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模式不一般!“三区联动”解决普及率低问题

这个模式不一般!“三区联动”解决普及率低问题

这个模式不一般!“三区联动”解决普及率低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升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也是助推健康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各级红十字会主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了大量群众性救护培训工作。

但是,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率以及应用水平总体较低,培训率有待提高。为此,上海市红十字会提出构建“院区-社区-校区三区联动”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并在松江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时,“校区”确定为松江片区高校,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社区”是指松江社区,居民,群众;“院区”是指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

目标与机制

共同目标。“三区联动”的目标是提升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保证全民健康和安全。该模式利用院区、社区、校区的独特优势发挥聚集效应,通过加强三区之间的沟通,打破三区之间的界限,整合校区与院区现有的应急救护资源,合理配置和对接,发挥医院应急救护,大学生产学研一体,社区统筹、组织和协调等特色,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快建立大数据平台,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达成资源共享,以解决我国救护师资短缺,公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率低的问题,将三区效益和价值利益最大化。

这个模式不一般!“三区联动”解决普及率低问题

运行机制。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院区、社区、校区三区共同制定活动方案,并签署三方合作协议,确定了目标和任务。按照规划,松江区将构成“一队、三区、三结合”的布局,共同推进应急救护合作的开展。“一队”指建设应急救护志愿者队伍。在市红十字会领导下,由院区、校区、社区共同筹建,联合管理,成立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科学研究、宣传推广为一体的应急救护志愿者急救队伍。“三区”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松江社区,居民,群众,松江片区校区组成。“三结合”指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理论与实务操作结合。

联动机制。在医院、社区、校区三者之间形成交流合作联动模式,为居民提供规范化、统一化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升居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区”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进、互动、互补、协调、共享,双向的关系。社区为院区和校区提供平台,院区、校区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资源和技能设施,院区为社区居民和群众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同时,社区对院区和校区对社区群众开展的培训结果给予反馈与意见,三者的内在“双向”联系构成了“三区联动”机制的基础。

管理体制。发挥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导作用,成立由市红十字会领导、各区负责人参加的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培训与管理工作;对各区工作进行划分,各负其责;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落实责任,各区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加强监督检查,市红十字会将加强对标准化培训管理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强经验的普及和应用,确保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有效的经营和亮点;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中心需深化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按照服务对象满意、群众满意的原则,实施培训工作规范化管理。

分工与合作

院区。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为核心,联合社区和校区积极探索“三区联动”应急救护培训模式。在医院成立应急救护专家培训组,包括急诊科、创伤骨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医疗专家,急诊抢救室护士长,心内科护士长,在区红十字会领导下,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并具体实施。

这个模式不一般!“三区联动”解决普及率低问题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作为上海市红十字冠名医院,具有专业、人才、场地、教学、科研、志愿服务优势,能将自身优势与红十字会的政策优势相结合,为“三区联动”开展公众应急救护知识,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提供基础保障,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护教育、培训、宣传、实践、科研培训体系。

校区。各高校提供场地,组织培训生源。“三区联动”发展模式促进高校与多方面的交流互动发展,为高校交流环境提供了多元化要素,一方面为高校应急救护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地培训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鲜经验。另一方面,围绕地方、社区重大决策,高校实际参与到城市健康安全建设中来,更好发挥高校的作用。“三区联动”在应急救护领域也有可作为之处,可使校区有机会参与社会民生,参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融入社会健康保障体系,间接为经济发展作支撑。

社区。了解松江社区居民群众(含企业群众)应急救护知识水平,让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应急救护培训,提高救护知识掌握率。以松江社区为中心,建立区、街道、居民区三级网络,重点在居民区组织培训对象,安排协调居民参加急救讲座和义诊活动、现场演练,让居民提升自救和互救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关急救知识和技能。松江区红十字会协调院区参与,组织各社区应急救护师资参加第一轮培训,并总结、反馈培训效果,建立应急救护师资和居民资料信息库。

实践与效果

开展培训。由医院多学科团队(即心内科专科护士、急诊科护士、创伤、骨科医师、急诊科医师、心内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和120医师及社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校区大学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院区冠名红十字医院负责人员组成“三区联动”应急救护组,共同讨论制定救护师资培训方案、内容和计划。自2018年8月至11月,开展社区急救师资人员应急救护培训。每期39人,每期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学时数,即5至6个学时,共开展4期。

这个模式不一般!“三区联动”解决普及率低问题

规范标准。通过专家会议和第一轮培训实践探索,规范和标准化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制作了应急救护师资培训手册,初步建立并完善了受训师资信息资料库。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全民普及推广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供参考。

融合发展。在“三区联动”发展模式下,使红十字文化和精神更多的渗透到社区,居民、救护师资等也增添了社会责任感和为社区服务获得感。三方共同为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达成利益共享,以及区域内不同创新资源的紧密结合。“三区联动”发展模式也促进了文化融合。

能力提升。通过“三区联动”,医务人员为更多的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和急救技能,也为救护师资传授了宝贵的经验,让他们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大学生们在普及救护培训的社会实践中不仅学到了应急救护知识、人道法知识等,还提升了志愿服务意识,为更多社区居民带来便利。

效能叠加。

通过“三区联动”,改变了基层红十字会原本单打独斗、资源紧缺、能力不足的局面,让“救护技能”普及培训、救护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社区居民服务基地建设等工作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社区、校区、院区的优势都得到有效发挥。

作者:杨明珠(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护士长,本文系上海市红十字研究会2018年研究成果之一)

这个模式不一般!“三区联动”解决普及率低问题

阅读 346

在看5

这个模式不一般!“三区联动”解决普及率低问题

写下你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