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水滸傳人物故事圖筒瓶


本品侈口束頸,直壁及底微內斂,平底無足,造型挺拔規整,體量碩大。因其造型為筒狀,故而得別稱“江山一統瓶”。本品底無釉,可見胎質細膩潔白,瓶身釉色白中泛青,瑩潤無比。瓶口沿下以青花間飾大小倒蕉葉,為此時經典輔助紋飾。腹部山石雲霧間繪《水滸傳》中梁山四好漢:解寶、蕭讓、陶宗旺、索超。人物體量較大,幾乎佔據瓶身一半位置,亦高亦低,分佈勻稱。每個人物旁均用隸書題寫名號、姓名,其字體亦是崇禎時期典型字體。

《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其最早藍本是宋人《宣和遺事》,至宋元之際,又出現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施耐庵在民間故事、話本和戲曲的基礎上,把有關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進行再創作,特別是在英雄人物上進行突出塑造,最終著成這部深受讀者喜愛並影響深遠的鴻篇鉅著,一百零八位好漢的形象深入人心。

索超,號急先鋒,北京大名府(今邯鄲大名縣)人,留守司正牌軍,梁山攻打大名府時,被擒後歸順梁山,徵方臘時陣亡。梁山排行第十九位,天罡三十六星之天空星。原著中描寫其形象“腦袋鬥後來一顆紅纓”,在此瓶上的形象便演化為一纓紅翎,身披鎧甲,外著寬袍,腰間佩一口寶劍,此人排位最為靠前,在瓶身所具位置亦最高,威風凜凜,正如贊曰“勇如袁達安齊國,壯若靈神劈華峰。馬上橫擔金蘸斧,索超名號急先鋒。”

解寶,號雙尾蠍,登州人氏,出身獵戶家庭,與其兄長解珍以打獵為生。因獵虎被地主毛太公陷害入獄,後越獄反登州,上梁山聚義,排行第三十五位,天罡三十六星之天哭星,職司步軍頭領,徵方臘時戰死烏龍嶺,追封忠武郎。觀其形象,戴虎皮披肩,豹皮裙,顯示其獵戶身份,腰間佩戴弓箭,手持齊眉棍,橫於腰間,英姿颯爽,正如贊曰“手執蓮花鐵钂,腰懸蒲葉尖刀。腰間緊束虎筋絛,雙尾蠍英雄解寶。”

蕭讓,號聖手書生,濟州人氏,善寫蘇、黃、米、蔡四種字體,吳用獻計誘戴宗請蕭讓和玉臂匠金大堅到梁山偽造蔡京文書,解救宋江,後被蔡京留在府中任職。梁山排位第四十六位,地煞七十二星之地文星。所繪形象著寬袍,持如意,書生形象躍然紙上,與原著中贊詩頗為相合,贊曰“烏紗唐帽通犀帶,素白羅襴幹皂靴。慷慨胸中藏秀氣,縱橫筆下走龍蛇。”

陶宗旺,號九尾龜,光州人氏,田戶出身,落草黃門山為四寨主,後聚義梁山,排位第七十五為,地煞七十二星之地理星,徵方臘時戰死潤州,追封義節郎。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三國演義之鳳儀亭人物故事圖筒瓶


本品口微侈,束頸直腹,平底,胎體細膩潔白,釉面潤澤。口頸處青花施亞字紋和輪花紋,腹部主體繪三國演義之鳳儀亭故事,畫面正中為貂蟬,亭亭側立,呂布站立左側,頭戴小冠,身穿鎧甲,手持方天畫戟,顯得威風凜凜,最右側為董卓,其開臉不同於轉變期一般的人物開臉,頗具特色,面部顯得皺紋堆累,連鬢絡腮鬍,頭戴雙耳官帽,著朝袍,一手扶須,動作誇張,將震怒的神色表現的淋漓盡致。人物身後雲日、庭欄、山石、蕉葉、草葉等均刻畫細緻。

本品製作規整,器型優美,青花髮色靚麗,雲紋、太陽、鱗狀地紋、卵狀葉紋以及山石均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此外,呂布、董卓兩個人物的描畫比一般的崇禎人物更為精細,在同類中實屬精品。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香山九老圖筆筒


