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一场战争让一首草原民歌流传至今

到了草原就要体验它那辽阔的风情,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在召河草原上的“漫游”,所谓漫游其实就是在旅游点附近的草地上走走而已,牧民们告诉我们不要走得太远,以免迷失方向。

七月盛夏,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远看草原是一片绿色,但走近一看却是稀拉拉的只有寸把长的草苗,连泥土都盖不住,更不要说藏得住牛羊了,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只剩下“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依旧。这样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感到有些失望和疑惑,牧民说这几年草原干旱,沙化严重,草场是一年不如一年,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也许只有在诗句里去寻觅了。

召河草原的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牧民2000多人,如果以面积论相当于一个县了,但人口却只有一个行政村的规模,真正的地广人稀。草原辽阔得让人看不清天地的分界,极目远眺只见遥远的天际线下有起伏的丘陵,蔚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我们信步走向草原深处。远处草地上的马、牛、羊、驼,一群群,一片片,仿佛是天上的云团,或圆形、或线形、或疾驰、或漫游,在不经意间羊群就到了身边,仿佛是被风吹过来的一样,不久羊群又飘到了很远、很远的草地上,这景象就是真实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南北朝时期的一场战争让一首草原民歌流传至今

蓝天白云下的草原

我之前在广西的北海体验过北部湾那茫茫大海、水天一色的辽阔,现在置身于大草原上也有这样的感受,站在草原深处静谧无声,极目四望无论东西,不知身处何处,如果让我一人独自在草原上行走,真不知道如何辨别方向走出去,想想都觉得有些恐慌。我无法想象古代的汉族先民们在这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上是如何辨别方向奔袭匈奴人的。也只有在这雄浑壮阔、空旷无垠的草原上才会油然而生一股苍凉和慷慨之情,也才会诞生那首大气磅礴、粗犷雄放而又悲切悱恻、慷慨激昂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敕勒歌》就是敕勒族人的民歌。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北齐人魏收所撰《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各类史书中也有称之为赤勒、铁勒、涉勒的。《魏书·帝纪第四·世祖纪上》记载在北魏神鏕二年(429年),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将归附于北魏的数十万敕勒部落“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召河大草原当然也是敕勒人的放牧之地。后来敕勒人放牧生活的地域就被人们称作敕勒川,成了一个地名。后世关于敕勒川的范围根据专家解读,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认为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第二种认为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第三种认为在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但不管专家的考据结果如何,敕勒族被迁到漠南以后,依靠这些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至北魏高宗时,社会生活进入比较繁荣时期,于是就有了这首保存在《乐府诗集》中诞生于阴山下的大草原上的民歌。

南北朝时期的一场战争让一首草原民歌流传至今

虽然穿上了蒙族服装还是不怎么像草原上的牧马人

《敕勒歌》描绘了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翠,无边无际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笼盖草原,微风吹拂,健硕的牛羊从丰茂的草丛中显露出来,充满了蓬勃生机的场面,让人读来心胸开张,情绪酣畅,油然涌出一股豪迈之气。但它的流传却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场战争。

据《北齐书·第二卷·补帝纪第二》载:东魏武定四年(546年)“九月,神武围玉壁以挑西师,不敢应。西魏晋州刺史韦孝宽守玉壁,城中出铁面,神武使元盗射之,每中其目。用李业兴孤虚术,萃其北。北,天险也。乃起土山,凿十道,又于东面凿二十一道以攻之。城中无水,汲于汾。神武使移汾,一夜而毕。孝宽夺据土山,顿军五旬,城不拔,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有星坠于神武营,众驴并鸣,士皆詟惧。神武有疾。十一月庚子,舆疾班师。庚戌,遣太原公洋镇邺。辛亥,征世子澄至晋阳。有恶乌集亭树,世子使斛律光射杀之。己卯,神武以无功,表解都督中外诸军事,魏帝优诏许之。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

这段史实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为了统一北方,于武定四年九月亲率十万大军围攻西魏位于汾河下游即今山西稷山县西南的重镇玉壁城,一连五十天昼夜攻城,一刻不停。据城固守的是西魏名将韦孝宽,他知道东魏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因此任敌军辱骂、逗引,就是不出战。尽管高欢用尽了改河道、断水源、筑土山、掘地道、火攻、劝降等手段,但始终无法攻进城内。最后心计施尽,粮草将尽,精疲力尽,又因瘟疫爆发,士卒战死病死七万多人,高欢也旧病复发,只好解围而走。撤围途中,韦孝宽又使人讹传大弩射杀了高丞相,为了安定军心,高欢在旷地上的露天大营召集诸将宴饮,酒宴上命鲜卑人斛律金大将歌舞助兴。斛律金长剑出鞘,且醉且舞,用鲜卑语唱起了雄浑、苍凉的《敕勒歌》,其悲切悱恻、雄壮激越的曲调在大帐内久久盘旋,帐外风萧萧,野茫茫,高欢一时心酸,不觉泣下,翌年便忧愤而死。《敕勒歌》也因此战而流传至今。

《北齐书》中的神武为高欢,祖籍河北,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娶鲜卑贵族女子娄昭君为妻,还取了一个鲜卑语的名字贺六浑。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孝文帝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高欢次子高洋建立北齐后先追尊他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改尊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在这苍茫的大草原上我们都不敢走远,不久就折了回来,走到帐篷边看见有同行正在穿蒙古服装照相,这正合我意,于是我们也穿着蒙古族的裙袍以草原为背景照了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