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大戰究竟敗在誰的手裡

公元1619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二月,大明帝國終於將討伐努爾哈赤的各項事宜大體上安排到位,薩爾滸大戰爆發。我們先看看當時地圖

薩爾滸大戰究竟敗在誰的手裡

二月中旬明軍陸續集結到寬甸,遼陽,瀋陽,鐵嶺和開原之間,四個地方的軍隊大約是八萬八千五百九十多人,朝鮮軍隊一萬左右,葉赫部一萬五千多人(明朝的盟軍),明軍兵分四路採用分進合擊的戰爭策略,南路遼陽總兵劉綎,統帥明軍一萬人加朝鮮軍一萬人,號稱四萬,於寬甸北向攻擊赫圖阿拉東南側。東路右翼遼東總兵李如柏,統帥二萬五千人,號稱六萬,遼陽出發東向攻擊赫圖阿拉的正面。中路左翼山海關總兵杜松,統帥三萬人,瀋陽出發出撫順與李如柏會同攻擊赫圖阿拉正面。北路開原總兵馬林,統帥明軍一萬人加葉赫部的一萬五千人,號稱四萬,攻擊赫圖阿拉的北部,約定於二月二十一日分別於各自的集結地出發,戰線拉長至400裡,各點之間地形非常複雜,很難互相呼應支援(戰敗的原因之一)而當時的努爾哈赤總共的八旗兵只有六萬多。明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薩爾滸大戰究竟敗在誰的手裡

三月一日,杜松在滿天大雪中飲酒賞雪,大醉,然後趁著酒性度過冰河,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在河對面薩爾滸山下紮營,另一路有他親自率領前去仰攻界凡山上的吉林崖。同日努爾哈赤率大軍由赫圖阿拉出發,用各個擊破的策略,史書記載說 憑爾幾路來 我只一路去。先將杜松的兩路大軍隔開,使雙方聯繫中斷,然後他也兵分兩路,一路為六個旗的人馬,大約四萬五千人攻打薩爾滸山下的杜松一部,另外一路前去吉林崖援助夾攻杜松二部,據史料記載,當時雨雪交加,明軍的火器受潮沒法使用,至大敗,入夜薩爾滸山下的杜松一部全軍覆沒。隨後努爾哈赤帶著他的得勝之兵前去攻打吉林崖的杜松二部,由於兵力懸殊,杜松戰敗身亡。

薩爾滸大戰究竟敗在誰的手裡

同樣也在三月一日這天,馬林率領他的軍隊到達尚間崖這個地方,他下令兵分三路,呈品字型紮營。當天夜裡偵查兵報告,杜松在離他十五里左右的吉林崖苦戰,他下令讓自己的品字型陣地堅守。直到杜松戰死他都沒有去增援。

薩爾滸大戰究竟敗在誰的手裡

三月二日,努爾哈赤向馬林發起攻擊,隔斷品字型每支軍隊之間的呼應,各個擊破。和他一道的葉赫部一萬五千人根本就沒有投入戰鬥,在他的軍隊全軍覆沒之後,悄悄的開溜回家了。

薩爾滸大戰究竟敗在誰的手裡

三月四日,休整了一天一夜的八旗軍在阿布達裡山崗上和劉綎所率的明軍展開激戰,戰鬥持續了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到第二天早上三月五日的早上,劉綎及其部下大部分戰死,和他一道的朝鮮軍隊目睹慘狀之後,全部投降了努爾哈赤。

薩爾滸大戰究竟敗在誰的手裡


而李如柏停留在虎欄這個地方,既沒有到達指定的位置,也沒有支援劉綎,更沒有按照信號前去攻城。據說,在其他三路大軍苦戰的時候,擋在李如柏前面的只有二十名努爾哈赤的騎兵,而率領數萬大軍的李如柏始終沒有突破這二十個人的防線,始終沒有率兵到赫圖阿拉城西村,直到從最高統帥部接到了撤軍的命令為止,而努爾哈赤呢似乎也從來沒有想到過攻擊這個李如柏,甚至他殲滅了馬林和杜松之後,竟然是越過李如柏去攻擊劉綎,只是在李如柏撤退的時候,努爾哈赤才想徵性的追殺了一次,雙方默契度如此之高,實在讓人懷疑其中必有蹊蹺(努爾哈赤和李如柏的淵源,我在上期努爾哈赤簡傳中有說明)。(幾年後,李如柏終於承受不住朝廷官員們的鄙視和抨擊,臉皮一薄自盡了,至此李成梁一家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薩爾滸大戰究竟敗在誰的手裡

這就是在明末前清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薩爾滸之戰。戰後明清雙方的戰略態勢完全逆轉努爾哈赤佔據了主動地位,大明帝國進入全面防守。



圖片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