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林楊魯武李逵,步戰稱雄卻是誰?

宋公明率眾打下東平、東昌府,班師回到水泊,查點人馬,共有大小頭領一百單八,其數大吉,端的是人才濟濟。宋江大喜之餘,決意做場七晝夜羅天大醮,以謝黃天庇佑之恩,不想第七日上突生異象。是夜三更時分,忽見西北天上天眼大開,迸出霞光萬道,於天眼之中跳出一團烈火,隨即隱入祭壇地下不見。宋江命人掘地尋之,卻挖出一塊石碑來,上面龍飛鳳舞刻得有字形如蝌蚪,有道士何玄通轉譯碑上天文,卻是天罡三十六同地煞七十二之名,悉數應在梁山一百單八人身上。自此,水泊梁山眾家豪傑各司其職,重新排定了座次,其中便有五虎將,八虎騎,十六小彪,四寨水軍頭領八位,以及步軍中頭領一十名……至此,梁山軍方始有了馬、步、水軍之分。

暫不提攻城拔寨馬軍爭霸,也不講江中迎敵水軍稱雄,單說說梁山幾位大咖在步鬥當中是如何表現,繼而佐以戰績,看一看能領軍生死步戰的,究竟為誰!

青面獸楊志

楊志先與林沖有場激烈較量,當時王倫擠兌林沖,恰逢林沖也是憋氣窩火走投無路,誓要納得這投名狀,所以下手毫不容情;楊志對強人深惡痛絕一心想要奪回財帛銀兩,也是施展搏命刀招,兩人四十合鬥到分際,即被趕來的王倫解勸開了。青面獸與豹子頭四十合難分伯仲,那四十合後究竟高下怎判,那就只有施公與天知道了。這裡不得不贅述“分際”二字,最合理的解釋便是“不可開交,難分難解”之意,而並非“即將分出勝負”,私以為這“分際”與水滸中經常出現的鬥到間深的“間深”是非常接近的。

楊志第二場經典步鬥是與花和尚魯智深,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楊志本待與魯智深認個老鄉,卻不想大和尚在二龍山吃了閉門羹正好欲拿楊志撒氣,二人交手四五十合勝負未分,這裡是魯智深起了惺惺相惜之意率先罷鬥收了禪杖,可並非是花和尚怯戰,而楊志也曾言“俺卻剛剛地只敵的他住”,“敵”就有“抵敵,抵擋”之意,兼之施公對此番劇鬥有段精彩描寫,概括八個字即是:雙龍競寶,二虎奪食。可見魯楊步鬥,實是勢均力敵。

關於楊志的武舉身份。楊志在自我介紹時曾道自己早年應過武舉,乍一聽十分地高端大氣上檔次,實則呢?武舉考試始於唐宋,興於明清,以清代為例,武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四:殿試,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再分出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二甲有十多名,三甲就更多了。由此可見,武科舉考試真正厲害的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郎,而楊志的這個武舉只不過是全國多名武舉人其中之一,充其量是在省城範圍內脫穎而出罷了,含金量並不甚高,距離一甲第一名武狀元還相差十萬八千里呢!武舉考試在元代經歷空白期,所以明清兩代的武舉考試,很可能很大程度上延續了宋代的考試製度。而宋代自“杯酒釋兵權”之後,又是有名的重文輕武,武科舉考試在此期間亦已是幾經興廢了……

盧林楊魯武李逵,步戰稱雄卻是誰?

豹子頭林沖

林沖於柴進莊內棒打洪教頭,這洪教頭井底之蛙藝淺德薄,被林沖輕易打敗既是意料之內也屬情理之中。而後林沖又在山神廟外手刃仇敵,三下五除二拾掇了陸謙,富安和差撥,乾淨利落,一是合該豹子頭雪恨,二是幾人武藝不濟,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大戰楊志未分雌雄在此不重敘,林教頭步鬥名場面記錄至此而終。

盧林楊魯武李逵,步戰稱雄卻是誰?

玉麒麟盧俊義

這盧俊義號稱河北三絕玉麒麟,又稱“天下無對”“馬步軍中推第一”,於書中第六十一回出場,施公從形貌,到兵器,甚至心腹燕青均頗施以筆墨,可謂做足了文章。吳用受宋江潯陽樓題詩的啟發,也忽悠盧俊義在自家牆上題下了藏頭反詩一首,又使得玉麒麟拋家舍業遠赴山東之地避禍,這盧俊義誇下好大海口,要行至梁山捕盜請賞,結果呢?他先後遭遇了李逵魯智深等八位馬步軍頭領,幾番步鬥之下人沒抓到一個,反倒將自己累得一身臭汗狼狽不堪,以致最後成了梁山的階下之囚。關鍵一點是,從和李逵交手,到落水遭俘,盧俊義和梁山諸人僅僅交手十六回合,加上中間被李逵帶著跑了一圈馬拉松,從始至終氣急敗壞風度全無,可謂是既輸勢,又輸人,看來這馬背之上,才是盧員外的天下。

盧林楊魯武李逵,步戰稱雄卻是誰?

花和尚魯智深

魯智深在書中是絕對大咖,步鬥記錄也相對較多,先是在五臺山醉酒大鬧文殊院,彼時闔寺僧眾再加夥工轎伕等二百來人群起攻之,結果被魯智深打得七零八落,饒是眾人沒甚武藝,但這一對二百,也實屬不易了。在瓦罐寺因腹內無食先是敗於生鐵佛和飛天夜叉,不過很快得史進之助一雪前恥。打平楊志不贅述。招安之後,曾一杖打翻了神行法快於戴宗的神駒子馬靈;南征江南時,與寶光如來拼鬥五十合打了個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驚得南軍將帥目瞪口呆;最後生擒方臘立下了不世之功。

盧林楊魯武李逵,步戰稱雄卻是誰?

