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苦難重重的人生

活到一定年齡的人,隨著經歷越來越多,會越來越發現,人生絕然不是一趟輕鬆的旅程。我們常常在新聞熱點裡,看到各種悲劇的事件,那些令人悲傷的、憤怒的、焦慮的和抑鬱的事,總是層出不窮的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在生活中,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為人間的那一點愛恨情仇,以及自我內心世界裡的種種矛盾和困惑,掙扎和徘徊在生死的邊緣。

煩惱和問題總是一個接著一個,我們以為,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就能永遠的快樂下去。而實際上,生活彷彿流行音樂裡唱的歌詞:“做人一輩子,快樂沒幾天……

看了很多勵志的故事,喝了無數的心靈雞湯,卻還是像網上流傳的名言:學會了無數個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索性告訴自己:算了,人間不值得

於是,有的人鬱鬱寡歡,有的人放飛自我,有的人開始逃避人生,還有的人甚至厭倦塵世,升起輕生的念頭……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人生苦難重重

人生永遠是一連串的難題,然而,大多數人並不願意接受這個真理。

人的心中,總有一種執念,彷彿人生本該是舒適和順利的,是該按照自己心中理想的樣子進行下去的。當意外和麻煩突如其來的降臨,很多人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變得怨天尤人,哀嘆命運的不公和自己的不幸。

我們都曾經歷過那些暗夜的時光,也都體會過沮喪、悲哀、寂寞、恐懼、焦慮和絕望……當不幸來臨的時候,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心靈上的痛苦,它的劇烈程度絲毫不亞於身體上的痛苦。

然而痛苦只是一方面,比這痛苦的事實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身處苦難中的自己,無法與現實和解的一種不甘與惱怒。

如果苦難的確是人生的常態,我們要如何面對苦難?又該如何在充滿苦難的世界裡,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是幫助我們面對和解決這些心中的困惑,讓我們能夠認清自己,釐清一條與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外在的成就,截然不同的心智成長之路。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名著,出版後從未做過任何商業宣傳,僅靠人們的口耳相傳,便迅速暢銷。僅在北美,銷售量就超過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20多年,可謂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

該書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他是一位來自紐約的心理醫學博士,曾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在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治癒了成千上萬的病人。特殊的從業經歷,成就了他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今天,我們一起分享這本書,看看作者如何帶領我們,直麵人生的問題和痛苦。相信每一個渴望獲得心靈成長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慰藉和救贖。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解脫的第一步——正視苦難

人生苦難重重。

書中的第一句話,精準地概括出了人生的一個基本現狀,同時,用作者的話說,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

之所稱之偉大,是因為,一旦我們能領悟和接受了這個事實,就能從苦難中解脫出來。我們不再與命運抗爭,不再對自己的遭遇耿耿於懷,把浪費在無用情緒上的力氣收回來,就擁有了面對問題的力量和勇氣。能夠接受生命本來的樣子,接受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這就是我們從苦難中解脫的第一步。

認識和接受了人生苦難這一事實,是邁出心智成熟的第一步,但是它還不足以讓我們從苦難中解脫。既然人生苦難重重,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忽略和逃避它,那樣會不會活的更瀟灑一些?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正視和解決這些人生的問題和痛苦?

作者告訴我們,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問題都想回避,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希望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假裝視而不見,儘量忘記問題的存在;還有的人用藥物和毒品來麻醉自己,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的解脫……這是我們在人生旅程中,看到過的大多數人逃避問題的各種表現形式。

然而,逃避問題,是否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輕鬆呢?

答案是否定的。作者指出,逃避問題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因逃避問題所帶來的最終結果,甚至比所逃避的痛苦更為強烈。而且它還會使我們的心靈萎縮和退化,心智也永遠難以成熟。

儘管面對問題會讓我們痛苦,但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只有在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和痛苦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才能獲得成長,心智才會不斷的成熟起來。這就是我們正視它的意義和價值。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與苦難和解,是解脫的第一步

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並且願意坦然面對這些苦難,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也是本書的重中之重——如何解決人生的痛苦和問題?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解決人生的痛苦和問題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

這是本書的主旨。

什麼是自律?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作者將自律拆解出了四個原則,它們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深入地闡述如何通過實踐這些原則,來解決人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痛苦。並且叮囑我們,只有遵照自律的四大原則,才能解除人生痛苦,並從痛苦中獲取智慧,讓心智獲得成長。

下面我們來逐一瞭解自律的四大原則。

一、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作者用了吃蛋糕的例子,來比喻推遲滿足感的生活方式。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是先吃普通的蛋糕,還是最喜歡的奶油?把美味的奶油放在最先和最後的次序,是選擇當下滿足還是推遲滿足的兩種方式。

這個例子放在工作中的寓意:是先處理最棘手的差事?還是先去完成輕鬆和喜歡的事?

