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实“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

(2020年4月8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中央、省委相关文件精神,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定不移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市农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以“确保17721名未脱贫人口在6月30日前具备脱贫基本条件,确保不新发生返贫、致贫人口,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只增不减”为目标,对未脱贫人口采取分类施策措施,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拓宽产业就业增收渠道,强化综合帮扶措施,确保剩余未脱贫人口如期脱贫、已脱贫人口收入稳定提高。对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较重、脱贫难度较大的县、乡、村和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进行挂牌督战。创新抓党建促脱贫机制,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水利局)

(二)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一是扎实开展对已脱贫人口进行全面排查工作,认真查找政策落实漏项和工作落实弱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确保“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突出问题在6月30日前实现清零;二是加强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防止返贫和致贫;三是进一步细化落实产业、就业、消费扶贫,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创新扶贫扶志扶智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和“五治”行动。建设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综合服务平台,深化提升消费扶贫成效。(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娄底调查队)

(三)抓好验收和宣传工作。严把考核验收退出关,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创新宣传工作机制,总结提炼脱贫攻坚成效和经验,展现脱贫攻坚娄底实践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委宣传部)

(四)持续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贫困县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统筹资源聚焦挂牌对象和其他重点地区。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基层帮扶力量,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保持帮扶工作连续性。围绕严查扶贫工作不实、作风飘浮,严查考核验收中的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严查基层“微腐败”,严查“四不摘”政策落实不力,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研究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依靠乡村振兴战略提升脱贫成效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责任单位:市纪委市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

二、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

(一)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抓好“四好农村路”、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动农村通组道路全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321公里,确保25户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组组通”。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完成巩固和新增农村自来水人口7.89万人,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动落实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办法、管理机构、运行维护经费,全面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提升水质检测、监测能力。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积极推进农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普遍覆盖,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网娄底供电公司)

(二)补齐农业发展设施短板。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任务15.8万亩。全力推进引资济涟前期工作,完成中小河流及主要支流治理40公里,完成双江灌区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座,全面完成山塘清淤三年行动任务,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大力支持双峰农机特色小镇建设,支持农机企业联合发展,积极进行技术更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广5万亩水稻集中育秧、50万亩机插机抛和50万亩油菜机械化高密度直播,推进果茶菜田土宜机化改造5万亩,推广节水施肥一体化技术2万亩,确保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52%。打造湘中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力争打造市级生猪(果蔬)冷链物流中心,建设1个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县,积极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物流、初加工等设施,新建一批种苗繁育场、育苗工厂、孵化工厂。着力实施“农商互联项目”。(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粮食局)

(三)补齐人居环境短板。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力争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新)建农村卫生厕所25729户,确保一类地区(娄底经开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二类地区(娄星区、冷水江市)达到85%,三类地区(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继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确保全市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行政村达到98%。深入推进低值和有毒有害垃圾回收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减量达到56%,低值可回收垃圾利用率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15%,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有害垃圾回收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加快建制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污(臭)水沟和黑臭水体整治。持续开展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深入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创建1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4个省级精品村,推进娄星区、冷水江市铎山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美丽家园”建设行动。全面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整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强化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全面完成资江流域退捕禁捕。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整建办、市生态环境局、市供销合作联社、市林业局、市民政局)

(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全覆盖,强化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继续做好乡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大力增加农村学前教育学位保供给,完善农村中小学防雷装置。继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实施全科医生(助理全科)驻村全覆盖行动计划,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强化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和能力建设。办好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娄底系列活动。加快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治理、旅游厕所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继续加强乡村文艺宣传队建设,大力开展巡演。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水平,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优抚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气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局、团市委、市妇联)

(五)补齐农民增收短板。强化政策激励,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着力抓好复工复产,确保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有效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就业,鼓励地方设立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启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农村集体劳动产业的能力。用好用活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政策,确保农户分享改革成果和相关收益,提高转移性收入。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面建立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落实,落实各项各类补贴补偿政策,确保我市农民收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强化农民增收考核,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娄底调查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扶贫办、市水利局、市林业局)

三、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一)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370万亩,产量158万吨左右的基础上,大力调优结构,全面提升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益。落实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12万亩,发展15万亩专用早稻和65万亩高档优质稻。开展早加晚优、生态种养、水旱轮作等绿色高质高效模式,积极发展特色旱杂粮生产,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确保全年种植蔬菜86万亩,产量160万吨,产值50亿元以上,新增500亩蔬菜大棚。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工程,着力抓好市场对接。(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粮食局)

