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为什么唯有纳兰容若的词能以“真”取胜?细品“一生一代一双人”

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生息600万年左右,其中有几个非常必要的元素在起着关键作用。思想、情感、文明、创造力以及探索世界的能力,到底哪个元素在起着主导作用?目前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笔者认为如果从人类自身发展去分析,不难发现思想与情感才让人变得有血有肉。正所谓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感情。而能够让彼此放下防备心理,并最终全身心的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去,最可贵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情”。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孔子曰;“人无信而不立”,而笔者则认为人若没有真情实感,那又与行尸走兽有何分别呢。何况“花开有韵,草木含情”,只有真心相待才能有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之交,亦或琴瑟和鸣鸾凤同栖之恋。

笔者认为古往今来即使朝代不同亦或是“山川异域”。但与情感有关之事也必然“风月同天”。无论男女老少、地位尊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必然心意相通。纵然是才子佳人也必然会食人间烟火。

纵观古今中外人们都毫不吝啬的,用最美的语言去吟咏人间真情。尤其是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穷尽世间最柔情蜜意的语言,去描绘长相厮守的快乐;亦或是用伤感无助的话语,去祭奠爱而不得的人间悲剧。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古代文人墨客之所以会不断,着墨于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并不遗余力的去描摹理想中的爱情,笔者认为这一切皆因真情难付。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用最具情感魅力的语言去刻画,求而不能或失之不得的情感,才最能扣动柔软的心弦。

于是一首首因情感而起因相思而愁,独具伤感艺术魅力的爱情诗词,从古代“相思客”们的从心底流向笔尖。在众多以爱情、相思、暗恋为主题的诗词中,唯有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容若最情真意切。这也是纳兰容若词以“真”取胜的关键所在。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古今“相思客”,唯有真心永不负

公元1674年纳兰容若二十岁,此时的他可谓满腹经纶风流倜傥。作为满清贵族他自幼饱读诗书。“贵族教育”中的“六艺”几乎样样精通。同时,他兴趣爱好广泛除了掌握“六艺”之外,还涉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音乐、历算、佛学、考证等知识。

此时的纳兰容若俨然一位才华横溢的贵公子。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是这位比纳兰容若小两岁的大家闺秀,却给他带来了无限欢心与喜悦。他心目中关于爱情的一切美好期待,卢氏都不曾让他失望。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1.出自名门,大家闺秀

卢氏乃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公元1657年出生于满清发源地沈阳。其父为汉军镶白旗人因文才武略而得到重用。虽然她家庭地位与势力无法与纳兰容若相比,但是也绝对算得上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据史料记载卢氏“训有诗书”,“贞气天情,恭容礼典”。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卢氏也颇有才华,并且容貌姣好性格天真浪漫。可以说卢氏就是纳兰容若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婚后二人如胶似漆、琴瑟和鸣。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2.卢氏香消玉殒,纳兰哀痛欲绝

正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每一段美好的爱情在最开始的时候,都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但最怕就是中途受阻或无疾而终,卢氏因难产离开人世之后,纳兰容若的婉约之情,亦或“悼亡之音”至此破空而起,

笔者认为二十岁左右正是人生感情最真挚之时,并且对好恶表现得都非常明显。纳兰容若与卢氏虽然仅有三年夫妻情分,但是感情却非常真挚与深厚。或许是二人缘分已尽,否则其妻卢氏也不会在产子之时撒手人寰。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3.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

卢氏去世之后纳兰容若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虽然无奈于情深缘浅,但这种彼此都在最美好的年纪相遇的爱情,又怎么能让人轻易忘怀呢?笔者猜想纳兰容若之所以,会在而立之间没入泥土,想必也与对卢氏的思念过深,终导忧思成疾有一定关系。

卢氏去世一年之后这位大才子,终于难掩思念之情在极度哀伤的前提下,挥笔写下了《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这首读之令人动容的“悼亡词”。虽然纳兰容若天生超逸脱俗,但在面对情感之事时却也只是一个俗人。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4.《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西风”在古诗词中皆指代秋风。在秋风瑟瑟之时又有谁,能惦念我的孤独与凄凉呢。萧瑟的黄叶被秋风卷起掩住了疏窗。我站在残阳之下回想起茫茫往事。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饮下几杯酒突然就昏昏越睡了。在梦中仿佛又看到了妻子卢氏,那时的我们闲暇之时就以读书、饮茶消磨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值得回忆的一件事啊,但是当时却感觉只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这首词通过黄叶、疏窗、残阳,不仅表达出了一片萧瑟景象,而且也衬托出了妻子卢氏去世之后,独留他一人在世上的悲凉。通过对夫妻之间日常小事的回忆,体现出了当时二人感情甚笃的恩爱与和谐。