面對問題和痛苦,我們本能的反應是逃避和拖延,然而,這並不能讓問題自行消失,甚至會在逃避和拖延的過程中,加重自身感受痛苦的時間和程度。唯一能夠克服拖延習慣的,就是運用推遲滿足感的原則——強迫自己先去面對最痛苦和棘手的問題,再去享受問題解決之後的輕鬆和暢快。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先吃蛋糕?還是先吃奶油?

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相較於拖延和逃避問題來說,唯一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然而我們如何才能將這種原則,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習慣,進而成為自己的生活常態?

斯科特指出,在推遲滿足感的養成上,家庭教育是最關鍵的一項因素,而父母的愛,又直接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優劣。

說到底,愛是決定一個孩子,是否能擁有自律習慣的基礎。那麼,究竟怎樣的教育方式才算是愛?身為父母,如何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朝著健康自律的方向成長呢?

作者摒棄了兩種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

首先,教育≠嚴厲的懲罰

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為父母管教不嚴。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起到負面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只有自己遵守自律原則,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只有父母懂得自律,生活井然有序,孩子才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其次,教育≠控制和威脅

喜歡控制和威脅孩子的父母,以為藉此可以牢牢掌握住孩子,讓他們乖巧懂事,才能夠很好的教育他們。實際上,這樣的方式不僅無法教會他們自律,反而會讓孩子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對未來充滿恐懼和不安。這種感覺會一直保留到成年,他們的不安全感紮根在心中,讓他們對未來感到不可預期,所以寧肯提前透支未來的快樂和滿足,而不願耐心等待,只願得過且過。

基於這兩點,作者提出,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而要讓他們學會自律,就要對安全感產生信任。這不僅需要父母真心的投入,還需要父母表裡如一的愛和持之以恆的照顧。

二、承擔責任

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

這句話,隱含著兩層含義。

第一,對於屬於自己的問題,要勇於承認,不推卸給他人。

第二,對於不屬於自己的問題,不要為自己強加責任。

這背後的前提是,在複雜多變的人生中,如何判斷自己的責任,自己該為什麼事和什麼人負責,這是一個永恆的難題。

當人無法辨明這個難題,就會不是過於推卸責任,就是過於承擔責任。而這兩種情況,無論是哪一種,當它成為了一個人的常態,就表示這個人因責任感出現的問題,而表現出了某種心理狀況。前者稱之為“人格失調症”,後者稱之為“神經官能症”。

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調症。

一個心智趨於成熟的人,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客觀的評定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既能主動承擔責任,敢於擔當,又不會越俎代庖,讓自己承擔不必要的痛苦。

作為成年人,敢於承擔責任,是一種自尊自愛的表現,那意味著他從未放棄自己的力量和權力。而為了逃避責任,放棄自己的權力和自由,寧願被他人和命運掌控的人,永遠都會覺得自己是犧牲品。

三、忠於事實

在處理人生問題的時候,只有在基於瞭解事實的基礎上,才能夠思維清晰,得心應手。反之,虛假和錯覺只能讓我們迷失方向。

因此,我們需要忠於事實,並且時刻保持清醒。如何才能做到呢?

忠於事實,意味著我們要不斷的更新對現實世界的理解,不能故步自封,而要不間斷地自我反省。不僅要觀察世界本身,也要對我們自身進行反省。這樣,才能客觀地認識世界和自我的真相,而不陷入謊言和幻象中。

道理雖然簡單,但是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很多人一生緊守著固有的觀念,不願意開放心胸,毫無偏見地重新審視眼前的世界。他們習慣戴著一副有色眼鏡,去觀察世界,用以往的經驗去判斷和解釋眼前的現實。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電腦技術員,因為童年期父母對他的忽視和漠不關心,讓他的內心充滿陰影。這讓年幼的他得出了結論:父母是不值得信任的,承諾也是不可信的。這個結論讓他不再對父母抱有期待,沒有了期待,也就沒有了失望和痛苦。這樣的認知,為他成年以後的生活埋下了禍根。他將對父母的不信任,擴展到了親密關係,甚至是任何人。他變得心胸狹窄,經常無故產生妒忌心理,同時他卻疏遠妻子,對他缺乏關心和體貼,以至於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離他而去。他不自覺地用主觀臆斷來鞏固自己的信念,在他看來,妻子同父母一樣不可信任,因此,不允許自己同她過於親密,也強迫自己疏遠所有的人。

