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城市,如何打破創新不足的困境?

三四線城市,如何打破創新不足的困境?

科技創新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但目前在我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存在較為明顯的分佈不均情況。根據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聯合發佈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9》及此前歷年報告,在創新發展水平方面呈現梯級分佈格局,即以省會城市和副省級以上城市為龍頭和東中西部城市創新發展梯度分佈的基本格局;創新產出效益呈現明顯的“創新馬賽格”特色,即某些區域或節點具有創新要素高度集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快、國際競爭力強等特點,而且這種優勢會持續加強,對周邊區域產生虹吸效應。

圖1:2018全國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與增幅

三四線城市,如何打破創新不足的困境?

資料來源:《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9》

那麼,對於創新不足的三四線城市,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怎麼獲取?怎樣通過挖掘當地優勢、利用外地資源來打開突破口?筆者認為,一方面在內挖掘產業潛力,從產業應用角度切入,另一方面則從外借助優勢的創新資源,從創新鏈條角度切入。以下,筆者將一一對這兩方面進行詳細的解析:

一、依靠當地市場需求——以產業應用為切入點

近些年,不少三四線城市的產業處於轉型發展時期,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在轉型過程中,這些產業的發展會湧現出各種創新需求,如工程技術創新、產品設計創新、供應鏈創新等等,這些需求如果能充分挖掘與利用,將會延伸並發展出各種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從當地產業應用來切入,一方面從市場需求角度,吸引更多的創新機構或企業進來,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當地快速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在此,筆者以柳州為例進行闡述。

柳州,是廣西第二大城市、工業重鎮,擁有一大批機電、汽車、有色金屬、輕紡、冶金等重點工業。在汽車產業領域,柳州擁有一汽、上汽、東風、重汽的整車生產線,是我國五大汽車城之一,近些年汽車產業也出轉型發展時期,柳州也以汽車產業的創新需求,引進國外實驗室,圍繞工程技術、產品技術等進行開發與試驗。

三四線城市,如何打破創新不足的困境?

如: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和柳州高新區管委會、柳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三方簽約共建“汽車先進製造技術實驗室”,實驗室以汽車先進製造為核心,瞄準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趨勢,結合柳州汽車企業實際需求來建立,通過服務當地整體與零配件企業,解決工程技術、產品創新等問題,有效保障收支平衡。同時,也通過這種政府引導的產學研進一步推動本地汽車產業的升級,持續輸出高價值的生產服務。

據瞭解,該實驗室在近4年多時間,已服務柳州汽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超過50多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00多項,轉化科研成果數項,提供人才培訓超過20000多人次。

通過當地工業應用需求,柳州更是引進了湖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一系列機構,支撐當地的創新發展。

二、利用區域協同發展——從創新鏈條為切入點

一般來講,三四線城市在技術、人才、資金略顯不足,在一些產品研發、技術研究方面難以支撐,很多需要借力於周邊的一二線城市。有時候會存在一種情況,即使把一些實驗室、創新中心、孵化中心等引到當地,沒有足夠的創新環境做依託,創新孵化也難以持續運營。

因此,這時候創新鏈條的協同效應就產生了,假如把創新鏈條劃分為“研發——孵化——加速”三個階段,其中研發孵化在一二線城市,充分利用當地的創新資源,而加速落在三四線城市,充分發揮當地土地、勞動力、原料等生產要素優勢,進而推動當地產業創新突破。

在此,筆者以肇慶為例。肇慶,位於廣東省的中西部,是粵港澳大灣區“9城2區”其中的一城,目前階段主力打造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製造,節能環保三個千億產業集群,當然其他一些傳統產業如五金、石油化工也保有一定的比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相比而言,肇慶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資源不足,而在可利用土地、勞動力等方面較為充裕,因此肇慶市提出了構建“廣深港澳研發孵化+肇慶加速、肇慶落地”創新產業鏈。

為了推動創新產業鏈協同發展,肇慶市在產業載體打造、創新平臺建設、重大項目引進、生產服務業配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推動量子工程、新材料、顯示芯片等重大科技項目實施見效,力爭廣東省實驗室在肇慶布點;打通與粵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和機構在產學研項目、平臺的合作通道……

通過區域協同發展,肇慶發揮自身在生產要素的優勢,打造良好的產業化承接環境,融入粵港灣大灣區的建設。

結語: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越來越頻繁,一二線城市的創新優勢也會在未來進一步釋放、分流到周邊地區,這樣一來三四線城市自身的優勢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是產業應用的市場需求,還是自身的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