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來跳去的女人》:敢於跳出虛榮的包圍圈,才能收穫真正的成長

文 | 葶子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歡迎點擊上方關注

《跳來跳去的女人》:敢於跳出虛榮的包圍圈,才能收穫真正的成長


《跳來跳去的女人》是契科夫在189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

與以往創作的《變色龍》《套中人》這些經典作品不同,契科夫摒棄了對黑暗專制深刻批判的行文風格,開始從普遍存在於人們生活中的現象入手,藉助婚外戀的故事主線,來表達對醜陋人性的控訴和揭露。

小說中的奧莉加渴望結識名人,也渴望追逐與眾不同的生活;熱愛藝術的她瞧不上溫和善良的丈夫戴莫夫,遂以迎逢名流的心態與頗有才情的畫家發生了婚外情;可當奧莉加看透情人面目想要回歸家庭時,丈夫卻因救治病人不幸死亡,在醫學界人士的惋惜和悲嘆中,她才發現真正的英雄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大部分的文學創作,都是為了揭露事物的本質和真相;不管故事多精彩,只有將最本質的東西分析透徹,才會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有所領悟和收穫,這樣的作品才具有永恆魅力和價值。

對於《跳來跳去的女人》這篇作品來說,它最值得細細品讀的地方,便是對人性中虛榮心的深刻揭露;契科夫巧妙的將婚戀問題和人性中的愚昧虛榮相融合,用細緻生動的方式對複雜人性進行了冷靜又徹底的剖析。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以人性虛榮心的表現形式及對自身的腐蝕性,來解讀這篇作品的獨特魅力和隱藏在文本之下的普世意義。


【當用虛榮的攀比隱藏內心的自卑,便喪失了自我價值的認同能力】

"親朋好友全來參加奧莉加·伊凡諾夫娜的婚禮。"

這句簡短的陳述句,是整個故事的開篇,既延續了契科夫簡潔直白的敘述風格,也側面呈現出奧莉加婚禮的熱鬧場面。

但對於新娘奧莉加來說,相比新婚的喜悅和幸福,她流露出來的更多是擔心。擔心朋友們會對自己的婚姻充滿疑問:為什麼要嫁給普普通通,毫無出眾之處的戴莫夫?

這份憂慮在旁觀者眼中顯然是多餘的,但身為當局者的奧莉加卻深感煎熬和痛苦。因為丈夫戴莫夫和那些來參加婚禮的朋友們相比,簡直相形見絀。

戴莫夫是一名醫生,分別在兩家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和解剖師,有時候也會私人行醫,但即便對工作認真務實,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五百盧布。

可奧莉加的朋友們就不一樣了,他們中有優雅的劇院演員,有聰明的著名歌唱家,有造詣深厚的大提琴手,這些人年輕輕輕,卻已經出類拔萃,也註定會擁有不可估量的前程。

特別是奧莉加崇拜的著名畫家裡亞博夫斯基,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光是一幅畫就賣出了五百盧布,相當於戴莫夫一年的全部收入。

這種無處不在的對比,讓好強的奧莉加產生了巨大的自卑感;為了掩蓋這種自卑的窘態,她開始以看似無意的舉動和朋友們攀比起來。

首先,她為了讓名流朋友們看到戴莫夫的優勢,便佯裝聊天來詢問身邊的朋友們,能否看到戴莫夫身上的獨特之處;

其次,為了盡顯自身的優越性,她藏起對丈夫戴莫夫的愛慕,著重炫耀是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善良的男子,使其神魂顛倒的向自己求婚。

緊接著,炫耀完畢的奧莉加又讓朋友們仔細去觀察戴莫夫的五官,以便尋找戴莫夫的閃光點。

奧莉加的這份喋喋不休,將其因自卑而產生的虛榮內心展現的淋漓盡致。

《跳來跳去的女人》:敢於跳出虛榮的包圍圈,才能收穫真正的成長

她是愛丈夫的,但是更愛充滿名利的社交圈,這也讓她的愛情始終受社交環境的影響,無法呈現出真誠自然的一面。

同樣在這份虛榮心中,奧莉加也產生了嚴重的攀比心理。她拿著丈夫的職業和其他名流朋友的職業相對比,因而看不到丈夫品質的無私和偉大,她拿著丈夫的收入和其他名人的成就相對比,因而看不到丈夫創作的價值和意義,這份虛榮的攀比,也註定了自己婚姻的悲劇。

但在婚禮上的奧莉加,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舉止的可笑性,反而盡最大努力包裝自己的魅力和丈夫的與眾不同,通過別人的認同來獲得內心慰藉。

可諷刺的是,奧莉加始終引導別人認同丈夫,可自己卻不曾真正瞭解丈夫的出眾之處。

通過這段精妙的描寫,契科夫將一個愛慕虛榮的人物形象清晰生動的展現到讀者眼前,在揭露主人公的虛榮心過程中,也讓讀者從犀利的筆觸中探尋到了其掩蓋的自卑和心虛等心理缺陷。

