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漢卿”的不同命運

說到漢卿,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張學良,接著聯想到的是,民國四公子,東北易幟,西安事變......一個影響中國近代史走勢的不折不扣的大人物。可另一位與張學良同年同月出生的“漢卿”—馮庸,知道的人並不多了。

兩個“漢卿”的不同命運

馮庸是奉系軍閥馮德麟的長子,馮德麟與張作霖是至交,馮庸與張學良同年出生,二人曾結拜兄弟,並同取字“漢卿”。1920年,從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在東北軍任職,歷任東北航空處上尉參謀,中校參謀處長,少將航空司令,裝甲部隊司令等職,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總指揮,參加長城抗戰......與跟他一樣藉助父輩的聲威在軍隊中青雲直上的發小不同的是,在見慣了太多無辜戰友的生離死別後,馮庸很快就厭倦了在軍閥戰爭中沒有意義的爭鬥。

兩個“漢卿”的不同命運

在他看來,諾大的中國,內憂外患頻仍,國勢趨漸衰微,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要想改變這個混亂的社會,就得發展民族工業,培養大量的實幹專業的人才,走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1926年,其父馮德麟病故後,馮庸決定退出軍界,準備興辦學校。當時他把馮家用了20多年積累的龐大家產—共計310萬銀元,全部捐作馮庸大學的校。1927年春,馮庸大學破土動工,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即建成一座佈局獨特,有教學,辦公室,宿舍達200餘間的,分設工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的私立公益性大學。它是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及機場的大學,同時也是東北地區乃至中華民國第一所私立大學。

兩個“漢卿”的不同命運

“九一八事變”後,整個城市淪陷,馮庸大學繼而被日軍佔領,將校內物品洗劫一空。9月22日,日軍將馮庸逮捕,關東軍威迫被關押的馮庸替代張學良出任東北領袖,組織滿洲獨立。馮庸大義凜然,斷然拒絕曰:“死耳,誓不為賣國賊”!日本人認為他還有利用價值,暫時未對馮庸下毒手,後在馮庸大學日籍教授的幫助下將其解救出來。回到北平後積極籌建覆校工作,然幾經磨難,馮傢俬產基本耗盡,再也無力恢復學校。1933年6月,經張學良同意,併入東北大學,歷經六年,為民族獨立培養的三批畢業生的馮庸大學宣告結束。

兩個“漢卿”的不同命運

抗戰勝利後,馮庸以接受員的身份由重慶回到瀋陽,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委員,1948年瀋陽解放前夕,馮庸攜眷去臺灣,1981年,馮庸病故於臺北,享年81歲。馮庸的第二任妻子龍文彬希望他成為叱侘風雲的人物,然而馮庸不計較這些,行事低調,定居臺灣後,由於嫌棄馮庸“不爭氣,不上進”,向馮庸提出離婚。而馮庸正是因為看淡名利,無為而為才得以明哲保身。相較於張漢卿,他是不幸的,沒有從父輩那裡接過無上的權杖,沒有品嚐過號令三軍呼風喚雨的快感;但同時他也是幸福的,沒有成為民族的罪人,沒有謗譽周身的爭議,孑然投身到理想並熾愛的事業中,不負韶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