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對於現在的一個快節奏的社會,在很多家庭都會看到家長會因為孩子的事情而感受壓力。孩子要學習很多知識,除了自己學習的科目還有課外的知識補充。

再加上新聞的報道,幼兒園出現老師打小孩,以及猥褻孩子等行為,這種原因也讓很多家長開始擔憂自己的孩子到底要不要生下來,生下來有沒有能力可以將自己的孩子撫養成長大。

根據一項社會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丁克家族”已經超過了60萬。很多人就會開始提出一個想法,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壓力大,家長無法保證自己的能夠給孩子好的成長條件;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意義有了新的解讀;

另外的一個方面就是,部分的家長認為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負擔不起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其實這樣的一個觀念是很多“丁克”家庭的想法,因為有的時候家長會認為自己還沒有活的更明白,就讓自己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受苦,其實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不負責任。

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v 什麼是丁克呢?

丁克的名稱來自英文DoubleIncome No Kids四個單詞首字母D、I、N、K的組合——DINK的諧音。我們從字面意思上來解釋就是雙收入、無孩子。

指的就是結婚後不生育孩子的家庭。從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我國的各大城市裡。“丁克家族”的數量開始逐步上升,成為了特定階層的婚姻時尚。

成為丁克首要的標準就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有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

在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到了需要層次基本理論,書中將人類需求從最低層次到最高的層次分為了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

馬斯洛認為,五種需求就是像階梯一般,按照層次會逐漸提升,一般情況下,當某種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以後就會開始向高層次需求發展。

但是這種需求層次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有的時候低層次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去尋求更高層次的需要。

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v 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丁克?

l 自我實現的需求與社會壓力

丁克一族大多數都是高收入人群,是社會的中層階級,對於他們而言,物質條件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他們的需求了,他們在低層次已經可以得到滿足以後就會追求更高自我實現的需求。

若不是因為生孩子,就能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個人時間以及更多的金錢,擁有更多的精力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另外部分丁克一族還有著全新的婚戀觀,他們會認為孩子不是維繫婚姻的紐帶,不是婚姻的保鮮劑,而是佔據自己很大一部分的時間與精力的“負擔”,會影響到他們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再者,當今社會競爭激勵,城市生活壓力也大,養育孩子的成本也高,會在很大程度上會加重雙方的負擔。

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l 夫妻雙方之間因為失去孩子會有痛苦

丁克族為什麼會選擇不要不要孩子,其實也是有主動與被動之分的。有些的家庭會是因為種種原因不想要孩子,或者夫妻雙方之間經歷了與孩子有關的痛苦,最後選擇不要孩子當上丁克,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些小遺憾的。

在這其中特別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潤發夫婦,早些期間他們是有過孩子的,但是在臨產前出現了意外,導致發嫂就特別的傷心抑鬱,每次提到孩子就會感到自責,出於對妻子的關愛和保護,發哥就決定不要孩子了。

類似這樣的情況的還有陳百祥黃杏夫婦、張衛健張茜夫婦等,因為手術的等原因,他們都接受了二人世界的選擇,不在考慮要孩子的問題。

當然也有夫妻在結婚之前就沒有要孩子的打算。有些的家長認為對現實世界理解,覺得孩子的責任很重,不敢或者不願意承擔。

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v 生而不養或者養不好孩子,不如不養

在周迅的電影《保持沉默》中,講述了一個有私生子的歌星當年因為自己的事業選擇拋棄孩子,後來被長大後的孩子報復以至於死的悲慘結局。

這個刺死她的兇手就是她親兒子在福利院的小夥伴,也是一個被父母拋棄,被叫做“賤種”的可憐孩子,這個孩子被美國父母收養一樣遭受到虐待甚至還有性侵,導致孩子心理扭曲出現了一系列報復社會的舉動。

在豆瓣評分很高的電影《何以為家》中,電影中的小男孩兄弟姐妹很多,父母根本就養不起可是還是不管不顧就會一直生,甚至父母為了可以交房租,將年幼的妹妹嫁出去給隔壁的猥瑣男,最後導致難產而死。

最後這個男孩知道自己妹妹竟然是折磨而死,一怒之下持刀殺人導致坐牢,並且在獄中起訴自己父母生下他。在法庭上這個小男孩說“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生了我”,在孩子的內心就是,既然不能讓我好好的生活下去,為什麼要生下我。

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孩子是沒有選擇的,他們並不能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也不能選擇父母。父母生而不養或者不好好對待自己孩子,讓孩子在這個世界上受盡痛苦,確實不如不養。

對於要做父母的人來說,應該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生孩子,不僅僅是為了生而去生,而是要擔負起養育的責任,如果生下來不好好養育的話,只會是害了孩子。

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思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丁克,其實也是一個思想進步的體現。因為這些人越來越能理解,如果尚且不具備養育孩子的能力,給不了孩子全心全意的愛與責任的話,不如不生,與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受罪,不如先努力的過好自己的人生。

v 丁克是一種人生選擇

丁克在現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跟單身或者單親來說都是一樣的選擇,是非常個人的化餓決定,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用不著向他人解釋或者也輪不到別人干預和指責。

在這個世界上,生而為人,對社會的一個貢獻並不是侷限於繁衍生息這一種方法。我們熟悉的楊麗萍老師就是為了舞蹈事業放棄了生育,仙子一般的老師也有著更通透的想法。

她的想法就是:有的人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或者是享受,也有事體驗或者旁觀。我就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到這樣的世界上,就是為了看一棵樹是怎樣生長的,河水是怎樣流動的,白雲怎樣飄動的。

有人也說,選擇丁克就是離經叛道的行為,是不會幸福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很多的丁克家族沒有孩子,但是依舊過得很開心。

他們有很多自己熱愛的事業,有很多的時間來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於選擇了丁克家族是不是一項對錯行為,這並沒有一項對錯之分,在這條道路上只要是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景,遵循自己內心,活出來了自己真正的模樣,就算的上是無悔無憾的人生。

但是在成為丁克一族的時候,就需要有強大的心理準備,人都有一個老去的時間,如果決定在今生不要一個孩子的話,就一定要在晚年之前,學會計劃好自己的餘生。

我國“丁克家族”已超6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v 在選擇成為一個丁克之前,需要有的一個準備

l 在選擇成為一個丁克之前,要有足夠的物質積累來面對自己未知的磨難,沒有人可以預測到未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模樣。在成為丁克族之前,就應該給自己籌備到更多。

因為在將來,父母即將老去,自己沒有兒女,你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伴侶,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要有足夠多的物質財富,這樣的財富是為了給自己晚年多備一份保障。

l 在選擇丁克之前,要對自己有清晰地晚年規劃,學會安排好自己的後半生活。對於丁克族來說,在晚年是不能感受到一個兒孫繞膝的幸福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忍受比疾病更痛的痛苦,但是往往內心的虛脫是無法填補的。所以在晚年給自己規劃,更是一個保證。

l 在選擇成為一個丁克之前,就必須要保持以及可以有一個強大的內心,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要輕易地後悔。

因為在女人40歲之前就已經開始成為高齡產婦了,生育已經開始面臨問題了,如果在這個時間點開始出現後悔,就會很難實現。需要自己有著足夠的心理準備,面對未知的一切,一定是要有足夠的堅定堅持下去的。

丁克是會影響一生,也是需要加持一生的決定,因為導致這樣的原因是有種種,產生這樣的生活狀態都是自己選擇的,每個人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丁克也是有自由,有自己的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