對奧莉加來講,想要得到朋友們對自己婚姻的認同和讚譽,這是很正常的自我保護機制;但是在這過程中,她卻喪失了自我認同和判斷,單純用別人關注來作為衡量自身幸福的重要標準,併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用攀比的方式作為自我防禦機制。

但這樣的行為非但沒有為她帶來踏實,反而使她的婚姻變得脆弱不堪。

奧莉加的行為是可笑的,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也是如此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盲目的和別人攀比,努力追尋別人的腳步;但卻很少靜下心來細細打量自身的價值,以至於在這場無意義的追逐中迷失了自己。

但生活終究是自己的,別人的議論和建議都不應當成為影響自我幸福感的外因,別人的精彩和魅力也不該成為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

我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基礎是安寧和滿足,而不是盲目同別人的生活看齊。只有學會坦然接納生活的不完美,才能獲得真正意義的平和感和幸福感。


【當用虛榮的偽裝迎合外界的認可,便看不到真實生活的美好和意義】

奧莉加喜歡追逐名流,也對奢靡生活有著深切的嚮往。

自從和戴莫夫結婚後,她便將全部精力和心思花在了自己的藝術夢上。

雖然她和戴莫夫手頭上的錢不多,僅夠日常開銷,但奧莉加對精緻生活追求的步伐卻始終不曾減緩。

為了穿上好看的衣服來引人注目,她和裁縫挖空心思,變著法的將舊衣服翻新;

為了穩固自己的社交圈,她每天都要花時間去有威望的名流家中拜訪;

為了展現自己的魅力風采,她會在每週三晚上邀請名人朋友們來家中進行藝術消遣。

《跳來跳去的女人》:敢於跳出虛榮的包圍圈,才能收穫真正的成長

這樣的社交活動,讓奧莉加受到了名流圈熱誠友好的歡迎。大家誇讚她的漂亮優雅,讚賞她的聰明伶俐,甚至還一致預言:憑藉奧莉加的天賦和風趣,只要不分散精力,將來肯定會在藝術上大有作為。

這種虛偽的奉承讓人覺得可笑,但主人公奧莉加卻深深陶醉其中無法自拔。她也認定自己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享受盛讚和愛戴,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加豐富的人生經歷。

可若細細品讀故事,你會發現她的想法簡直是一場荒唐虛幻的白日夢。

她往來於各種場所,看似風光無限,實則走馬觀花;

她徘徊於各種藝術,看似博學多才,實則淺嘗輒止;

即便與很多名流結交,也是出於周圍人對對方的認可度,而不是發自自己本意;即便有眾多的興趣愛好,卻沒有一樣是她真正精通的。

她想要成為生活家,卻對真實的生活嗤之以鼻;她想要成為藝術家,卻不曾腳踏實地去努力;

無論是藝術還是社交,奧莉加都跳來跳去,搖擺不定。她的精緻和美好,都是以迎合主流社會為出發點的,為的是別人注意到她時產生的虛榮和炫耀,而不是遵循自己的內心。

這也註定了即便她擁有精緻的表面,但整個人也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在這身絢爛的軀殼下,依舊是空洞和自卑的本質。

這篇作品中,契科夫創造的主人公,具有明顯的小資主義和享樂主義。而這個人物形象,無論是在19世紀的俄國社會還是21世紀的今天,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所以,讀《跳來跳去的女人》這篇作品,也不免讓人從奧莉加身上看到了現代人的通病。

不知何時,精緻和儀式感成為衡量幸福生活的主要標準,這也導致了以物質為衡量標準的偽精緻大行其道,很多年輕人通過花費心思精心打造的美好,來標榜自己生活過得很好。

這種光鮮靚麗的生活,看著確實讓人羨慕,可若撕開虛假的表象,所暴露出來的真實狀態卻總是讓人不忍直視。

追求時尚和藝術沒有錯,將生活裝扮的精緻優雅也沒有錯;但我們所倡導的精緻和儀式感,不是為了盲目迎合別人的眼光,也不是為了虛偽掩蓋生活的真實。

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體面和教養,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赤誠和熱愛;在這份精緻中所展露出來的是自身堅韌和自律的美好品質。

也是這種美好品質,才引導我們變得更加努力和踏實,擁有追求幸福生活的真正底氣。


【當用虛榮的認知掩蓋愚昧的本性,便註定是騙人騙己的虛像悲劇】

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曾說:虛榮心很難定義為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是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這句話用來形容故事的主人公奧莉加,是再合適不過的。

奧莉加的本意並不壞,但是因愛慕虛榮產生的攀比和偽精緻等行為,卻也間接傷害著戴莫夫的心;而這份虛榮心衍生出的自私愚昧也成為毀壞掉兩人婚姻的重要原因。

在一次跟隨畫家們寫生旅行中,奧莉加出軌了,她的情人是讓她崇拜許久的青年畫家裡亞博夫斯基。

最開始面對里亞博夫斯基的告白時,奧莉加是慌張膽怯的,滿心想著不能對不起戴莫夫;

可當畫家說到"我發了瘋的愛著您時",奧莉加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她為自己的魅力感到驕傲,這份虛榮心的膨脹,讓她對丈夫的愧疚完全煙消雲散。

