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4月8日晚,數據中臺建設實戰系列課程——「數智加速度」

正式啟動,第一課由行在開講。

行在,奇點雲創始人兼CEO,20年數據老將。2016年,帶著12年阿里係數據實戰經驗創立奇點雲,旨在「讓實體商家擁有淘寶一樣的數據化能力」,讓商業更智能。


在第一課裡,行在集中回答了7個問題:

1、數據中臺是什麼?

2、數據中臺與數據倉庫、數據平臺、數據湖等概念的區別?

3、阿里巴巴的大數據之路?

4、數據中臺是如何演進的?

5、線下商業如何落地數據中臺?

6、數據中臺能為企業帶來什麼?

7、「不看廣告看療效」,有沒有案例?


01 數據中臺是什麼?

狹義上來說,數據中臺是一系列數據技術的統稱,以解決數據“存通用”問題為核心,為業務數據化和智能化提供數據採集、計算處理、分析決策和應用的技術。

而我們理解的數據中臺,從廣義上來說,數據中臺不僅僅是技術,更應該是集公司戰略決心、組織架構、技術架構於一體,以業務價值為導向,用技術拓展商業邊界, 是商業進入DT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02 數據中臺與數據倉庫、數據平臺、數據湖等概念的區別是什麼?

20年前,數據倉庫出現,企業在數倉上建BI,更多的是給決策者看報表;後來阿里發現,數據除了給決策者看,更多的可以為一線運營所用,例如打「通」淘寶消費者信息數據、建立TCIF後能幫助他們瞭解消費者、優化廣告投放,才進入到「用」的階段。

而在「用」的基礎上,數據中臺可以為企業「賦能」,實現降本增效,例如為企業建設智能補貨、智能人效等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至於數據湖,它比較像個雜貨鋪,更多的是堆積數據,而數據中臺不僅要完成「存」這個任務,還要把數據「通」「用」起來。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當然,在處理數據、搭建算法等能力上,數據倉庫、數據平臺與數據中臺也不是一個量級的。譬如傳統數倉要跑幾天的幾億條會員數據,依託奇點DataSimba只需要1-2小時。

這也就解答了「企業是不是可以用原來的數據倉庫、數據平臺,去完成這一系列數據相關的動作」的問題,要真正實現「讓機器完成機器能做的事情,釋放人去做更有創造力的事情」,還是需要數據中臺的支撐。


03 阿里巴巴大數據之路

關於數據中臺的起源,相信大家已經聽過很多故事,例如奇點雲首席戰略官才言的分享《數據中臺從何而來》。

阿里巴巴是國內最早也最成熟的數據中臺實踐者。

在阿里的12年,我親身經歷了從數倉到數據中臺的整個過程: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2004年,我以「數據倉庫專家」的身份加入阿里,負責搭建阿里巴巴的第一個數據倉庫(DW)。

2009年,阿里提出了重大願景——未來要成為「數據公司」,同年阿里雲成立。

2012年,我和團隊完成了TCIF(淘寶消費者信息庫)的搭建,整合打通了阿里巴巴各平臺應用的消費者數據,形成了底層3000+個標籤。從那時起,阿里打破了淘寶、天貓、高德等平臺產品各佔一個山頭的局面,消費者形象從「單面」變為「多面」,立體、豐富。至此,阿里也擁有了「預測」的能力,可以基於對用戶的立體認知,預測用戶的偏好、消費軌跡等。

2015年,阿里巴巴向外發佈了DT時代的提法,用Data Technology(DT,數據技術)替代了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信息科技),強調數據技術將成為未來商業的驅動力。

同年,我在阿里雲內部創業,帶隊創建「數加」平臺,把阿里巴巴的數據能力外化賦能給社會更多主體(例如企業、政府)。


04 數據中臺是如何演進的?

基於阿里巴巴的數據之路,我們總結出了數據中臺演進的四個階段

1、數據庫階段,主要是OLTP(聯機事務處理)的需求;

2、數據倉庫階段,OLAP(聯機分析處理)成為主要需求;

3、數據平臺階段,主要解決BI和報表需求的技術問題;

4、數據中臺階段,通過系統來對接OLTP(事務處理)和OLAP(報表分析)的需求,強調數據業務化的能力。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05 線下商業如何落地數據中臺?

在線下場景,我們既要解決企業數據生產的問題,又要解決數據使用的問題。

相信很多企業的朋友有同感,相比線上,線下商業在落地數據中臺時會遇到更多問題:數據從哪裡來?能從數據中獲得什麼信息?線下90%的數據是非結構化的視圖聲數據——而線上的數據往往是結構化的,經驗無從借鑑,我們如何把這樣的「數據原油」提煉成降本增效的燃料?

