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是什么原因让博白在各个历史时期名人辈出?

【摘要】客家民系自古崇尚教育,以耕读传家,力求让子弟知书识礼。当博白客家人的祖先,以“客人”的身份闯进这块蛮荒而神奇的土地时,也将耕读传家的纯朴家风带到这里。正因为有了这些古老家风的濡染,这一方水土得以文脉深厚,绵延不断,民族英雄刘永福、革命先驱朱锡昂、中国语言大师王力……在各个历史时期,博白都有佼佼者脱颖而出,这绝非偶然。


▶走进字祖庙 犹如走进了一个“文字博物馆”


人物|是什么原因让博白在各个历史时期名人辈出?

  坐落在博白县中学校园里的广西唯一的字祖庙,彰显了博白厚重而独特的崇文重教氛围。

人物|是什么原因让博白在各个历史时期名人辈出?

  字祖庙如同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和蔼地呵护着一代代博中学子成长成才。

人物|是什么原因让博白在各个历史时期名人辈出?

  博白籍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当年回博中时也专门在字祖庙前留影。


“瓦宇飞檐气势雄,庙名仓沮博城中。非关文字河图出,为念先民开化功。”这是博白籍作家、语言学家秦似先生当年写下的一首有关字祖庙的诗——《题字祖庙》。


字祖庙位于博白县中学,有着百年历史,是广西唯一一座,也是全国罕有的以纪念文字创始人为目的的庙宇。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建筑,它与博白崇文重教的习俗有着什么联系?为何它会拥有一种触动心灵的魅力?


字祖庙,又称仓沮阁,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是知县顾思仁、教谕林嘉澍、训导刘声暨全邑乡民,为纪念我国古代文字创始人仓颉、沮诵而集资鼎建。仓颉和沮诵分别是黄帝御前的左、右史官,均为丞相。相传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便是任史官的仓颉和沮诵参与创造的。


“字祖庙创立的初衷,正是博白先人崇文重教的最直接体现。它的出现,犹如在博白大地上播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博白县中学校长蔡东云看来,字祖庙不仅仅是学校的“镇校之宝”,而且承载着一方水土所渴求的深厚文脉。


站立在字祖庙前,只见楼上正门上方题有“字祖庙”三字,门联“六书传太古,四海仰同文”,字体古朴厚重。仰望高耸的塔顶,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


推开那一扇门,文字的气息袭来——字祖庙内的墙上挂有中国古代文字创始人的肖像和笔迹,还展示了造字的传说、有关汉字的造字方法和汉字演变等资料,犹如走进了一个“文字博物馆”。


登上偏居篮球场一隅的字祖庙,俯瞰博白县中学这所百年老校。此时,恰逢下课时分,正青春的少年在校园内运动,处处洋溢着一股青春洒脱的气息。


字祖庙,则静静地端详着眼前的一切,宛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给予来自最原始的文字供给,和蔼地呵护着一代代子孙后辈。


字祖庙自创立以来,与求学氛围浓厚、已培育出一代代人杰的博白县中学一脉相承,铸就了博白县中学不可磨灭的辉煌历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博白特别支部秘密组织的博中学生读书会,就在字祖庙开展活动,为1945年春桂东南武装起义壮大了力量;在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博白县中学人才辈出,培养了王力、朱光、秦似等知名人士在内的50000多名学子……


▶“学统”,人文望族的传承宗旨


人物|是什么原因让博白在各个历史时期名人辈出?

  金圭塘是王氏私塾所在地,这里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王力24岁走出了家门,前往上海继续求学,正是借助家族蒸尝财产所促成的。”在金圭塘王氏宗祠里,原博白县教育局局长王祥李指着墙壁上张贴的王氏家训,向我们讲述了家族崇文重教的那些动人故事。


跟随王氏家族的长者,我们一行人穿过祠堂后的一条小弄道,来到了一处满载岁月痕迹的房屋。


“这就是我们王氏家族成立的私塾,是与祠堂同时修建的,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王祥李告诉我们,家族通过成立私塾,创办族学,普及了启蒙教育。“祖先将私塾取名为大蜂巢,大概是希望子孙能像蜂一样,最终能够破蛹而出吧。”


走进这座典型的客家围层建筑风格的私塾,稍显破落的房屋难掩当年浓浓的书卷气息——合族公议碑上规定不准村民在此赌博、放牧畜生等影响学子读书的行为;曾经的讲台、黑板等仍保留着,似乎在向世人缓缓诉说着先人迈进这道门,在此认真求学的故事……


自古及今,中国的名门望族重视道统和学统,恰如西方贵族重视血统传承。在博白县的采访中,报道组切身感受到了那种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名门风范。“从浓浓的文教书墨气息,到一个个知书达理的人;从一个个小家,到浩浩的家族,这种学统传承是其中的关键。”