筆筒直壁深腹,口徑寬廣,近底處削胎一週,形成雙層臺階狀底足,此為轉變期瓷器典型修足方法。筆筒胎體堅實,釉色柔和,底部無釉處可見白皙胎體,宛若嬰兒肌膚,通體紋飾以青花繪就,髮色淡雅清新,畫面以松柏、翠竹、祥雲、奇石為背景,描繪九位高士於林中文會雅集,其中四人圍坐於案前對弈觀棋,其餘五人閒坐於草地之上,或吹簫、或擊板,或撫琴、或彈唱,一派悠然自在之情,盡現於其中。林間桌前還有四童子彎眉笑目,斟酒持巾,從旁伴侍。從畫中人物數量及情景分析,本品所繪故事應為“香山九老圖”。相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白居易邀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李元爽、禪僧如滿八位七十歲以上友人於洛陽龍門香山寺相會結成“九老會”,飲酒賦詩,歌舞彈唱,併為每人寫真畫像。此舉彰顯詩人尊老敬老之情,對後世影響極大,被稱為“香山九老”,亦稱“洛中九老”、“會昌九老” 。

崇禎青花畫風飄逸,色調淡雅,尤其是此時以版畫為本繪製的各類人物故事最具代表性。此時器物所繪人物有別於康熙朝的雄健大氣之風,更具細膩婉約之感,呈現出一種別樣清新之美,因此與康窯青花一樣受到世人追捧喜愛。本品胎釉、修足青花髮色等方面時代特徵明顯,流雲、草地等細節描繪方法亦為當時所獨有,所繪人物姿態各異,神情生動,更為可貴之處在於其體量極碩大,目前所見同類器,罕有出其右者,且整器保存狀態完好,甚為難得,頗值眾藏家珍視。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祭天圖筒瓶


本品侈口,束頸,肩部曲線圓滑,長直壁,平底,體量碩大,造型端正挺拔,底部露胎處可見胎質細膩潔白,緊實緻密。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脛部有暗刻弦紋,口沿下為青花裝飾倒蕉葉紋。蕉葉中莖留白,大小錯落的佈局都是崇禎時期典型特徵。瓶腹部青花繪人物故事圖,正面人物頭戴梁冠,蓄長髯,身著寬袍大袖,手持笏板;身後小廝戴頭巾,著短袍,手持扇;身前小廝手持傘蓋,顧首回望。畫面青花髮色淡雅,筆意流暢,人物生動,是崇禎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本品所繪人物故事題材並不多見,情節簡單,僅居中者一個主要人物,手持笏板,手勢顯得十分虔誠,頭微上揚望天。笏板為文武朝臣面見君王時所持之物,用於記錄君命或旨意,或將上奏之言記錄其上,以防遺忘。《禮記·玉藻》記載“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而天子祭天時,亦手持笏板,作為禮器,有上報天庭之意。本品所繪人物衣著考究,手持笏板,昂首望天,或在行祭天之禮。

崇禎時期的瓷器風格特徵顯著,一般而言的幾個特徵是根據一件紀年為崇禎七年(1634年)的瓷器所總結的。如用一簇簇的V字形符號表示草地,在一些質量較好的器物上,為人物、馬匹、樹木、傢俱等提供支撐面。這是一個很重要而顯著的特徵,往往作為重要的斷代依據。但這一時期的V字形地紋也大致有三種畫法:其一畫法為只繪V字紋,以極其細碎密集的V字紋組成地紋,V字紋下不飾渲染,此法最為耗時,需要繪製更多的V字紋,本品便是此類;其二是先渲染底色,其上再點綴V字紋,耗時少於前者,但裝飾效果相近;其三隻寥寥點綴幾個V字紋,顯得有些敷衍,一般紋飾繪製粗糙者採用此法。

本品雲紋的畫法也比較有特點,這一時期最常見的是括弧狀雲紋,根據畫面要求,繪製的長度不一,主要裝飾的位置分兩種:其一在位於器物背面,即非主體的部分,一般繪山石、雲紋漂浮其間,即表示煙雲氤氳又表示山間霧瘴的感覺。其二是在畫面的主體部分,一般於主體偏上的位置,繪製雲紋一角,雲間隱現亭臺樓閣等建築物,以期增加畫面的景深和裝飾性。而本品選用的是團狀雲紋,以團曲的波浪紋為線條,勾勒一層層的雲團,在線條之內淺色渲染,所呈現的雲紋有一種雲團的感覺,與括弧狀雲紋呈現出的流雲和霧瘴效果不同,不僅在裝飾效果上有眼前一亮的作用,還會使人覺得雲團朵朵,頗具自然之趣。