最後重點說一說黑旋風李逵和行者武松,為什麼要把這兩位放在一起說呢?因為武李是敗高俅,贏童貫,平遼滅寇之時步戰斬將最多的頭領,但是,有一點最為重要的區別,最終使兩人高下立判。

黑旋風李逵

沂嶺殺四虎,江州虐百姓,抄家滅滿門,斧劈小衙內,這些自不必說,兩軍對壘斬殺的有名將領有段鵬舉,高可立,趙毅等,又砍翻了梁山噩夢南離大將石寶的馬腳,如此看來,李鐵牛也是戰功赫赫,戰績似乎絲毫不輸武二郎,可凡事就怕“但是”。但是,李逵顯赫戰績的背後,全賴三人相助:枯樹山的喪門神鮑旭,芒碭山的八臂哪吒項充與飛天大聖李袞。鮑旭好似李逵第二,一般的嗜殺如命,項充李袞裝備精良也是非同小可,二人除卻應手兵器和團牌,又各揹負二十四把飛刀和標槍,慣會百步之外取人,端的厲害無比。當初在芒碭山下,項李二人便將九紋龍幾人殺得大敗。這四人編在一組組成步兵特戰小隊,分工相當合理明確,兩個團牌手阻住對面槍矢,繼而飛刀標槍齊出令對方防不勝防,李逵鮑旭仗著盾牌相護,輕易接近敵人,如斬瓜切菜般斧劍齊飛……實戰證明這個四人小隊配合非常默契,配置上攻守兼備相當科學,衝鋒陷陣的視覺效果也最為炫目。但見:黑旋風赤膊持斧立於陣前,喪門神手橫闊劍緊緊相從,項充李袞擺開團牌分列左右,四人一起滾殺過去,未及交鋒,飛刀先至,只見空中如“玉魚亂躍,銀葉交加”煞是好看,李逵正是依仗團牌手阻擋刀槍,才會輕易的斬將立功,殺段鵬舉,高可立,斬石寶馬腳便是如此(這種科學的陣法,和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鴛鴦陣”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戚家軍便是以鴛鴦陣屢建奇功令倭奴聞風喪膽,徹底肅清了沿海地區的倭患)。後來南征時,四人組中鮑旭貪功冒進亂了陣型,結果被石寶所殺,接著項充李袞相繼陣亡,黑旋風李逵馬上啞火,再也沒有殺敵的記錄了,可見李鐵牛失了陣法折了羽翼之後,渾如無牙之虎,當真是難有建樹。

行者武松

前段時間說武松已然說得太多了,故為免絮叨,關於武松事蹟此次就隻字不提了,只從側面發表幾句粗淺之論吧。上陣搏殺時,武松通常和老大哥魯智深搭檔行事,若論戰功,魯武為首的步軍眾人自然比不上五虎八驃騎等馬軍諸將,但這並非步軍能力不濟,而是由古代戰爭方式決定的,古今中外再草包的統帥也不會蠢到先讓步軍向前衝殺。石寶逞威之時,李逵請戰,宋江囑咐李逵鮑旭等不可輕忽,鮑旭不忿,抱怨道“哥哥今日也教馬軍向前,明日也教馬軍向前……”這就很好的說明了當時高級統帥對馬軍有多麼倚仗,故此,馬軍雖然承受著率先衝殺的高危性,卻也獲得了更多斬將立功的機會。儘管如此,魯武李逵等步軍頭領絲毫不甘人後,武松的戰功也是自己一戒刀一戒刀的砍將出來的。詬病之音總是說武松雖然秒殺好多馬軍,然而他並沒有和馬軍公平的交鋒記錄,此論實則大謬矣!!公平交鋒?一個步兵去和一個騎在高頭大馬上的馬軍對決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而且縱覽全書,也根本沒有一次步軍多回合大戰馬軍的記錄,或許作者覺得步軍破馬軍的最佳途徑其一為先斬馬再斬將,其二即為拉人下馬繼而取之。毫無疑問的是,武松正是個中高手深諳此道,全書中若論多次不假以輔助,一合之內步軍斬馬軍的,唯有武松一人而已。不要說什麼偷襲,以步軍之弱破馬軍之強,攻其無備實是上上之選,曹孟德夜取烏巢,日軍偷襲珍珠港都是兵法正道經典之役,誰會詬病?更何況武松刀斬貝應夔是在吊橋上正面相沖而非偷襲,那可半點取巧不得。也不要說武松戒刀之下無高手。因為我們不能僅憑耶律方貌等等無其他戰績或被武松秒殺就武斷地將他們定義為庸手,至少客觀的講,究竟是高手庸手,也應是五五之數。而私以為,庸手的可能性要相對小一些。

所謂“兵者,詭道也”,又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古人誠不欺你我,戰爭形勢與取勝之道皆千變萬化並非一成不變,積極的適應變化,靈活的運用戰術才是智者之選。相反不講戰術而是一味的硬拼硬剛,乃糙夫莽漢所為。而假如打仗就是雙方拉開隊伍拼人數或是硬碰硬這麼簡單,那什麼黃埔啊西點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胡言至此,若講步鬥捕捉戰機之能,殺敵斬將之功,當無人能出武松之右。一家之言,祈望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