土地,最终流入海中,激起冲天水雾。火山爆发时伴随的地震引发高达四米的海啸。坦博拉火山导致11.7万人遇难,成为有文字记载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火山灾难。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的一片混沌,使大量的火山灰进入大气,遮住了太阳光的能量,太阳光很难穿越同温层到达地面,全球性的低温席卷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即使处于“夏季”中期,衣服也能在晾衣绳上冻住。在火山喷发产生的长达15年全球气候波动期里,北半球出现了极端的天气: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火山爆发在喷发后的一年,也就是1816年,大洋彼岸的美国出现了6月飞雪的奇怪天气,极端的低温造成粮食锐减,饿死了一大片人,由此加速了美国的西进运动。

历史上的今天——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

在欧洲,英国从6月开始连续下了三个月的冰雹。德国也遭遇了全国性的饥荒,这一年被称为了“乞丐年”。人们衣食无着落,社会秩序不安定,由此拉开了欧洲长期的动荡和变革。在整个北半球,当时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欠收,牲畜死亡,导致了19世纪最严重的饥荒。于是1816年也被称为了“无夏之年”。这场火山喷发对中国农业也产生深远的变化,以1816年之后山东胶东半岛为例,在传统作物中喜温耐旱作物谷子的种植面积下降,耐寒湿的农作物成为主要农作物。胶东半岛开始种植番薯,以后气温回升,玉米、花生等爆发式的增长。1815-1817年,云南地区发生大了嘉庆大灾荒。1816年,江南地区粮食减产两三成,以后年年减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