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唐朝的床竟然是馬紮


床前明月—唐朝的床竟然是馬紮

唐朝建築


小學裡必背一首李白的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得是李白晚上睡不著覺在床上看見月光的感悟。小時候不覺得,自從一次旅遊看過唐朝的房屋建築,門窗小且糊有窗紙,陽光白天都無法照入屋內,晚上更不可能看到月光,而李白躺在床上,舉頭和低頭的動作怎麼而來?

李白還有一首詩《長幹行》“妝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寫的是一個小女孩折了一枝花在門前玩,一個小男孩騎著一個竹馬的玩具,來跟小女孩兒玩。這裡的場景小女孩本來在門外折花,可最後一句瞬間到了私密的臥室,小男孩圍著床轉圈,且別說我們中國人睡覺的床都是靠著牆,就是這裡突然寫到“床”也很突兀猥瑣。

最近看馬未都的《傢俱收藏》,馬老師的講述精彩有趣,也解答了我對於這兩道唐詩裡與“床”有關的疑惑。

追溯床的發展歷史,兩千年以前這兩首唐詩裡寫的床並不是我們現在睡覺的床,而是一種坐具——馬紮。“床”和“馬紮”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如何能聯繫一起,這得從頭說起。


床前明月—唐朝的床竟然是馬紮

漢朝內堂


中國人是唯一改變過起居習慣的民族,影視作品裡春秋戰國、漢唐屋內都沒有椅子人們習慣坐在地上。這種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至今在我們亞洲大部分地區還有保留,比如日本、韓國、朝鮮、印度、泰國等等。而歐洲因為天氣溼冷,歐洲人才垂足而坐。我們中華民族又是一個特別願意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到了宋以後椅子的出現,起居方式改變後才垂足而坐。

由於兩千年前古人席地而坐的習慣,現在很多詞語裡還帶有“席”字,比如“席位”“出席”“筵席”等等。禮記裡說“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講的是如果大家一起坐,德高望眾的人坐在另外一個席子以示尊重,這也是“主席”詞語的由來。


床前明月—唐朝的床竟然是馬紮

胡床


兩千年前中原地區人們的席地而坐,而遊牧民族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外出翻身下馬,從馬背上拿下來一個扎捆的東西打開坐在屁股下,這個扎捆的物品就是馬紮。如今馬紮還在我們生活中運用廣泛,老頭兒老太太手裡提著,輕便好拿,打開坐下就能臨時休息。由於馬紮是由胡人傳入的,所以在古代就叫“胡床”。

漢朝時漢靈帝特別喜歡坐胡床,皇帝是潮流的風向標,引起全民效仿。到了唐代“胡床”已經很流行,所以前面李白《靜夜思》裡寫的是李白晚上睡不著,是拿了一個胡床也就是馬紮來到院裡,舉頭望著明月,低頭思著故鄉。而《長幹行》裡的小女孩在門外折了一枝花,小男孩騎著竹馬前來繞著坐在馬紮上的小女孩兒玩鬧,“青梅竹馬”表達的正是兩小無猜,單純美好的意思。


床前明月—唐朝的床竟然是馬紮

馬紮


“胡床”在唐詩裡比比皆是,比如白居易的“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李白的“去時無一物,壁上掛胡床”只有馬紮能摺疊,才能掛在牆上。

那為什麼我們現代人不知道有胡床這個名字呢?《貞觀紀要》裡記載“隋煬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隋煬帝有著鮮卑人血統,但反而特別忌諱胡人。他把帶有胡字的東西都改了名字,比如胡瓜改為黃瓜,胡豆改為蠶豆,胡羊是現在的綿羊。而馬紮的兩條腿兒是交叉著的,胡床則改為了交床。隋煬帝的政令雖下發,但信息不發達,直到唐朝人們還習慣叫“胡床”,唐詩宋詞裡大量詩歌裡也沿用胡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胡床的名稱湮滅在歷史裡。


床前明月—唐朝的床竟然是馬紮

交椅


胡床到了宋代不止名稱改變,形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胡床(馬紮)雖然實現了高坐,但只能臨時休息,不能靠不能椅。宋朝是一個貪圖安逸的朝代,宋代人改造了胡床,吸收了圈椅的上半部份,加高了下半部分。又因胡床的名字被隋煬帝改為交床,所以宋代改造後的胡床改名交椅。

這個變化從唐詩宋詞裡也能看出,比如唐詩裡“露頂踞胡床”,胡床還是踞(坐)。到了宋詞“畫橋南畔倚胡床”胡床就有了椅背可以倚著坐。


床前明月—唐朝的床竟然是馬紮

交椅


交椅優點是重量輕、可以摺疊、便於攜帶。古人行軍打仗或外出打獵,交椅也供地位最高的人休息使用,而古書和評書演義裡英雄好漢論資排輩坐第幾把交椅,所以從古至今交椅這個詞語還都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據說在收藏界,交椅也是最貴的。

交椅也有缺點,它椅腿交叉,承重在交叉點上,容易傾倒。宋朝《誠齋詩話》的野史記錄裡就有蘇東坡到潤州(今鎮江),當地父母官宴請大文豪蘇東坡,在筵席上蘇東坡坐塌了交椅的故事。所以交椅進入廳堂被廣泛使用時,逐漸改成四腿承重的椅具。


床前明月—唐朝的床竟然是馬紮

官帽椅


中國人由席地而坐,到遊牧民族胡床(馬紮)的傳入,後來胡床又經宋朝人改造為垂足而坐的交椅出現。床在古代大部分指的就是坐具,這也在詩歌裡有大量的表現。自從椅具出現後,床才單指臥具,沿用至今,難怪會被我們現代人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