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借鉴了《水浒传》?这一技巧是双刃剑,功力不够不要乱用

好酒需细品。

对于《射雕英雄传》的开头,之前已经品过,但余味尤香。故今日拿来再品,愿可陪君共醉。

忽忽数十载,高宗传孝宗,孝宗传光宗,光宗传宁宗,这年正是宁宗庆元五年,时交冬令,接连下了两天大雪,直下得南宋京城杭州琼瑶匝地,银絮满天,朝廷君臣围炉赏雪,饮酒作乐,不必细表。

单表杭州城外东郊外牛家村,有两个豪杰,在对饮白酒。一个叫做郭啸天,一个叫做杨铁心。

“……不必细表”“单表……”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创作方式,小时候听评书的时候,也屡屡听到。这是金庸对古典文学的一种传承,同时把自己化为说书人,将故事娓娓道来。

金庸借鉴了《水浒传》?这一技巧是双刃剑,功力不够不要乱用

认真读过《射雕英雄传》和《水浒传》的人,一定会发现《射雕英雄传》有水浒味,尤其是开头。从郭靖的父亲郭啸天是梁山好汉地佑星赛仁贵郭盛的后代就可以看出,当然,这也不失为金庸对水浒的一种致敬。比如:

那郭啸天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地佑星赛仁贵郭盛的后代,他郭家世传使戟,传到郭啸天父亲手里,变长为短,化单成双,所以郭啸天的双戟是家传绝技。杨铁心却是名将杨再兴之后,当年杨再兴在岳飞少保麾下,朱仙镇一战,把金兵杀得心丧胆落,后来误走小商河,马陷泥中,才被金兵乱箭射死。杨铁心学的也是家传的杨家枪枪法。

这段人物介绍,就很水浒。在《水浒传》或其他传统古典文学中,介绍人物的方式,多是作者站出来,将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份,乃至性格,都一一交代清楚。

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正直有个当案孔目,姓孙名定,为人耿直,十分好善。

类似介绍,多处可见。在这里,他们都运用了一种

上帝视角的写作方式,将人物瞬间定型,运用最短的篇幅,直截了当地将人物呈相于读者面前。

金庸借鉴了《水浒传》?这一技巧是双刃剑,功力不够不要乱用

上帝视角很多时候被简单地看作第三人称视角,其实严格地说,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第三人称视角:小明走过路口,无意中一转头,发现小红正蹲在垃圾桶旁吃粑粑,将刚吃的饭全吐了出来。

上帝视角:小明走过路口,小红蹲在路口一个垃圾桶旁,小明转头,小红吃着粑粑,小明吐了。

发现了没有,第一种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分辨出小明是这句话的主角;第二种却很难分辨出谁是主角,完全客观理性地在叙述一件事情。

上帝视角,是一种类似上帝般全知全能的观点视角,这种方法在小说中不可滥用,它并不讨喜。

金庸借鉴了《水浒传》?这一技巧是双刃剑,功力不够不要乱用

因为在读者和人物之间,始终站着一个作者,使读者感不到真切,小说人物不能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

注意这里我用了“呈现”,跟上面用的“呈相”一字之差,但区别还是蛮大的。

“呈相”更像照片。你连人物的性格和为人都直接说出来了,那读者还读什么?这种完全没有说服力的叙述,读者是不会真情实感的。

“呈现”是内在在外在的显现。读者通过小说人物的视角,了解了小说的世界,直接真正的走进人物的内心,再外显出人物的外在形象,是有真情实感的。

施耐庵并非对《水浒传》中人物性格处处夫子自道,而是通过大量描写他们的言行,才塑造出大量活生生的角色。如果你没有施耐庵和金庸这样深厚的文学功底,最好少用这种上帝视角。

金庸借鉴了《水浒传》?这一技巧是双刃剑,功力不够不要乱用

事实上,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修订版中,也放弃了这种全知观点的叙述方法,加入了大量篇幅,通过第三人称视角描写说书人、郭啸天和杨铁心等人的语气、动作、性格来一步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之前也说过,对于《射雕》的开头,两种方法并无高低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之说,旧版连载必须快速抓取观众眼球而采用可以缩短篇幅的上帝视角来叙事。而修订版中,金庸在后记中也介绍为何如此修改:我国传统小说发源于说书,以说书作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好酒需细品,好的文学也需要细品,我喜欢金庸小说,所以选择了这壶好酒,但能力有限,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评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