词人通过感怀前尘往事进而展现出了,对妻子的浓浓思念之情。虽然前尘往事都已成云烟,但是纳兰容若依然没有忘记,与妻子在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谁念西风独自凉?”,仅此一句就可以表达出这种思念之情。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相信平时特别喜欢“纳兰词”的人,都应该知道纳兰容若这位多情又多病的贵公子。虽然身份十分显赫而且也颇受满清统治者的欣赏。但却因为性格细腻委婉,所以经常陷于情事之中。虽然他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生,但是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一词,是纳兰容若比较知名的一首感悟人生的词作。这写于康熙年间的一个雪夜。当词人看到残雪之时不禁怅然若失,并且通过残雪联想到了个人的孤苦与凄凉。虽然身份尊贵单曲饱尝人间离愁之苦。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词人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之中久久不能入睡。望见了月光下飘散的残雪,当残雪余晖映照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寒意突然袭来。

三更天时词人听到了笛子曲《梅花烙》,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回想起了往事。在万籁俱静的雪夜,伴着一首令人垂泪的《梅花烙》。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可想而知。在朦胧月光照不到人的地方,应该藏着一个与他同样伤心的人。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我就是一个生活在人间的,充满惆怅、凄苦情绪的过客。我也知道你为什么哭得泪流满面。因为无论是谁听到《梅花烙》之后,都会一边回想人生过往一边暗自伤心。

虽然这首《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只字未提相思之意。但笔者却感受到了浓浓的人生凄苦。这首词虽然表面上来看是写景,但是却将自己的深情寄予在清冷的景色之中。不仅抒发了人生惆怅之意,同时也仿佛告诉我们他是因何而惆怅。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写给最纯情的初恋《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容若在遇到妻子卢氏之前,曾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有过一段纯情的初恋。但是这段初恋却在表妹入宫之后戛然而止。作为贵族家庭这也是不得以的悲哀。但是天性多情的纳兰容若,在遭遇这种晴天霹雳之时,却无法从悲痛欲绝中走出来。

相传他为了再次见到心上人,居然伪装成入宫诵经的喇嘛,只求再看一眼心上人。但是也仅限于偷偷一瞥,从此之后天涯陌路不再相见。事实上“纳兰词”中有很多,为祭奠初恋而创作的词作。虽然后来他又爱上了卢氏,但初恋却一直深埋于心间。

1.《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们如果还能像刚认识之时那该有多好,眼中只有彼此、山盟海誓、温馨甜蜜。但是为什么却要分开呢?你知道这样会让我多难受。实际上仅此两句即可表达出哀怨的心情。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你侬我侬,但是你怎么就变心了呢?而且还堂而皇之的说人心都善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这其实是借用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典故,二人在骊山之时曾发誓要永远在一起。但是在马嵬坡兵变之时,唐玄宗却眼看着杨贵妃被缢死。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做“雨霖铃”。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爱错了人或者说情托非人,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虽然当初曾山盟海誓要终身相随,但是却大难临头各自飞。

无尽相思皆付诸于词:细谈“人间惆怅客”纳兰容若的孤苦与凄凉

2.《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我们明明说好要一生一世在一起,但为什么又偏偏不能长相厮守呢?每天都在相思、相望却唯独不能相亲。既然是这样美好的春色又是为谁而绽放的呢。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这四句词其实想表达的就是,希望二人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在银河相会。如果能实现这个愿望,即使不要荣华富贵也愿意。

结 语

笔者认为纳兰容若所作之词皆为感伤之语,无论是爱情还是人生都充满了悲情色彩。虽然他出身于贵族而且想尽荣华富贵,但却因天性使然活在自己建造的悲观世界之中。这可能与家族环境亦或身染疾病不得治有很大关系。

但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纳兰容若这也极度悲观的性格,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既多情又无情的感情世界。虽然他对爱情充满无限向往,但是却因初恋入宫、发妻早亡而陷入无法自拔的境遇。但他壮年而亡之时无不让“文人祚薄,哀动天地”。


【参考文献】

《纳兰容若词传》

吕阳《纳兰性德人生中的三大矛盾》

王静《论纳兰性德人生悲剧形成原因》

王元《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的文艺观浅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