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比特幣幾個常識性錯誤

進入主題之前老規矩聊兩句,最近這段兒時間對減半行情做了一些思考,總結了4點關於比特幣的個人看法。作為這個圈子裡的老人必然希望圈子能往好了走。但並不代表能抓耗子的貓都好貓,咱還是得有個理性的認知,以及對行業需要良性發展的共識。


BTC是通縮貨幣-偽命題


有一種論調認為比特幣是通貨緊縮的,甚至這也是部分比特幣信仰者引以為傲的一點。知乎上更有甚者把通貨緊縮作為比特幣的默認特質。


關於比特幣幾個常識性錯誤

“通貨緊縮指: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


我們知道,比特幣的上限是2100萬。

第一個四年每十分鐘50枚挖出總量,一年理論新增量是262.8萬;

第二個四年每十分鐘25枚挖出總量,一年理論新增量是131.4萬。

在當下的2019年,比特幣每十分鐘12.5枚挖出總量,一年理論新增量是65.7萬。可見比特幣的理論數量是每年遞增的,由於挖礦機制的限制,比特幣總量永遠不可能達到2100萬,即使減半,數量還是不斷增加,怎麼就成了通貨緊縮呢?此外,通貨緊縮還強調了貨幣與物價的、購買力的關係,比特幣連貨幣都不算,更不存在與物價以及購買力的相關關係,所以通縮無從談起。


那既然比特幣每年都會新增,我們說比特幣是通貨膨脹的嗎?“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 (供遠小於求)。”與通貨緊縮的分析邏輯類似,比特幣的供給與需求與實體經濟不相關,難以將其與物價建立任何聯繫,所以也不存在通貨膨脹的說法。


所以,比特幣縮個雞,脹個毛?

比特幣不是貨幣,也無法充當貨幣


把比特幣當做貨幣,或者認為比特幣是最好的貨幣選擇,然後拿出法幣大幅貶值作為支撐比特幣的依據,這個邏輯也比較有意思....


貨幣有幾個典型的職能,包括:

價值尺度,即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這是貨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它是作為流通手段職能的前提。

流通手段,即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它是價值尺度職能的進一步發展。

貯藏手段

,即貨幣可以退出流通領域充當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儲存起來。

支付手段,即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如清償債務、繳納稅款、支付工資和租金等。

世界貨幣,即在世界市場上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咱就說比特幣這價格的跌宕起伏程度,你把它充當價值尺度?


加密貨幣僅能在小範圍內支付,類似於商圈幣,但還無法和以政府信用作背書的法幣相比。加密貨幣更多的是一種資產。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調查統計原司長盛松成所言,“數字貨幣本質上不是貨幣,它更取代不了貨幣,只是說作為資產可以交易,作為貨幣我一定不承認你的,封殺你,取締你的。”

貨幣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比特幣企圖跨越主權政府充當世界貨幣,在目前的人類的社會發展階段,我覺得微微有點兒大難度...

BTC價格可以預測嗎?你不如先去嘗試預測下女朋友為何生氣


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大佬、大V對BTC未來價格的樂觀,“BTC在2020年漲到5萬美元”“BTC一定會漲到100萬美元”。並且行業經常充斥著這樣聲音。價格預測本來就是跳大神的事情,所以對於這種預測價格的大V一定要多一份懷疑,或是所謂行業的“佈道者”,說些假大空的“數字黃金”、“去中心化”等言之鑿鑿的言論忽悠大眾,或是既得利益者通過充值信仰來收割韭菜。再怎麼對BTC大唱讚歌都無法掩蓋邏輯上基本的漏洞,再怎麼大談情懷都掩蓋不了幣圈的投機本質。


BTC的共識是由成千上萬的交易者共同形成的,任何的因素都可能導致價格的大幅波動,蝴蝶效應在金融市場再普通不過的現象。誰又能充當上帝,主宰BTC的價格呢?


難道是投資者都需要某種程度的確定性?人類與生俱來對確定性的追求,在二級市場表現尤為突出。各種牽強附會的邏輯將事物發展的本質給簡單化,從而變得膚淺,比如“BTC與黃金價格的相關性”,“BTC是避險資產”,“BTC是數字黃金”等各種論調層出不窮,彷彿不給比特幣帶個“偉光正”帽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幣圈的人。


人們總是試圖給價格的漲跌找到某種理由,以滿足自己的邏輯自洽,然而交易是人類的行為,人類的行為並不一定有一套合乎常理的邏輯,企圖解釋交易動機、行為理論在交易層面意義都是不大的。

BTC減半行情就有牛市?最多成為炒作的題材吧


比特幣產量減半,每10分鐘從12.5枚減少到6.25枚,每天產量減少900枚,以現價計算,每天減少不到700萬美元的拋壓,一年也不過25億美元,比特幣目前市值約為1300億美元以上,所以一年減少的拋壓佔比不到2%,這與BTC每天的大幅波動相比,實在微不足道。所以理論上看,這一拋壓和市值比起來量級太小,尚難以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如果以上算BTC的基本面,那至少在基本面上是不支持減半導致牛市的邏輯的。


再來看BTC歷史減半二級市場的數據。

減半時間 減半次數 減半後產量

2012年11月28日 第一次減半 25個BTC

2016年07月10日 第二次減半 12.5個BTC


關於比特幣幾個常識性錯誤

2012年數據過於久遠,行情收錄軟件難以找到,咱以2016年7月的BTC減半為例。BTC在2013年12月到達階段性頂部之後,之後開啟長達1年半的熊市,2015年1月見底後震盪了近9個月,2015年9月成為了牛市的開端。到減半前夕,BTC確實大漲了4周,但是在減半前半個月的6月20日就開始大幅回調,一直到8月底又開啟了一直持續到2017年年底的波瀾壯闊的牛市。


2016年牛市的啟動是奠定在2014年大跌且2015年橫盤9個月的良好基礎上。減半時間前後對行情造成的擾動在盤面確實比較明顯,但放在整個持續長達2年多的牛市行情中,也不過是“一片浪花”,我們很難用這非常有限的資料就得出減半行情形成牛市的結論。

時至今日,BTC距離上次減半市值已經上漲了12倍,加密貨幣也從過去的嬰兒逐步成長起來,受到的關注也今非昔比。與傳統證券市場相比,加密貨幣的門檻更低,這也使得二級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它有自身的週期,所謂的“減半”基本面同樣受週期的束縛。和上次“減半”相比,BTC提前9個月就開啟了牛市,所以我們不妨把“減半”只當做一個炒作的題材,畢竟行業需要關注,市場需要熱度。炒幣炒的是預期,至於韭菜想享受行業的紅利,想趁著“減半”行情大撈一把,咱穩點兒吧,褲衩子興許還能留下。


歷史也許會重複,但不會簡單的被複制,但韭菜被割的事實似乎一直在上演。所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立足之本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