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論語》——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思想的精髓所在,其千百年來被人們所尊崇和提倡,它所倡導的“仁德”和禮治思想更是流傳了千百年。而說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提它的創始人——孔子,孔子被尊為“聖人”,他的思想也被收錄在《論語》這一經典著作中,成為儒家思想的精髓。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讀一讀其中的經典語錄,感受孔子的文化吧。

《論語》——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1.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2.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3.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論語》——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4.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裡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裡通達。至於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裡和大夫的封地裡都必定會有名聲。”

5.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於事,然後才有所收穫,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於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論語》——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6.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瞭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通過拜讀經典,可以讓我們感受文化的薰陶,讓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瞭解中華文化和儒家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