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面積指物體表面或圍成平面圖形的大小。在書法中,布白的面積就是指一幅書法作品中由“黑”所圍成的“白”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布白面積的大小、參差錯落,對於書法藝術的審美具有重要意義。

這篇文章,我們從用墨、結字、章法三個方面來看他們在書作中與布白面積相輔相成的關係。

1.用墨與布白的面積

清代笪重光《書筏》雲:“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可見,靈巧用墨可豐富書作的表現力與層次感。

用墨可從枯潤與濃淡兩種對立面討論。墨潤、墨濃,則黑佔主導,白以輔之,視覺效果布白面積小,黑多白少;墨枯、墨淡,則白佔主導,黑以輔之,視覺效果布白面積大,黑少白多。唐代孫過庭《書譜》曾雲:“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強調用墨要濃淡、潤枯相間相合。只有將布白與落墨處,布白與布白間的配合作為一個整體來書寫, 疏密相宜,收放得當,燥潤相合,才能賦予書作層次感與立體感的藝術效果。

1)枯潤對比與布白的面積

枯筆、幹筆在書作中的運用,使章法中所含布白的面積因筆畫中的白而增加,虛實對比強烈。枯筆使白蘊含在點畫內,間距小的書作,可利用枯筆擴大作品中布白的面積,從而改善作品的侷促感以及增添書作的疏密視覺對比。如五代楊維楨《城南唱和詩》卷(如圖 ),字距、行距小,章法茂密錯落,輔以如“屬和者也”、“逸矣”等字枯筆的運用,在茂密的章法中增加了布白的面積,從而使書作疏密相間,氣息流動。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楊維楨《城南唱和詩》中枯筆增加了布白面積

墨色的枯潤變化,可豐富書作的黑白對比,可在視覺效果上影響布白的面積。墨色變化在行草書中較常見,故清代姜夔《續書譜》雲:“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如宋代米芾《虹縣詩》卷,通篇用筆潤枯相間,極具墨色變化。如文中“裡碧榆風。滿船書畫同明”10字(如圖),兩筆蘸墨,墨色由潤到枯,再蘸墨由溼到幹。枯筆、幹筆的大量存在,使得點畫中又蘊含白的面積,再加之結體中的布白,大大的增加了書作中布白的面積。所以運用墨色的自然變化,也是巧妙布白的方法之一。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米芾《虹縣詩》卷

2)濃淡對比與布白的面積

墨色的濃淡變化亦與布白有密切關係。淡墨與濃墨相對,介於黑白之間,是黑與白的結合體。淡墨在用墨各異的書作中,烘托虛實對比的層次感。如明代董其昌《五絕詩》軸(如下圖所示),用墨濃淡相間,如“夜宿”“中風落”等處均用淡墨,淡墨與鄰字間的濃墨處形成虛實對比。此作雖未出現枯筆,然卻可將淡墨處看做虛處,即白,在通篇墨實的基礎上,輔以淡墨,虛實相生。此作疏朗的章法,再配以多處運用淡墨,使書作形成一種白大於黑的視覺效果,顯意境空靈。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明代董其昌《五絕詩》軸

在生宣紙上,書法作品還往往出現漲墨。漲墨,往往是水與墨未充分融合時已落筆,水墨的滲化過程在紙上實現,行筆處墨多,為黑,水滲開處墨少,為淡,由濃到淡的滲化過程,使其形成塊面狀。作品中大量運用漲墨,可強化書作的整體黑白對比關係。如清代王鐸《雒州香山作》軸(如下圖),漲墨的往復運用,如起首“雒”、“香”、“舊”等字,以及最後一行幾乎全用漲墨,使得漲墨處與鄰字形成墨色濃淡對比,視覺效果上布白面積縮小。漲墨的濃淡滲化使筆畫粘並,結字內布白面積縮小。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王鐸《雒州香山作》軸

如“雒”、“香”、“嚴”等字(圖下圖),漲墨的運用,使得字內局部的點、線融為一體,形成塊面狀的黑,結字中的留白麵積急劇縮小,且墨的自然滲化,使得線條邊緣不規則變化,點畫間的白也隨之不規則變化,甚或合為一體。如“香”字內因墨的滲化,使此字僅三處布白,黑白麵積對比鮮明。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2.結字與布白的面積

結字的布白指的是單字內的白。結字內布白面積取決於點畫的粗細、長短、連斷等。點畫的多樣形態及其相互關係使布白面積產生大小的變化,結字內黑白麵積的錯落反差使得層次感更豐富。例如明代王寵的小楷,結字左收右放,筆畫短促且不相銜接,使得結字內部空間疏朗。字內布白的面積多,作品因而體現出一種空靈的氣質。如其代表作《送陳子齡會試詩》(如下圖),如“燕”“寒”“繁”“落”等多字,結體扁闊,筆畫圓潤,筆筆斷開,筆畫間留白多,擴大字內布白面積,使通篇疏朗有致,簡淡蕭散。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送陳子齡會試詩》

結字內布白面積又因部件的移位、誇張而不同,字內布白面積大小錯落使得單字表現更立體,豐富造型的變化。例如清代朱耷的作品(如下圖),更多地利用部件間的變化使結字取奇險之勢,對空間面積進行擺佈、重組、對比,使結字平中寓奇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朱耷通過對布白面積重組,使結字平中寓奇。

3.章法與布白的面積

章法的布白是指字外布白的組合。章法考慮的不僅是一個字的結構姿態,更是字與字間的聯繫與區別,整體的和諧相生。章法中的間距,可以說,指的是字與字間相隔的距離。間距一般包括字距、行距、邊距,他們的鬆緊變化造成布白的疏密變化,導致布白面積的不同。

字距變化有緊有松。篆隸楷三體字字獨立,字距大並且均勻,而行草書字距則相對靈活多變。行草書中常出現字組,字組是上下字之間通過筆勢和體勢有需要的連接組合,呼應錯落排布,使得字距間布白面積小,反之,則字距間布白面積大。

行距小甚或者行與行粘並,則布白面積小;反之,則布白面積大。例如明代徐渭作品(如下圖所示),此軸書法結字排布相互穿插,字距、行距小,輔以多用潤筆,線條粗厚,通篇章法佈局茂密,戈戟森然,布白面積小。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明代徐渭作品

而董其昌的書作多字距、行距寬綽,再輔以其善用淡墨,使通篇白的面積大於筆墨面積,呈現一派蕭散古淡之氣。(如下圖)

計白當黑 奇趣乃出(之二)——論布白的面積

董其昌書作

邊距,主要是指四邊餘白,四邊餘白同樣影響書作的整體氣息。如弘一法師曾在其書札墨跡中叮囑友人裝裱時不可裁掉四邊空白,“因此四邊空白,皆有意義,甚為美觀。若隨意裁去,則大違朽人之用心計劃矣。”

結語

因而我們不可只注重書法的實即黑,而忽略虛即白的作用。實,是呈現給人的主要形象,虛,卻又是不可或缺的次要形象。書法的虛實空間存在多樣化的形態,布白的面積就是書法虛實空間直觀的表現形態之一。通常,白的虛空間比筆墨的實空間體量要大,氣息和神韻往往通過布白的空間來流轉,因此,布白在書法藝術中不可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