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遍及四個諸侯國,天災,還是人禍?


公元前524年5月13日,在這一天當中,地處中原的宋、衛、陳、鄭四個國家的都城同時發生了重大火災。

《史記》記載:

鄭定公六年,鄭火,公欲禳之,子產曰:"不如修德。"

宋元公八年,宋火。

陳惠公十年,陳火。

衛靈公十一年,火。

太史公對這場大火的記載非常簡略,既沒有記錄火災的原因,也沒有描寫火勢的大小,只用了一個字"火"。但是,在《史記》中能把這場火記錄下來,就足以證明這場火災的火勢是非常大的,或者說它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與此同時,遠在魯國的都城,有一個人爬上了大庭氏庫房頂上瞭望了一會,非常肯定的說:"就是宋、衛、陳、鄭發生了火災。"幾天後,四國發生火災的消息傳到了魯國,魯國史官記錄下了這件事。這個厲害的人叫做梓慎。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遍及四個諸侯國,天災,還是人禍?


這就使這件事情顯得有點詭異了。

宋、衛、陳、鄭四國在現在河南境內,魯在現在山東境內,宋國的都城距離魯約180公里,衛國的都城距離魯約180公里,陳國的都城距離魯國約280公里,鄭國的都城距離魯約330公里。

這麼遠的距離,身在魯國的人不可能看到火災的發生。

那麼,梓慎是怎麼知道這四個國家發生火災了呢?

更加詭異的是,早在一年前,魯國的申須就已經推測出了這場火災,而梓慎進一步推測出了這場火災的時間和地點。

公元前525年初冬,魯國大夫申須說:"明年人間將會有大火災"

梓慎進一步說:"火災將會在明年5月13日,在宋、衛、陳、鄭四國發生。"

這就厲害了,這個梓慎是什麼人呢?能準確的預言一年後的火災時間和地點。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遍及四個諸侯國,天災,還是人禍?


梓慎是魯國的大夫,春秋時期有名的陰陽家。

在這件事之前,梓慎已經有過幾次成功的預測。

在魯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春,梓慎看到魯國沒有結冰,預言宋國和鄭國要發生饑荒。

在魯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春季的一次祭祀上。梓慎"見赤黑之祲",就預言了祭祀將會出現狀況,並且應驗到主祭者的身上,果真,在祭祀的當時,主祭叔弓突然暴病身亡。

這次火災,梓慎是依靠什麼現象推測的呢?

《左傳》記載:在魯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

"大辰"就是大火星,屬二十八宿之東方蒼龍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第五宿第二顆星,既"心宿二"。

相傳自顓頊時,開始派人專門觀測此星,並發現了運用大火星相對於地球方位關係來確定季節的規律。

就是說,在公元前525年的冬天,在天空中出現了一顆彗星,彗星頭在大火星附近,彗星尾巴向西延伸及銀河,申須和梓慎據此判斷,這四個國家有火災。

申須曰:「彗所以除舊佈新也。天事恆象,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諸侯其有火災乎?」梓慎曰:「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火出而見。今茲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然乎?火出,於夏為三月,於商為四月,於周為五月。夏數得天。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也;陳,大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漢,漢,水祥也。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其星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過其見之月。」

這是梓慎的推理過程,這個理論太玄幻,我們不看也罷。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遍及四個諸侯國,天災,還是人禍?


這個梓慎太厲害,準確的預言了火災的時間和地點,為什麼不預防呢?

其實,對於這場火災,還有人已經事先預言了。

鄭之未災也,裡析告子產曰:「將有大祥,民震動,國幾亡。吾身泯焉,弗良及也。國遷其可乎?」

裡析是鄭國的大夫,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這時候執掌鄭國的國政。在火災還沒有發生的時候,裡析就告訴子產,國家將會發生的的災難,差不多會使國家滅亡,到時候我已經死了,我建議遷都來躲避,可以嗎?

子產沒有聽從裡析的建議。

等到發生火災,裡析真的已經死了,沒有下葬。


子產不愧是著名的政治家,對火災的救援有條不紊:

  • 派三十人把裡析的靈柩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 派人保護外國的賓客,沒進城的不要進城,進城的安置在賓館不要亂走動。
  • 派人保護國家重要場所的安全。
  • 派人到處救火。
  • 派人登上城牆,以防國內有人作亂,國外有人趁機入侵。
  • 火災之後,派人登記被燒的房屋,減免他們的賦稅,發給他們建築材料。

在這四個國家當中,宋國和衛國也對火災進行了救援,陳國對火災不管不問,許國沒有派人慰問發生火災的四個國家,當時的君子據此判斷,陳國和許國將會最先滅亡。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遍及四個諸侯國,天災,還是人禍?