衣紋的渲染技法大致有三類:其一為平塗法,以深色線條勾勒出衣物外輪廓後,內部衣紋簡單勾畫,其內平塗深淺不同的青花,以區分不同人物的衣著差異,本品前後小廝的衣著便採用此種渲染方式;其二為只勾勒最簡單的輪廓,衣紋褶皺以渲染深重來代表,此法繪製小人物時常用;其三渲染方式類似工筆畫的渲染,貼衣紋線條渲染幾層,深淺不同,最適合繪製寬袍大袖,可形象的表現垂袖的層層衣褶,本品正中著寬袍大袖者的衣紋便採用此法,裝飾效果極佳。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龍拜觀音圖淨水碗


淨水碗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民間較為流行的一種器皿,因內盛聖水而名。此碗唇口微侈,腹圓弧豐滿,形似小缸,高圈足,圈足留有一週澀胎無釉。胎體厚重,胎體堅緻細膩。釉面白中閃青,內壁施白釉,外壁以青花描繪,口沿一週繪青花花卉紋邊飾,腹部通景繪青花龍拜觀音圖,觀音面容慈祥,端坐於仙壇之上,小童侍女恭敬地站於兩側,水面上,一身著盔甲的武士站於祥雲之上,手持利劍,水中老龍王面朝觀音持笏板相敬,旁有龍兵持傘蓋相護,周圍竹影婆娑,祥雲繚繞,一派仙境。筆觸纖細流暢,人物神態刻畫精緻,青花色澤鮮麗明快。以觀音為題材的淨水碗還曾見於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有清康熙青花送子圖淨水碗,可作參考。流傳至今完好的淨水碗較為少見,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鑑定》一書中提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件有明確紀年-崇禎十二年的青花淨水碗,可作為此時期崇禎青花的鑑定標準,此件雖無紀年,但無論在胎質、繪工、青花髮色上無一不體現著崇禎青花瓷的典型特徵。配木座。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西廂記人物故事圖筒


17世紀的瓷器上,喜畫人物故事,取歷史題材或元曲樣本,內容豐富,耐人尋味。“天仙化人,拈花而笑”。

乃是此件筒瓶繪畫題材概括之主題。其取材《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故事,窮書生張君瑞和宰相千金崔鶯鶯相愛,遭鶯鶯母反對,後鶯鶯母要求張生只有在得取功名做官以後才能娶鶯鶯,張生只能情別鶯鶯赴京趕考。瓷器畫面上描寫的正是這一離別的場面,左下方頭戴唐巾的書生正是張生,其拱手與鶯鶯告別。畫面中央鶯鶯手執折枝,正寄語張生,所寄話語書於張生頭頂左上方,乃是“寄語吳剛休折盡,一枝晉待狀元來”,影射吳剛嫦娥之戀,內容正是鼓勵張生不要心灰氣餒,鶯鶯會等著他這個狀元回來的那一天。如此情愫,催人淚下。鶯鶯身後,仕女執扇服侍,祝願張生早日高中,與小姐能團鸞花燭。以《西廂記》之題材繪於瓷器之上,17世紀頗多矣。其中取其段落,表現了不同本折中的故事,且同一本折中的故事也是採取各不相同的方式以及畫面內容來表現,真是千變萬化,不一而同,令後人觀之,煞是有趣。各個公私博物館以及各大甩賣場上亦見此一題材之不同版本繪於各類瓷器之上,足可令人研習,做一論文解讀之。此件筒瓶所述之故事已不是初段,故鶯鶯與張生相見時已是面目直視,眉目傳情,乃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處已經摒棄了封建社會之傳統觀念,也不再是《西廂記》之第一折《佛殿奇逢》中所表現的鶯鶯“把輕羅小扇遮羞臉”的情景了。此一筒瓶從畫風上具有典型17世紀的風格,其亦隸亦楷的書體,地上有的“V”形草紋,山石邊的魚卵狀葉片,半空中飄著浮雲拱衛的山尖,山頭上有成排的杉科塔形樹,中莖留白的蕉葉紋,山石縫間的“介字點”葉片,皴染畫法的山石,平行括號狀的浮雲以及蕉葉山石旁的椿葉點,如此諸多特點俱是典型標準器之要素。此外,其另有一特點,乃是其獨有之特性,于山石旁的三處潑墨式苔點的渲染技法,乃是五代畫家董源所創,明晚期在董其昌的提倡下重又流行。此種畫法用於瓷器之上,是晚明初清時的時代特徵,但卻是異常罕見。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山水人物紋三足筆筒


