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动力”出现了问题,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有一种“行动力”非常重要,很多孩子都只想不做,是“行动力”上出现很大的漏洞,这个时候我们帮助孩子们重新找回“行动力”,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动力”出现了问题,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我家孩子前几天和我说:“妈妈,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跑300米,锻炼身体”最后孩子就只跑了一天,那一天还是我们全家人出去散步孩子走完300米。

没过多久孩子又和我说:“妈妈,我以后要早上起来看书,记单词,我一定能够做到的”结果就是孩子每天上演睡不够的戏码,根本没有早起过。

很多孩子都是这样,过着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般的生活,这群孩子有一个新的称呼:“积极废人”。

这就是指喜欢给自己树立各种远大的目标,在对自己的规划上思想很华丽,心态也很积极,但实际行动上根本毫无进展,宛如废人。

目标和结果总是不匹配,每次只把任务想象完美,最后根本没有实践,其实这都是孩子们的行动力不行所导致。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动力”出现了问题,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一、只想不做,是孩子的“行动力”出现了问题

1、思维层面

孩子们想得太多,每一次都在计划将来,构思下一秒的行动,但实际上每一次的想法都会不停地做出改变,最后想出了很多计划,实际上根本完成不了。

这个时候孩子们过分依赖意志力,总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每次都给自己鼓励,但最后却坚持不下来。

2、行为层面

我们总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在变优秀的过程中会很困难和痛苦,就像我孩子每天想坚持跑步、早起,最后还是选择让自己身体上更舒适的方式生活。

这就是在行为层面,面对一些诱惑时,无法改变自己行为,最后也难以发生变化。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动力”出现了问题,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3、心理层面

那就是孩子们在内心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失败”鸿沟,他们害怕自己失败,所以一次次拖延,最后就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想法——害怕——拖延——想法。

最终的节点还是停留在了想法上,自己的行动并没有发生改变。

不仅是孩子自身这三个层面导致孩子们的行动力不足,实际上,我们家长在平时的行为上也会影响孩子们的行动力。

二、家长的哪些行为会削弱孩子的“行动力”

1、过高要求

有的家长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要求孩子,最后就会导致孩子不敢去付诸行动。简单来说就是要求过高,孩子感到压力,最后只停留在表面。

很多孩子的水平只能考80分,已经是极限,可是父母却不断要求孩子考满分,最后只会削减孩子的行动力。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动力”出现了问题,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2、处处帮助孩子

还有一类过于宠溺孩子的家长,这类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上、学习上都帮孩子解决问题,一旦孩子遇到困难,从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虽说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孩子受伤,可最后会影响孩子们行动力的发展,最后还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父母。

3、负面暗示

“你就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笨蛋”,“这么简单都学不好”…

很多家长会在教育孩子时说这类的话,我们称为“负面暗示”,就是通过这种批评性的话语,让孩子们接收到这种暗示,最后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最后孩子也成为了一个行动力不足的“笨蛋”了。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把作用改成积极的方面,使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动力”出现了问题,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三、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开始行动?

1、确立合理目标

孩子的实际水平是多高,我们就给孩子树立相应的目标。

首先就得了解孩子的实际水平,可以通过他们日常测验的成绩,以及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向老师了解情况。

了解孩子的实际水平之后,再给孩子树立目标,这个时候可以把孩子的目标定在孩子的潜在发展区,就是孩子努力就能够得到的区域。

简单来说,孩子现在的水平只能考80分,但是孩子的潜在发展水平可以考90分,我们就可以把目标定90分,不要过高,但也不要太低,适合孩子的目标,孩子们才更有动力。

并且树立目标过程中,一定要多结合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他们共同确立目标。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动力”出现了问题,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2、做好思考和行动的规划

有些人会思考过多,做出相应行动也很多。表面上是一件好事:做多,得到就多。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对于孩子而言,过多的思考会降低实际行动的效率,并且不必要的行动会耽误时间,对自己并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我们要做减法,让孩子把行为和思考削减,这个过程中,筛过一些消极思想、行动,和一些目标比较远大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行动,通过一定思考和行动的规划,把每一步都完善好。

把真正思考过对自己有意义的行为再投入到自身上来,并且把问题细化,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及时反馈。

这样一来,孩子们能够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让自己的行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3、减少惯性思维

很多人害怕失败,所以每一次再确定目标时总是会利用很多思考时间,并且再思考过程中不断强化结果和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当他们拿到目标,第一时间会选择思考怎么做。

就是这种惯性思维会让孩子们耽误了最佳的执行时间,别人已经做完前几步了,可是你依然选择如何去做。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减少这种惯性思维,让孩子多注重在实践和行动上,从而在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是选择开始行动。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动力”出现了问题,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孩子们只想不做,成为一个“积极废人”,根本问题在于行动力,家长一定要多帮助孩子,增强孩子的行动力。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小微爸爸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