在鄭國發生火災的時候,

裨灶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鄭人請用之,子產不可。

裨灶要求子產拿出國家的一些寶物來祈求神靈,為鄭國消災,要不然,鄭國還會發生第二次火災。

這就是赤裸裸的要挾了?這個裨灶是誰呢?

禆灶,鄭國大夫,一個著名的占星家。

他之前成功的預測有:周天子和楚王的死亡、陳國的復國。

在公元前545年,裨灶曰:"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

在公元前533年,四月,陳地發生火災。裨灶說:"過五年陳國將會重新受封,受封以後五十二年被滅亡。"

所以,當時鄭國的大臣和君主是相信裨灶說的話的,要子產答應裨灶的要求,拿出寶物祭祀神靈。

子產堅決不同意。

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

子產說的話翻譯過來就是:天道悠遠,人道切近,兩不相關。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禆灶哪裡懂得天道?這個人的話多了,難道不會偶爾也說中的?

後來鄭國也沒有再發生火災。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遍及四個諸侯國,天災,還是人禍?


一場火災,至少有三個人已經提前做出了預言,一個人據此要挾而沒有成功,這四個人都是什麼人呢?

他們都是負責占卜的人。

占卜,按現在來說是迷信活動,在商周時期,它是國家大事。

在原始社會時期,先民們對自然現象不能理解,就產生了原始的對自然界的崇拜和占卜,神秘的占卜術也成了各種決策的重要手段和依據。


到了殷商西周時期,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日趨細密,出現了專門的神職人員,負責占卜,這些神職人員在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從宗教方面說,他們是神的意志的唯一的權威闡釋者和神權的實際掌控者。

從政治方面來講,這些神職人員以上天的代表自居,有權訓導君主的言行。凡遇到政治任務,先佔卜吉兇,然後再定行止,既是遇到戰爭也是如此。

甲骨文多是當時卜筮記錄,商王朝對於卜筮的迷信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如任命官員、征伐出戰、祭祀祖先、修築城池等大事的決策皆列期間,任憑占卜神意的左右擺佈。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遍及四個諸侯國,天災,還是人禍?


而在周武王滅商之後,曾去拜訪商朝的舊臣箕子,向他請教治理天下之道,箕子就詳細向他講述了占卜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進入周朝,占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下降,周朝人雖然也重視占卜,但不是像商朝那樣每事必卜,周朝更重視的是人的力量,武王伐紂前的占卜就不吉利,武王卻堅持發兵。

雖然如此,占卜在周朝政治上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到了戰國時期,我們發現,占卜在決定國家大事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戰國時候的君主決定人事任命、征伐出戰等國家大事時,更多的是聽取謀士們的意見,很少再聽取占卜者的意見了。

戰國時代,占卜不再是神聖而又神秘的事,相反成為人們手中獲得某種利益的工具,而人們的經濟利益和命運前途成了主要依據。

換句話說,就是從商朝到戰國,神職人員在政治上的地位是逐漸下降的。由商朝的每事必卜,到西周的大事占卜,到戰國的偶爾占卜。

在神職人員地位下降的同時,像子產這樣學識淵博而又不太相信鬼神之說的讀書人逐漸在政治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子產在受到裨灶要挾的時候,就直接說了"那是神的事情,裨灶作為一個人,怎麼能知道神的事情呢?裨灶說的事情多了,偶爾說對一兩次罷了。"

這是以子產為代表的士人對神權的挑戰,在這個挑戰中,士逐漸佔了上風,神職人員的權力在逐漸衰落。


而這場大火正是發生在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24年,神職人員的權力逐漸衰落的時候。

從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來看,四個國家的都城在同一天意外發生火災的可能性很小;

而在一年前就能準確預測火災的時間和地點,這種可能性近乎等於零。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發生在公元前524年的這場大火併非天災,而是一場人禍。

參與者至少有魯國的申須、梓慎,鄭國的裡析、裨灶等這些神職人員,還應該包括衛、陳、宋等國的神職人員,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的作用,顯示自己預測的神奇效果,利用天空中出現彗星這個天象,先散佈謠言,再在四國同時放火,來警示當時的統治者,以便引起統治者的重視。

這些陰謀詭計最終不能決定歷史的走向,占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到後來,只能成為民間的一種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