本品口徑寬廣,底承三足,相對於平底作品,數量較少。筆筒外壁通景描繪山水人物圖,青花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畫面佈局疏朗有致,山水景物起伏迭蕩,縱深感極強。所繪人物寥寥數筆卻可現神態,於細微處見精妙。畫面中自山而下一條石徑,二高士於路中閒談,山下水面現三隻小舟,舟上之人或相談、或撐篙。繪者對遠山近岸,高臺樓閣,山巒的陰陽反側,樹木的疏落茂密,均描繪得出神入化。其山石採用分水皴技法,蒼勁而富有氣勢。全作畫意高遠,展示出一種雅逸清幽的意境,為文人雅士案頭陳設佳品。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羅漢圖筆筒

明末清初時期景德鎮窯業製作展現出嶄新的時代風貌,瓷器的諸多紋飾蘊涵濃厚的文人氣息,題材之特別,內容之豐富,均開一代未有之奇。崇禎時期盛行在瓷器上描繪故事圖,此時對國產鈷料的選料處理極大地提高了青花裝飾的繪畫效果。品質最好的崇禎瓷器上的青花髮色要遠勝於萬曆晚期。此件崇禎青花羅漢圖筆筒,正為晚明崇禎一朝瓷器中的代表佳作。

此件筆筒呈筒狀,上寬下窄,直壁微斜,端莊之中富於變化,線條洗練流暢。下承三足,底心微內凹,底部露胎,有細密弦紋。口沿及近底處暗刻紋飾裝飾,白釉泛青,青花幽藍,為明末崇禎年間瓷器的典型特點。胎體厚重,胎質細膩潔白,釉麵肥潤,通體以青花繪降龍伏虎羅漢故事圖,畫面中羅漢體態飄逸,面部豐滿,鎮定自若;怪石林立,水波盪漾,林木茂密;龍吟虎嘯,風雲變色,卻已面露怯色;另有一組羅漢講經圖。整體畫面受明代晚期畫家丁雲鵬《羅漢圖》影響,繪畫生動傳神,深具晚明文人畫繪畫風格的影響,飄逸靈秀,飽含禪意。青花髮色悅目,醇雅明豔,佈局疏朗有致,筆觸細膩,人物傳神,以鈷料代筆墨,渲染勾勒,極具觀賞效果。明代中晚期文具創新興盛,由商賈興起的裝飾書房的時尚風靡江南,延及宮外,因此,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應運而生,其中五彩瓷、青花瓷筆筒最為流行。時至明末,瓷筆筒製作工藝更為講究。此件青花羅漢筆筒,端莊俊逸,製作有度,繪製精湛,體現出崇禎時期高超的制瓷水準與鮮明的文人意趣,置於書房案頭,更添清雅。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戲曲人物圖筆筒


直筒形筆筒,器形碩大。內壁施縝密的亮青釉,外壁以青花繪戲曲人物圖,構圖豐滿,共繪有十七位人物,繪工細膩,神態生動,青花呈色青翠,上下邊沿淺刻纏枝花邊飾,口沿及底部無釉,是同一時期青花筆筒中的精品,亦是崇禎青花瓷器的標準器。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招賢故事筒瓶


此瓶廣口外撇,束頸,肩略聳,平底微內凹,無釉。器外施白釉,釉色微有閃青。肩部及近足部分別暗刻兩道弦紋。

口沿下飾以青花繪倒置蕉葉紋一週。蕉葉紋為這一時期常見紋飾,崇禎時代大多較為寫實。

瓶身主體為青花繪招賢故事,畫面山側橋邊有一似朝廷官員雙手捧卷,官員身後有執旗幡侍從及執儀仗用兵器站立的三名侍從,官轎在山石掩映下露出頂部一角,足見勾畫布局的祥實細緻。官員恭對迎面站立雙手作揖者,後者身後還有兩頭水牛,應為耕作的農夫。從畫面看,應為朝廷官員奉皇命宣召有才能之士入朝為官的場景。此瓶繪製手法細膩嫻熟,以青花勾勒的山石堅硬蒼勁,填以濃淡不同的青花,對比強烈;兩頭水牛一大一小,身姿健碩,意態閒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為古代許多文人士大夫的入仕理想,亦是求賢求能、禮賢下士的治世明君所為,寄託了高潔美好的政治理想。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高唐夢人物故事圖案缸


本品唇口,頸部微束,圓弧腹,平底微內凹。底部露胎處可見胎體細膩潔白,緻密緊實。缸外壁以青花繪高唐夢人物故事圖,畫面中一人趴伏几案之上,右側有小童立侍。此人頭頂飛出雲氣,是為夢境,其中四位仕女兩兩相對而立。畫面另一側繪竹林、蕉葉、山石,筆觸纖細,描繪自然,搭配優雅的青花髮色,一派人間仙境。