她甚至安慰自己:對戴莫夫這樣普通又平凡的人來說,他從自己身上得到的幸福夠多了。

《跳來跳去的女人》:敢於跳出虛榮的包圍圈,才能收穫真正的成長

在這種誇大而膨脹的自我認知中,奧莉加儼然是將自己當成了愛情的救世主,她覺得自己被別人需要和關注著,別人的愛慕便是對自我價值的最好證明。

其實在和戴莫夫的婚姻生活中,奧莉加對戴莫夫的愛情也早就被無處不在的虛榮心擠走;在她眼中名利和地位勝過一切,即便戴莫夫深情,也無法與才華出眾的里亞博夫斯基相提並論。

她嚮往精緻的生活,也向往理想中的愛情。這份婚外戀無疑是開啟了她對新生活的探索。

但激情的荷爾蒙總會遮蔽人們的雙眼,使我們沉迷在事物表象而無法去探究其內在本質;可隨著歡愉和新鮮感褪去,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內在也逐漸暴露出來。

和里亞博夫斯基的相處中,奧莉加發現對方對自己竟無半分真心,自己滿心向往的愛情竟然只是對方生活的調劑品,即便她苦苦哀求對方愛她,可對方依舊選擇和別人調情。

這份以尋求美好生活為開端的婚外戀,最終還是以奧莉加的落寞和受傷草草結尾;而情夫里亞博夫斯基在感情中的變化,也再次呈現出人性自私和偽善的一面。

閱讀《跳來跳去的女人》這篇作品的時候,總是會聯想到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包法利女人》。

兩部作品很相似,都是以出軌為主題來揭示覆雜多變的人性;同樣的,兩位女主人公在出軌過程中也有著相似的心理活動,那就是:瞧不起真正愛自己的人。

她們以追求理想為藉口,為自己營造了一場風花雪月的夢,可在這場夢裡非但沒有歡愉,還嚐遍苦澀;夢醒時分,也品嚐到了自己釀造的人生悲劇。

但契科夫要比福樓拜更狠心,他的悲劇不是為了懲罰自私虛偽的犯錯者,而是用善良寬厚的戴莫夫的死亡,來引導奧莉加的最終覺醒。

知道妻子出軌的戴莫夫,也以寬容的心態試圖召喚妻子迴歸家庭;屢試無果後,他便將所有精力投入到了治病救人中,但卻在救治傳染病患者時不幸被感染,即便同事盡力搶救,還是不幸死亡。

戴莫夫的死亡時間,正好是奧莉加決定與情人告別重新迴歸家庭的時間;這份重新開始的美好願望,卻因丈夫的去世而徹底落空。

在悲痛和懊悔中,奧莉加也深深明白了,自己的愚昧無知和虛偽驕縱是多麼可笑,她熱衷名流和英雄,其實真正的英雄和學者就在自己身邊。

這份帶著虛榮心的婚姻,最終被醜陋庸俗的虛榮心徹底埋葬。

故事的結局是讓人惋惜的,善良無私的戴莫夫用死亡才換來了妻子的醒悟;但也不得不承認,正是這份悲劇,才將故事帶入了更深層的主題中,契科夫用人性中的美好品德做陪襯,來狠狠諷刺了世間虛偽愚昧的醜陋面孔,這份悲劇,實則是對人性虛偽的毒害本質最為徹底的剖析。

在主人公奧莉加對待丈夫戴莫夫的行為中,也不難發現我們自己的影子。

很多時候,我們太習慣用自己的立場和個人喜好來隨意評判他人的價值,但這種帶著主觀性的結論往往沒有真實性可言,這份輕率和魯莽,為自己換來尷尬的同時,也給對方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

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這些都是遵循本心所做出的選擇,都值得被尊重和肯定。

學會尊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和價值觀,便是我們能傳遞的最大善意。


【放在最後的話】

《跳來跳去的女人》這篇作品,雖沒有契科夫以往作品的犀利性,但仍舊是一篇讓讀者看完後內心難以平靜的小說。

它不僅展現出婚外情為幸福家庭釀造的悲劇,更冷靜的揭露出人性中虛榮心帶來的腐蝕性;在這份悲劇性的收尾中,契科夫也不動聲色地闡明瞭世人應具備的社會道德和優秀品德,並告訴我們:只有敢於跳出虛榮的包圍圈,才能收穫真正的成長。

同樣的,在奧莉加的愛情悲劇中,也讓我們產生了對自身感情的啟發和頓悟。

很多時候,我們在感情世界中總是搖擺不定。

在擁有的時候,覺得會天長地久而熟視無睹;可等到失去後,又因為不曾珍惜而追悔莫及。

很多人總是在經歷了外面的風景,走過內心的山山水水後,才發現,原來最好的一直都在自己身邊。但很多感情都是過期不候的,不是說幡然悔悟了便可以重新擁有。

那些讓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反而是最珍貴的。若想不留遺憾,便要學會好好珍惜當下時光,也好好珍惜眼前真正愛自己的人。

也唯有學會珍惜,才不負韶華時光的珍貴相遇。


葶子:以橫豎為尺,撇捺為度,丈量出自己的愜意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