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三徐”之一徐元文,為人外和內剛,為政遵禮守法不畏權貴

徐元文,清代江蘇崑山人。他的家族為崑山望族,曾祖父為萬曆年間的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祖父和父親都是明朝的貢生。徐元文的母親也是來自崑山的大族顧家,舅舅正是大名鼎鼎的

顧炎武。徐元文與兄弟徐乾學、徐秉義三人都是進士,一時號稱“崑山三徐”。徐元文從小刻苦學習、努力鑽研。他專門攻讀六經,不僅探索書中意思的本源,而且希望能將書中的道理指導實踐。他寫作文章要求清雅明達,厭惡多用華麗辭藻。同樣,他的書法也是工整端正,不肆意潦草。當時,崑山一帶興盛文會的風潮,文人們紛紛結社立會。

“崑山三徐”之一徐元文,為人外和內剛,為政遵禮守法不畏權貴

徐元文也和兄弟徐乾學、徐秉義一起,成立了文社,取名“慎文”,迴歸儒家理學的立會宗旨,以反對當時比較流行的濃豔情詞。這些都體現了徐元文持正嚴實的為學做事風格。清初,朝廷為了充實國庫,增加稅收,對隱佔田畝進行清查,並對執行此政策的地方官予以獎勵。這樣一來,便造成一些地方官為了升官發財,紛紛憑空捏造田畝,增加了農民身上莫須有的負擔,造成本地農民傾家蕩產、賣田囂地。當年在崑山時,徐元文也曾受到清查政策的牽連,名列欠賦冊中,實際上這些稅收都是憑空添加的。徐元文決定向皇帝舉報這個情況,以嚴處貪官汙吏,並停止對老百姓的傷害。

“崑山三徐”之一徐元文,為人外和內剛,為政遵禮守法不畏權貴

徐元文很快找到一系列地方官假造田畝的證據,並奏請皇帝進行嚴懲。康熙帝高度重視,責成吏部討論處理,對地方官形成威懾,從此虛報田畝、損害農民的風氣才漸漸糾正。徐元文在仕途中為人謙虛謹慎,忠厚平和,但遇事則剛正不阿,敢於直言相諫。有一次,九卿會推江西按察使的人選,有人推選道員張仲舉擔任,御史唐朝彝反對,因此有人便起草奏章彈劾唐朝莽。副都御使李仙根和給事中李宗孔不願意在彈劾奏章上署名,也一併遭到彈劾。康熙帝批准了奏章,唐朝葬被革職,二李被降級調用。

“崑山三徐”之一徐元文,為人外和內剛,為政遵禮守法不畏權貴

徐元文得知此事,立即上奏:推選官員,就是要在會商討論的氛圍下進行,眾人都要說出自己的意見。一旦意見相左,便遭到彈劾,以後誰還敢輕易駁正?誰還敢暢所欲言?如果有強有力的官員操縱廷議,操縱了官員的任用與選拔,眾人只會隨聲附和,後果將不堪設想。康熙帝認為徐元文說得有理,便免去了諸人的處分。清朝初期除了在國子監中實行捐資納菜的政策外,同樣實行捐納授官的政策,規定凡捐資得到官職的,滿三年後,考核稱職的就給予升職,不稱職的則予以罷器。但在具體的執行中,罷端一事形同虛設。因為後來又規定,任滿三年的,只要再次捐納,就一律升職,這樣造成大量官員積壓,吏治腐敗。

“崑山三徐”之一徐元文,為人外和內剛,為政遵禮守法不畏權貴

徐元文見到這樣的情形,認為這一政策的危害更甚於捐資納監的危害。他任左都御史時,正好碰到一件大事:朝廷各部門共有三千多名筆帖式要求按照捐納之例晉升,去州縣當官。徐元文決心扼住這一勢頭,不予辦理。很多人勸他,事關眾多人的前途,而且不能小看這些筆帖式,雖然官職低微,但是實際上有的筆帖式是直接受皇帝指派監視部門的官吏的,如果得罪了他們,無異於惹禍上身。徐元文早知道這些情況,但他從國家長遠的吏治考慮,堅決不讓步,並對他的同僚說,這件事由我一人負責,後果也由我一人承擔。

“崑山三徐”之一徐元文,為人外和內剛,為政遵禮守法不畏權貴

他將這些情況向皇帝直諫,康熙帝認同徐元文的看法,他的意見著眼於精簡官員、澄清吏治,實際上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國家的穩定,因此康熙帝最終採納了徐元文的意見。徐元文為人外和內剛,直言無忌,他為政遵禮守法,不畏權貴。在任上積極辦事,改革不合理的政策,一旦認定了責任,便責無旁貸,勇於承擔後果。徐元文從國計民生的角度出發,多次向皇帝直言相諫,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徐元文在近四十年的仕途生涯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官望,一直為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