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性格看格局

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谈来总让人惋惜不已,他是极负争议的一位君主,也是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勤勉的亡国之君。有人说他是圣君、明君,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但在我看来,他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他就是崇祯帝,独一无二。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性格看格局

崇祯皇帝朱由检画像

勤于政事,事必躬亲。

首先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爱民之人,对于很多地方事务他都是细细过问,经常熬夜批阅公文,紧急时期甚至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生活节制,厉行节俭,不湎女色,一心治国安天下。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品质,如加于一方百姓父母官,可以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还能身体力行引导地方风尚,形成良好的民风民俗,不失为造福一方的父母官。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性格看格局

崇祯皇帝影视作品

但是作为皇帝,却不尽然。不可否认,崇祯帝是一位实干家,但光是实干家还不够,必须还要是思想家、谋略家等。作为帝王,崇祯帝格局太小,他不善于用人,事必躬亲,不懂人情物故,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这是他的短处,也是他的局限。他的帝王生涯充斥着对权力的过度追求,频发的人事调动,权力的过于集中,对大臣的猜忌多疑,这些势必加深与大臣之间的矛盾,相互仇视、相互利用,长此以往发现关键时候无人可用。在这场权力的争夺战中,包括崇祯帝自己都是失败者。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性格看格局

汉高祖刘邦影视作品

所以作为皇帝,最关键的是要会用人、驭人,而非做事,正如韩信评价汉高祖的那句话,“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思想比行为更为重要,崇祯帝他没有做到。

急于求成,律己责人。

崇祯帝急于求成的性格在其初登地位便急不可耐地剪除魏忠贤的事情上可见一斑,表面上崇祯帝是为民除害,实际上则是无法容忍权力的旁落。作为一位有远大抱负和志向的帝王,看着这灾难频发,兵戈不止,百姓苦难流离失所,心里急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崇祯帝的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律己责人、朝三暮四、猜忌多疑、刚愎自用,所以在崇祯帝从政的17年间,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属历史罕见,也让天下有识之士寒了心。所以到得最后农民军破城时,殿前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前来。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性格看格局

朱由检吊死煤山影视形象

崇祯帝终究因为他的急于求成,滥杀无辜,让得天下无可用之才,无可信之人,最后亡国亡命。崇祯帝的急少了份运筹帷幄、闲庭信步的气度,更像是慌不择路的盗贼,越是焦急,越是容易掉进坑里。

善于识人,拙于用人。

崇祯帝在位17年,发掘了包括袁崇焕、卢象升等很多的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何以沦落至最后竟无一人可用的地步?因为崇祯帝善于识人,却拙于用人,常年久居深宫,不懂复杂的派系之争,也不懂深奥的人情世故,一心只想做事,却没能好好的用人。权力的过于集中,人事的频繁调动,随时可能撤职下狱杀头的风险,让曾经一腔热血报国的仁人志士不想也不敢为国效力。以明末剿寇为例,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洪承畴与杨嗣昌则更是两上两下,如此用人,必失民心。

古语有云“既用之,则信之,无以信,失心也。”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性格看格局

明末名将袁崇焕

当然,崇祯帝最后亡了国也不仅仅是自身格局的原因,万历皇帝后积弊难返,天灾、瘟疫横行乡里,国库空虚无粮无银,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清兵来犯,政治党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等一系列原因交加,或者说更像陷入一个死循环,最后加速了这个王朝的毁灭,只落得最不应该是亡国之君的朱由检成了亡国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