本品紋飾中男子趴伏几案而眠,頭頂生夢,夢中現女子等細節都可將故事定位為《高唐夢》。《高唐夢》典出《昭明文選》卷十九之《高唐賦》,講述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有云氣,王問為何氣,宋玉答為朝雲,又問何為朝雲,才引出一段高唐夢。按宋玉所言,昔日先王(即楚懷王)遊高唐,晝而眠,夢見婦人說其為巫山女,高唐之客,聽說王遊高唐,願為枕蓆。懷王臨幸後,為其立廟,號為“朝雲”。高唐夢此後用來比喻男女邂逅,“巫山雲雨”一詞即由此而來。

明代雜劇作家汪道昆創作《大雅堂樂府》,其中收錄《高唐夢》、《洛水悲》、《五湖遊》、《遠山戲》四個故事,將風流韻事改為雜劇,傳達了當時文人的一種雅興和情調。本衙藏板《精繪繡像名家雜劇》中第一卷便為高唐夢,情節與《昭明文選》相類,所繪版畫插圖更是與本品十分相似,可知其中趴伏酣睡者為楚懷王,夢中女子居中者當為巫山神女。

本品所繪巫山雲雨的故事脫胎於雜劇版畫,但人物的形象、衣著都是典型的崇禎時期畫法。由於器型限制,雲夢之臺也換由亭閣欄杆來表示。這種風流題材在明代被改編為雜劇,又在晚明繪製於瓷器之上,作為案頭雅玩置於書房之中,反映了當時文人雅士的一種風雅情趣。


《問喘圖》的題材向來特別為朝廷所看重,因為它形象地再現了一段為政風範的佳話。多才多藝的大明宣宗皇帝就曾賦詩《題丙吉問喘圖》:“為相憂民世已稀,陰陽燮理幾人知。只今側席求良輔,會有仁賢慰所思。”求賢若渴的心思溢於言表。

此件蓮子罐上《問喘圖》之人物構成要素齊備,只是隨著時代之變遷,圖畫之場景、人物會略有變化,每個畫畫之人也會加進自己的臆想與發揮,但圖畫之主題不變。

上海博物館所藏一件明崇禎的青花山水人物圖缸亦是此一主題紋飾,可與茲比較。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人物故事圖瓶 (一對)


瓶口微撇,長頸,圓腹,圈足。頸部上繪鬱金香,肩部一圈雛菊紋,腹部繪人物故事圖。瓶身及底座均另外配鎏金裝飾,透出濃重的西方風情。人物繪畫生動形象,繪畫技巧和風格具有典型的崇禎時期的特色,如V字型的草地,多層次的山石,用於分隔畫面的雲、石以及天空的一輪明月。如此明末瓷器佳作,值得珍藏。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崇禎青花:原來比我們想象中精彩的多

明崇禎 青花送子圖大筆筒


本品直口直壁,腰部微內收,平底,近底處修胎規整,從底胎可見胎色潔白,胎質緊實。筆筒除底部外均施白釉,釉色白中閃青,口沿下及脛部暗刻弦紋,口沿下兩道弦紋間暗刻雙層波浪,間以雲紋。腹部以青花通景繪仙人送子人物故事圖,畫面正中一人著寬袍大袖,雙手相合,手持笏版,身後兵丁分持大刀、傘蓋護衛,可顯示其身份高貴,但姿態卻呈謙卑之狀。與其相對,有一仙人騰雲而降,仙人長髯,裝扮樸素,懷中抱一小嬰,作呈遞之姿。畫面背景雲霧繚繞間一角憑欄,山石嶙峋,霧氣昭昭。關於送子仙人,最為著名者莫過張仙:張仙為五代時期的一位四川道士,名張遠霄,人稱送子張仙,擅長彈弓絕技,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此神來源說法頗多,據《續文獻通考》記載“張仙可為人消災避邪且助人得子。”而《金臺紀聞》記載“世所傳張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挾彈圖也。”《歷代神仙通鑑》則認為張仙還有以彈弓逐打凶神“天狗”,保護世人生兒育女的能力。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則認為張仙奉天帝指派為關帝君的屬神。本品所繪送子仙人雖無顯著特徵可指證其確為張仙,但送子張仙之名在民間流傳甚廣,關於張仙的各類塑像、畫像資料較為豐富,故而可以推測本品所繪仙人有很大可能就是送子張仙。

本品造型、胎釉、青花髮色、人物畫法均具有明顯崇禎時代特徵,可為同類作品之代表,且整器狀態基本完好,頗為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