原博白县文化局局长陈伟东认为,一代代人才辈出的“履历”,除了得益于社会崇文重教风气的教化,家族一代代言传身教形成的推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王祥李介绍说,王氏极其重视教育,宗祠创建人王履旦“五子登科”,后在村里建立私塾学校,其家族蒸尝有1300石租谷,每年专供读书人使用,以鼓励后代读书。民国年间凡读到高小及以上学校者,均得到补助,因此家族人才辈出。“难能可贵的是,后人谨遵祖先读书明礼的教诲,把勤勉读书作为一种家风代代相传。”据了解,王氏子孙除了获得由家族财产请来私塾教导外,成绩优异者还能获得家族的奖赏。通过利用整个家族财力,保障家族的孩子受教育,使得整个家族人才辈出。


如金圭塘王氏家族这般的人文望族,报道组在松旺镇松茂村也见识一番。在这里,聚集的是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嫡传后裔,其后裔恪守客家传统、传承朱熹思想,遂人文蔚起,人才辈出、科第联辉,历代涌现不少名流名士。据统计,从1796年至民国数百年前,这个家族蒸蒸日上,享有“一门三代连进士”、“一母十子九登科”的美誉;涌现出“清代李清照”美誉的女诗人朱玉仙,兵学家、抗日爱国将领朱为鉁,被毛泽东称为“江南才子”的革命前辈朱光等知名人物……


“人文望族相继显现,绝非孤立也不偶然。”在陈伟东看来,一个个人文氏族相继出现,正是对博白县历来传承的崇文重教思想的注脚,而且从古代蔓延至今,生生不息。


▶崇文重教,浸润着客家人的血液


人物|是什么原因让博白在各个历史时期名人辈出?

  王力故居是一座有殿堂式客家民居特征的民居,这里每天都有人来追寻王力的过往印记。


博白,是王力一生抹不去的文化原乡。王力,是博白无可替代的文化象征。


博白县城西城路西南端,有一座砖木结构、具有殿堂式客家民居特征的民居。作为王力的故居,那里名闻中外,日日都有人前来找寻他过往的印记。


“与其说参观者是来寻觅王力的痕迹,不如说他们是在求索王力求学做学问的精神。”80多岁的梁丰,退休前是博白县政协副主席,他的父亲梁存真与王力是挚友。受父亲的影响,他对于王力的求学故事十分熟悉,每每与人谈论,仍时常为王力对于知识的渴求精神所感动。


王力高小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在辍学的10年中,他当过店员、当过小学老师,刻苦研读了借来的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大堆书记。这也奠定了他后来博采众家之长,成为百年来语言学研究第一人的基础。


24岁的王力,从博白县城的新码头,沿着南流江,离开了故土博白,只身前往上海求学。后来他成为清华四大家的得意门生,后来他留学法国以博白方言作为论文主题载誉归来,后来他在抗战中颠沛流离,以一本《红楼梦》摸索出现代汉语的基本文法,后来他创建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后来他主持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


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


这是一位语言学宗师的故事,也是一位博白骄子的故事。


每年春节前,金圭塘王氏家族都会举办一件大喜事——家族里的贤林发展基金会,会对品学兼优的学子进行奖学。


贤林发展基金会的发起人王祥林,是从王氏家族走出去的企业家。“成立这个基金会,除了要帮扶族中的老人,更希望能最大程度上帮助贫困学生能走读书的道路,用知识改变命运。”王祥林一番话,质朴无华,却让人动容。


对于子孙的教育,博白人总把这当成最要紧的事。成立于1994年5月8日的博白王力奖学学会,每年对品学兼优的学子进行奖励,至今已有8000多人获得这一奖励。


“物质的奖励是次要的,精神鼓舞对于学子来说,才是最难得的财富。”陈伟东表示,从古代的“蒸尝”,到如今的一个个奖学学会,恰恰反映出博白人骨子里对于崇文重教思潮的认可、追逐,是深入先人骨髓中的崇文重教思想在子孙身上最生动的体现。


博白县中学,曾是王力童年时求学的地方。如今,学校仍保存有王力的学术著作、音频资料、题字等丰富的史料,在王力的“榜样力量”鼓舞下,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王力身上的那种刻苦求知、严谨治学的精神,早已成为博白县中学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一。”蔡东云说,王力的求学奋斗史和成就,成了博白县中学丰富的历史传承。


透过教学楼的窗口,学子们在神情专注地听课,我们仿佛看到了对文字虔诚的信仰,仿佛看到了王力先生苦读的背影,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客家儿女保存的文化薪火在他们心中点燃。


(来源: 玉林日报 林冬冬/执笔 陈东/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