顯然,這是一個以主觀信念,創造客觀現實的事例。最重要的是,他將童年經歷對現實的認知,擴展到了成年以後的世界,因為固守著以往的信念,他再也看不到眼前的事實。這種情形就是“移情”。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不斷審查人生地圖,認清客觀真相

關於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作者用繪製人生地圖來做比喻。從我們開始認識這個世界起,在我們內心,就開始繪製關於這個世界的地圖。世界不斷變化,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也時刻處於更新和調整之中……繪製人生地圖的艱難,在於需要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的內容準確翔實。

忠於事實的原則履行艱難,但是它是自律的人生必經的過程。唯有以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努力,不斷修訂人生地圖,才能使心靈獲得成長。

四、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拿自律的前三個原則來說——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每一個都是心智成長道路上的必備條件,我們知道它們實行起來需要十足的毅力、勇氣還有判斷力,每一項原則也都是艱苦而複雜的任務。

在人生當中的任何一種情境下,我們是否刻板的遵守這三項原則?

不,沒那麼簡單。我們既要遵守原則,又要懂得適時靈活調整。

你要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你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先苦後甜,把眼光放遠,同時又要儘可能過好當前的生活,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這就是“保持平衡”。

沒有一層不變的信條,只有隨機應變的決策。我們需要在複雜多變的人生情境中,用更高的智慧,去審視眼前的境遇和衝突,採取當下最適宜的行動

作者拿“生氣”這件事做例子,我們知道生氣是一種消極的情緒,有些人的信念裡覺得生氣是不應該的,是需要剋制的,還有些人,認為生氣就應該表達出來。保持平衡的原則,就是讓我們不要執著於任何一種信念,有些情境下,我們就要剋制脾氣,適當的約束情緒;而有些情境,我們就該恰當地表達生氣的情緒。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不執著於任何一個極端,適時靈活,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就是避免我們被任何一種原則、信念所束縛。我們必須時刻調整自己,適時適處地靈活運用各種原則,否則我們就會變成一個頑固的偏執狂。

人生的旅途,是一個不斷變化成長的過程。一個人從初生的小嬰兒到成長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必然經歷過無數次的轉化和蛻變。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曾放棄舊有的自我,也就不可能會有嶄新的自我。可以說,放棄舊有的東西,也是為了保持新的平衡

人的成長,就是自律的過程。自律的過程,就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


《少有人走的路》在苦難的世界裡,走一條“人間值得”的路

心靈成長的旅程——人間值得

生活才是道場,煩惱即是菩提。

總有一些人,對人生感到茫然。

我們為什麼要自律,為什麼要追求心靈的成長?人生到底有何意義?

坦白說,提出這些問題的人,對幸福的本質所知甚少。自律背後的原動力,源於人心中的愛。

人們追求心靈成長,是靈魂進化的本能。人活一世,不止是追求外在的名利、情愛、漂亮的外表、他人的讚美、健康的體魄……儘管,它們也很重要,但並不是全部。因為,人生的意義,如果僅止於此,那麼我們會活得非常膚淺,並且患得患失。畢竟,外相的東西總是無法長久,它們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退、腐朽乃至消失殆盡。當然,這並不代表它們並不值得珍惜,你依然可以去追求成功或是愛情,也依然值得去好好保養皮膚和身體,珍惜它們美好的樣子。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享受當下擁有,還是過分執著,以至於沒有做好隨時失去它的準備?

如果是這樣,那麼你就和大多數人一樣,始終是走在一條多數人走的路,那條路就是對外相的執著,而忽視了心靈的發展。這或許能讓你暫時收穫世俗的美好,然而,這終歸是一個隨時可能崩塌的安全感而已。

真正的幸福,在於我們的心靈,始終處於平安的狀態中,不為外物所左右,不擔心任何可能發生的事。因為,幸福終歸是內心的一種感受

我們知道,任何發生的事,都不過是促進我們心靈的成長。

我們走在這條路上,人間就是我們的道場,愛是支撐我們前進的動力。

人生有苦也有愛,但願對你來說,一切都值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