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原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當百姓不怕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大禍就來了。不要讓百姓不得安居,不要阻斷百姓謀生的路子。只有不阻斷百姓之路,百姓才會給你路子。是以聖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我表現,自愛,不自顯高貴。所以要去彼(自現,自貴)取此(自知,自愛)。

道德經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香港文武廟

這一章很有氣勢啊。

很多前賢從玄學角度去解讀的這個畏和威,可能是受挾於當時的學術風氣和社會制度,我的解讀傾向於直白,就是上下階層的關係,很直接,沒有什麼形而上道。

威者,德不足也,故以威凌下,威不足,則下不畏,威有餘,則下不堪,什麼樣算正好呢?第二句給了答案了,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讓人能過起碼的安穩日子,就是這了,看上去這標準不高是吧,但特定的時代,還真就做不到。如果統治者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那麼以古代的生產力水平,很容易就把生產破壞掉了,杜甫有一首兵車行,寫的很好,把這個特定的時代場景像照相機一樣給完整還原了,大家可以去讀一下,對那時百姓的苦難,可能另有些體會;還有一個場景就是統治者窮奢極欲,自己享受的太過了,這裡給大家看一下清代皇帝普通的一頓飯都吃了些什麼:皇帝一人每天消耗食品原料的定額是六百斤: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肉十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三隻)、鴨三隻、白菜、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十九斤、蘿蔔(各種)六十個、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青醬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數量不等。此外,還要每天專門給皇帝一個人提供牛奶一百二十斤,茶葉十五斤……這不就是瞎得瑟麼?一個百十斤的人,一個拳頭大小的胃,一頓能造這些麼?這只是吃的一面,衣食住行,哪一方面不是極盡排場之能事,這裡還沒提到勾連腐敗的那些破事,如果年景好,還能養的起,年景不好,養起來真就費勁了,一國之產,供一人之娛,猶然不足,那皇帝的位子,還能坐得住麼?這裡就說這些了。

道德經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登封中嶽廟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這是個人的道德修養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提倡自我表現了,自貴還是沒啥意思,那不過是小資情調的裝逼而已,高貴不是自己給自己的標籤,那是群體對其的價值認同,而可喜的是,現在的價值觀,逐漸從拜金向那些真正有貢獻的人過渡了,雖然熱搜還是娛樂板塊的內容排名比較高,但是像袁隆平,屠呦呦,像北斗,這些積極的正能量內容,已經深入人心了。我的觀點是自見可以適當的來一點,好的東西為什麼不宣傳呢,流量為王的時代,不應該給這些真正的好內容一席之地麼?

道德經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常州大林寺道觀

最後再提一下七十四章的一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一句印證了我在本章的解讀,方向應該是正確的,沒有形而上,就是民生而已。



就到這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