更直接的例子是,比如一家零售企業,線下幾千家門店,店長可能很清楚有哪些貨、量有多少,但是不知道一天進店的顧客有多少,有多少男性、多少女性,其中有幾位是你的會員,他們拿起什麼、放下什麼、花了多長時間決策,都無從瞭解。

我們的做法是把「雲」和「端」結合起來。

端,智能端(企業原有的信息系統、AIoT等)負責數據的收集,獲得線上線下全域數據,解決無數據採集、無數據沉澱等問題;

雲,雲負責數據的存儲、計算、賦能。具體包括將視圖聲數據結構化處理、計算、分析,用AI算法代替經驗公式,搭建行業價值化的應用場景等等。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雲賦能端,端豐富雲。從而真正解決企業數據生產和數據使用的問題,用人機協同的力量消除不確定性,讓機器去做機器能做的事情,讓人有更多時間去做人該做的、有創造力的事情。


06 數據中臺能為企業帶來什麼?

我認為,一切為業務服務,數據中臺最終要幫助企業建立能力、實現降本增效。

如果拿蘋果樹來打比方,我們不僅要讓土地(底層數據平臺)變得肥沃,也要能為客戶種出蘋果樹(數據智能應用),為企業帶來真正的業務價值。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當我們和企業IT部門(或信息部門、數據部門)一起把這棵樹種好,結出了業務價值的蘋果,大家就會發現,IT部門正在從成本中心轉向利潤中心,正在最大化地為企業創造價值。


07 有沒有案例?

老話說得好,「不看廣告看療效」,上4個案例:

(1)大型零售企業,建立智能定價能力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一家傳統零售企業,在全國有幾千家門店,年營業額在100億到200億之間。

企業要求“零庫存”,也就是說在4個月之內,一件新品就必須完成上市銷售直至庫存清空。因此,這個企業以前會對商品做一系列的營銷降價。這樣雖然帶來了不錯的營業額,但實際上每年的利潤是很低的,40%的商品都不得不低於成本價售賣。
我們為這個企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補齊消費者數據——因為在此之前,客戶只有300G數據,雖然門店很多,卻只有貨物的數據,沒有“人”和“場”的數據。

根據店面及周邊一些信息、節假日的銷售數據及消費者洞察等的數據分析,我們為其提供了一套智能定價模型,讓這個企業在全國的每一家店都能有自己“個性化定製”的定價策略,智能降價,千店千面,因地制宜。

在這樣的服務基礎上,這家企業每年大約增加了5000萬淨利潤。


(2)服飾零售企業,建立智能人效能力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一家服務零售集團,主打三四線年輕人市場,直營門店2000家。

我們為這家企業打造了智能人效管理系統,在門店仍然保持業務平穩增長的基礎上,截至2019年3月下旬,通過排班優化和人員優化,企業釋放1720人,2019全年節約人員開支超8000萬元人民幣;同時,全面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與組織協作效率。

這個項目在企業內部的推廣速度遠超出預期,受到了業務部門和公司管理層的熱烈歡迎。


(3)連鎖零售企業,建立智能補貨能力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這家連鎖超市企業,其生鮮銷售額佔比超過一半。生鮮對新鮮度要求很高,這就需要保持合適的店內排面庫存和在途庫存。

原先它的生鮮需求量是基於買手的人工經驗來預估的,一般為了保證儘量不缺貨,提升顧客的消費體驗,往往會過高的估計進貨量,這會導致未及時銷售的蔬菜水果等只能低價處理或者清理掉,耗損率很高。

我們在深入瞭解客戶業務現狀及需求後,與客戶一起梳理對齊關鍵業務指標(如正毛利率、損耗率等),結合會員、銷售、損耗評估、缺貨還原等業務數據以及節假日、天氣、附近商圈居民區等數據,從16個變量升級為100多個變量,對生鮮需求進行了預測。

最終僅綠葉菜這一項的預測準確率就相比原先提升了35%,每年能為每家店節約400萬的成本。


(4)大型家居零售企業,建立智能營銷能力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一家國際大型家居零售企業,有超100T數據量,客戶數量超3000萬。

奇點雲入場後,搭建數據中臺,新增了超過200個客戶標籤,從而建立了精準投放、精準營銷的基礎。

例如,僅短信投放一項,成本就從700萬元/年降低到了200萬元年。而基於更豐富的客戶標籤、更立體的會員畫像,復購率比原來提升了4%。

以上案例均來自於奇點雲所創導並始終踐行的「AI驅動的數據中臺」

我們認為,只有AI驅動的數據中臺,才能同時發揮好「存:把一切業務數據化」、「通:連接數據孤島」及「用:把一切數據業務化」的作用,最終幫助企業實現數智化升級,賦能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行在:數據中臺的最終目的是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 | 直播01課回顧

未來,我們會堅持踐行AI驅動的數據中臺,以實現數據中臺的最終目標——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與客戶、夥伴們一起擁抱未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