(二)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将生猪稳产保供纳入绩效考核和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范畴,落实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环保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全市年出栏生猪310万头以上,重点推进集中规模养殖,确保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达到70%以上。力争引进养殖、加工龙头企业2—3家,新增生猪产能50万头。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和家禽生产,支持湘中黑牛扩大规模,提高推广带动能力,力争打造成为省级草食动物优势产业区。合理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继续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施非洲猪瘟净化工程,建设10个生物安全防护标准化示范场,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关键性防控措施,织密织牢防控网,统筹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分批次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加快建设精细特色农业基地。制定好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突出抓好柑桔、茶叶、肉牛、油茶、蔬菜等全市性支柱产业发展,每个支柱产业明确1—2个支柱企业。推动“一县一特”形成“一特一片”,按照“生产规模化、要素现代化、运营市场化、园区专业化、发展集群化”的思路,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园。集中精力创建4个以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14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市级示范园,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创建2个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5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市级农业特色小镇;争创1个省级农业强县。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主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家、全省百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3家、全省旗舰农民合作社1家。着力抓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中心镇+特色小镇+特色农业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做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每个产业选择1-3家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重点扶持5家全产业链标杆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用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和投资控股等方式实施兼并重组,积极推动组建集团公司。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2家全产业链5亿元以上的产业化示范联合体。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公司,全年新增200家农业公司。着力推进“扶贫车间”向乡村企业转型。(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市商务粮食局)

(五)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市级湘中黑牛公共品牌,新增公共品牌5个以上。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标准化生产,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新增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50个以上。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大力推行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一县一特”品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实行一品一码“身份证”赋码标识。(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粮食局、市林业局)

(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丰富招商引资方式。用足用好用活关于农业用地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城市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三农”,打造投资“洼地”。结合“十四五”规划,立足资源禀赋、围绕政策方向、对接扶持重点、依托产业基础,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谋划、包装、引进一批大项目。做好“招大引强”工作,积极对接500强、央企和集团联盟,大力引进规模农业企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对接北上广深,积极参加开展各种展示展销活动,推出娄底农产品,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加快技术、人才、科技项目引进工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粮食局)

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集中清理和规范村级服务中心挂牌情况,认真落实“三项清单”,充分发挥村级服务中心作用,实现所有村(社区)均能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健全村(社区)干部“凡进必审”“县级联审”机制,新调整、撤换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原则实行“一肩挑”,年内80%以上的村(社区)实现“一肩挑”。健全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机制,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学习“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继续推广油溪桥村乡村振兴模式,在全市打造100个“油溪桥式”美丽乡村。(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承接新冠肺炎防控网格化管理机制,着力推进农村地区网格化管理,实现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专兼职网格信息员,每个网格配备1名兼职网格员,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方面的治理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抓好平安乡村建设,纵深推进农村地区“查防保”群防群治,强化“一村一治安队”建设、综治中心建设,推动网格化与综治中心融合发展。建立村治保会,探索治保会主任与农村辅警相互兼任机制。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确保农村涉黑涉恶问题得到根本遏制。健全完善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县乡村三级都要建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乡镇(街道)配齐配强政法委员。(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抓好乡风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健康、向上、向善的乡风和敬老孝亲的家风。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加大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修订制订实施力度,加大移风易俗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征集遴选、宣传、推广。(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

五、强化要素保障支持

(一)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要求,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建强工作队伍。各县市区要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四个优先”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

(二)强化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市县财政“三农”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市县一般预算支农支出的增幅不能低于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的增幅,确保财政“三农”投入稳步增长。县级政府要在一般债券的项目申报中安排一定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要严格执行中央、省关于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投入农业农村的比例政策,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出让收益主要用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充分发挥金融资本作用,促进金融机构开发涉农新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发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府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

(三)强化人才科技支撑。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定向培养师范生1100名、医学生21名、农技特岗人员30名、水利特岗人员30名,继续办好村干部定向培养班。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农业经理人。支持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利用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从业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加大农村留守妇女的培训就业力度,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科技服务团队等作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

(四)强化改革创新。全面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完成全市数据库建设,推进承包地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着力提升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能力与水平,推动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充分发挥确权登记颁证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完成登记赋码、证书颁发、立卷归档、数据录入、成果运用等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交易制度体系。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监管,防止土地占用失控。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着力破解发展用地难题,认真落实关于耕地管理、农业设施用地管理、农业产业建设用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千方百计破除农业用地瓶颈,县乡新编国土空间规划安排的建设用地指标不得少于10%,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统筹抓好供销合作社、国有林区林场、集体林权制度、农业水价、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重大改革任务的落实落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联社、市林业局、市水利局)

(五)强化督查考核。切实加强对“三农”政策落实落地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财政、金融、用地等惠农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继续将乡村振兴纳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和相关市直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推行乡村振兴县市委书记向市委、市政府述职制度。继续实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对工作完成出色的县市区、市直单位,给予一定的奖补,对措施不力、搞形式主义、劳民伤财无效实施的地方和单位予以批评问责。(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监委、市委农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中共娄底市委办公室

2020年4月1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