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老鄉」二百餘名同僚被殺,他卻得善終,為何?

「濟寧老鄉」二百餘名同僚被殺,他卻得善終,為何?

龔遂字少卿,是西漢山陽郡南平陽縣人(今鄒城)。也是學霸級別的人物,學而優則仕,從政後做了昌邑王劉賀的郎中令。史載“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魏徵所作所為是不是和龔遂很相似。只可惜魏徵遇到了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而龔遂遇到了劉賀。劉賀是漢武帝的一個孫子,因為老爹死得早,5歲的時候就繼承了昌邑王之位,含著金湯匙出生,摸著金權杖成長,任性驕橫,不求進取,頑劣成性。龔遂多次進諫沒有效果。但不知劉賀走了什麼狗屎運,竟因當時的皇帝漢昭帝駕崩無子嗣,而被迎立為皇帝。但是在為漢昭帝服喪守孝期間就“飲食作樂,鬥虎豹,召皮軒,車九流,驅馳東西,所為悖道。”龔遂多次勸阻無效。結果僅僅二十七天,就被以淫亂廢。昌邑群臣坐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餘人,龔遂以多次勸諫而得免死罪。後龔遂任渤海太守,水衡都尉,以壽終。(沾化縣名取義於漢代渤海太守龔遂治郡“海濱之民,復沾聖化”)

這被誅殺的二百餘人中是否有冤枉的?這是肯定的,明哲保身、渾水摸魚的肯定是大多數。現在不少地方出現了塌方式腐敗,“一窩黑”“一班蛀”等現象不時見諸新聞報道,已經不是稀罕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理由不外乎以下幾種:“法不責眾,又不是一個人的事”、“大環境如此,否則不好融入集體”、“上樑不正下樑歪,領導的責任”。結果東窗事發,不管是亂政還是庸政、懶政、怠政一個都跑不了。在其位忠其事才能長久,龔遂是榜樣,還是勤政能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