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時評:“一感兩因”為經濟發展“賦能”聚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4月8日召開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加大。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緊迫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優化完善疫情防控舉措,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

4月8日,正好是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措施的第一天,在這樣的時刻,召開重大會議研究部署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工作,可能是巧合,但更多地思考是,這次會議強有力的表明,打開通道並不是解除防控,我們仍需慎終如始,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加大的前提下,提出要增強緊迫感,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等“一感兩因”的要求,無疑是“點睛”之筆,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更好的做好復工復產以推動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著力點和遵循,從而為現行經濟發展“賦能”聚力。

增強緊迫感,要有把壓力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的主動意識。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不可否認,疫情必然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短暫影響,今年又為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於是,年度發展目標任務和脫貧攻堅任務的雙重壓力成為每一位當政者的首要思考。毫不誇張,現在任務已經進入倒計時,要不斷增強緊迫感,堅決打破“等靠要”的思想,要善於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要有把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的主動意識,力爭把疫情影響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要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因地制宜,要有立足實際推動經濟發展前進的體制和機制。發展,必須以實際為基礎。脫離實際的發展毫無意義,要充分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佈局,堅持平戰結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要推動工作力量向一線下沉,積極破解復工復產中的難點、堵點,推動全產業鏈聯動復工,形成聯動機制。完善健全的體制機制,才能為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提供切實保障。

因時制宜,要有因時而變解決經濟發展困難的措施和能力。時者,勢也,善抓勢者贏。加強對國際經濟形勢的研判分析,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保持國際供應鏈暢通,保障各類經貿活動正常開展。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佈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其實,在解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困難和“硬骨頭”時,也是對所有領導幹部和群眾破解問題能力的一次實戰考驗,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相信,有著“一感兩因”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聚力,只要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工作,一抓到底、銳意進取,最終必然會奪取年度目標任務和脫貧攻堅的雙勝利。(四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