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不端是硬伤,心态焦躁难成功,庞统真得是被马妨死的吗?

郭嘉的英年早逝令无数感到惋惜,如果奉孝不死,曹操必然能平定江东,击杀刘备,使张鲁、刘璋之辈投降,到那时天下一统,四海归一,也没有司马懿什么事了。但是若论英年早逝,凤雏先生可比郭嘉年轻,庞统在攻打雒城时身中乱箭,只有三十六岁,可能是因为相貌的缘故,多数人观念中的庞统比郭嘉年老。

庞统艰辛的求职之路只因吃了长相的亏,他原本在周瑜的手下做事,受周瑜指派向曹操献连环计。周瑜死后又被鲁肃推荐给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平时见惯了周瑜美貌的孙权突然看到眼前是一个丑八怪,并且之后还要长时间相处共事,自然心里是抗拒的。孙权又问他的才学和周瑜比如何,他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庞统只不过说他的长处与周瑜不同,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有自比管仲的的吹嘘,孙权则不高兴了,事后还找借口说其为狂士,可见孙权和周瑜才是真爱啊。但从庞统的表现中看不出丝毫的张狂,就因为长得丑连有一说一的实话也成了狂言,这未免太颜控了。在经受了孙权的刺激后,庞统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转投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刘备和孙权一样,也受不了庞统的长相,打发他到耒阳县作县宰。有人可能会认为刘备第一次与庞统相见,不知晓他的才能如何,给他一个小官先试探一番。那么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当即封其为军师,授予印剑,这待遇简直不要相差太大。只能说诸葛亮太会营销自己,而且还是一个帅哥。假若诸葛亮也和庞统相貌丑陋,我相信刘备也依然会礼贤下士请他出山,因为当时的刘备太需要一个人才了。而庞统就不同了,此时刘备已经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如鱼得水,不差庞统这一个,可以说刘备心态飘了,或许说只要庞统投靠了自己,不能为他人所用就够了。

庞统在献连环计时也和曹操有过一次相会。操听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账迎入。曹操唯才是举,重视程度比孙刘两人不知高出多少。之后两人交谈甚欢,一顿商业互吹,一度让人觉得庞统遇到了明主。虽然当时庞统身负重任,需要小心行事,才能讨得曹操的满意继而完成任务,但曹操见过的狂士如祢衡之流比庞统狂妄百倍,庞统张狂一些也不会影响曹操对他的器重,况且曹操为汉贼,哪个名士不愿趁机会抨击一番他的用兵谋略,过一把嘴瘾,再献出连环计让他对你敬佩万分。而庞统心态如此平和地说出曹操北方军的弱点所在,只能说明庞统并非一个狂士,而曹操又何尝不欣赏这样能解决燃眉之急还心性温和的下级呢。

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势,刘备集团在诸葛亮调度指挥下不光夺得了荆州,还铲除了周瑜这个劲敌。此时的刘备集团已不是赤壁之战前四处流浪的军事武装,而是拥有根据地需要统治管辖的政权,这时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然暴露,不容忽视,除了诸葛亮一人可以独挑大梁外其余人多是碌碌无为之辈,为了实现隆中对制定下一步占据益州的的战略目标,此时的刘备集团急需一个可以治理益州的人才。恰逢周瑜去世,再加上诸葛亮的关系,庞统便成了诸葛亮去东吴挖墙角的最佳人选。

在担任耒阳县的日子里庞统终日饮酒,看似洒脱自在,实则心情黯然,连一向以礼贤下士,宽仁待人为名的刘备也不能正视自己的才能,想到自己才学绝伦却还需要靠诸葛亮的引荐才能谋得高位,心里必然是羡慕嫉妒恨。但不意味着庞统就此失败了,他索性每天不理政务,以图有人关注自己,而最终他等来了张飞。张飞的到来算是一针强心剂,庞统认为该是露一手的时间了,就潇洒地处理完堆积的政务,因为张飞的引荐,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刘备的肯定。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诸葛亮为正,他为副,即使这样的位子也是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获得,不得不说庞统成功的背后始终伴随着诸葛亮的身影,而庞统也急需摆脱这种困境。

张松献图后刘备集团开始计划进兵西川,这给了庞统一个绝佳的机会,刘备出征的同时荆州需要一个值得托付的人驻守,这个责任自然落在了诸葛亮身上,而庞统则伴随着刘备入川,夺取益州,成就不亚于诸葛亮的功绩。所以在入川作战中,他的谋略大多显得急于求成,十分不靠谱,比如屡次劝说刘备杀了刘璋,连刘备都觉得不可行。刘备说:

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刘璋的死并不会导致西川的投降,反而因刘备背信弃义的行径顽抗到底,加之西川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张飞入川也要靠广布恩德,义释严颜才得以最快速度与刘备会合,庞统的计谋只会延长攻占益州的进程。

攻打雒城时庞统依然犯了急于冒进的问题,而且作战计划简单至极,只是分兵两路:一路走小路,一路走大路,合力攻打。雒城是成都的门户,必然是重兵防守的据点,并且由蜀中大将张任驻守,诸葛亮攻打雒城时也指出要先擒张任,后取雒城,而庞统进兵却十分随意,甚至不考虑小路是否会遭敌军埋伏,敌军熟知川中地形,就连法正也能标出这条小路,庞统就不曾怀疑么?或许在战前诸葛亮千里之外的书信击中了庞统的痛点,这次入川作战是庞统一生中为数不多建立功业的机会,并且还可以远离诸葛亮对自己的影响。但这突然到来的书信使他感到了危机,诸葛亮与自己相距千里依然能够掣肘,如果不能尽快平定蜀川,自己就很有可能被诸葛亮替换,即使他明知此战有极大的风险却依然得贸然出击,不然就失去了唯一的机会。

刘备作为领导自然希望庞统这个新人担任此战的军师与诸葛亮形成制衡,况且庞统迫切的心情也正是刘备需要的。刘备在是否攻取西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庞统立马发表意见,劝说刘备入川。而刘备会见刘璋,因同宗兄弟的缘故不忍对其动杀心时,刘备与庞统便出现了战略上的分歧,刘备当然希望以仁德的方式使蜀中人民归服于他,但这必然带来了时间上的消耗,使庞统无法接受。当张松被杀,刘备的侵略目的已遭败露时,刘备向庞统问计。庞统则向刘备提出一道三个选项的单项选择题:

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这三条计谋明显是在气刘备,第一条与第三条计策根本不靠谱,仿佛庞统心中在说:早听我的话已经占据了西川,还有这破事吗?如今成了这般局势,你自己赶快选吧!反正两头都不行,只能稳扎稳打了。

这时的局面确实只能稳中求胜,庞统用计夺了涪关,刘备又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于是在宴会上喝高了,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此时言行与平时的人设不符,庞统有责任提醒,但是态度很差,对话针锋相对,将刘备的错误赤裸裸地指出,而刘备又是醉酒,很容易闹得场面不可收拾。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大笑而起。第二天两人便心照不宣的和好了,毕竟眼前还是以收服西川为第一目标。刘备对庞统如当初一样,在攻打雒城时,还将自己的坐骑让给庞统,他早已经忘记徐庶说的话,而在庞统死后又使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势,只能请求诸葛亮等人救援。也因此荆州在关羽的镇守下出现隐患,刘备又因为关羽报仇而东征失败,从此蜀汉彻底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机会,而诸葛亮只能强托起疲弱的蜀汉做概率渺茫的尝试。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对众人说:“奉孝若在,何使孤至此!”那么诸葛亮在北伐无果后也会想:士元若在,何使亮至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