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每天電視廣告中有很多牙刷或是牙膏的廣告,可見刷牙對我們日常生活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天刷牙是一個好習慣,甚至有電動牙刷還有漱口水來更好地保持口腔的衛生和牙齒的美白。不僅是我們現在人會清潔口腔衛生,古代的中國人也會清潔口腔。有人可能會有疑問,那個時候沒有我們現在這麼方便的牙刷、牙膏和漱口杯,古人是怎麼刷牙的?古人清潔口腔,除了用漱口的方式外,還靠揩齒呢!

一、古人也重視美牙?

不僅我們現代人重視美牙,古人也重視美牙。一副潔白靚麗的牙齒,還是古人評價美人的標準,不然為什麼會形容人是“唇紅齒白”。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重視潔白的牙齒,並以此為美,這在《詩經》中就多有體現。在《衛風·碩人》中便用“齒如瓠犀”來形容女子的牙齒整齊,藉以展現女子的美好動人。而《衛風·竹竿》中也有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形容女子明媚皓齒、面帶笑意的模樣。


有人可能會奇怪,按照字面意思難道不是說女子笑起來的樣子在佩玉的映襯下更為動人嗎?但是其中的“瑳”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成“玉色鮮白”,那就很好理解說這句詩表達的是女子明媚皓齒的笑著,嘴中白玉一般的牙齒在身上佩玉的映襯下顯得更為靚麗了。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在《詩經》以後,也多有文人墨客借牙齒的美好記錄美人的美好。像是戰國時楚國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就有“腰如束素,齒如含貝”,而西漢司馬相如的《美人賦》中也有“雲發豐豔,蛾眉皓齒”。

雖然後世對牙齒的形容無外乎都是“瓠犀”、“皓齒”或是珠貝,但可可見古人對美牙的讚賞和推崇,甚至可以說美牙、白牙成為了一種審美傾向。那為了美牙和白牙,自然要常清潔口腔衛生,以保持牙齒的乾淨和整齊。那麼古人是怎麼做的呢?

二、古人怎麼清潔口腔?漱口是其一

早在《禮記》中就有“鹹盥漱”的記載,可見古人早在兩千年前就使用漱口的方式來清潔口腔了。漱口是古代清潔口腔的常用方法,而鹽水、酒、濃茶等都是較為常見的漱口劑

兌鹽水來漱口,是民間很常見的方式。鹽水具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是可以預防口腔疾病的。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提到用鹽水漱口的方法:每天早上捻一點鹽放在嘴裡並含著溫水,堅持不間斷,不超過五天便可使得牙齒變得牢固細密。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用酒漱口也是經常使用的方式,在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中為了治療牙齒疼痛便用酒來漱口。其中提到的方式是用獨活、莽草、細辛和附子四味藥材浸在苦酒中,用銅做的盛酒器加熱後將酒含在口中許久,吐掉後再用溫水漱口。宋代張杲所著的《醫說》中也提到有個叫劉幾年的人已經七十多歲了,精神還是很好,每次喝酒都用酒來漱口,說這樣可以讓牙齒沒有疾病疼痛。

用茶漱口也是很好的護齒方式,茶裡面的茶多酚也是具有護齒的作用的。宋代的蘇東坡就非常推崇用茶漱口來預防齲齒的方式。蘇東坡每當吃了東西就會用濃茶來漱口,既是解膩,也可以將殘留在唇齒間的肉絲給去掉。他說經常用茶漱口甚至可以幫助牙齒變得堅固細密,也不會受到口腔病痛的困擾。


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賈府的少爺小姐生活裡,不僅用早起的時候用茶漱口,在飯後也有用茶水漱口的習慣。在黛玉剛來到賈府的時候,看到這裡規矩很多,隨和順從地跟著他人在飯後用丫鬟們端上來的茶水漱口並吐在漱盂中。

可見用茶漱口在古代也是被經常使用的。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無論是用鹽水漱口、用酒漱口還是用濃茶漱口,都可以看到在古代漱口都是古人常用來清潔口腔衛生的方法。

三、古人怎麼清潔口腔?揩齒是其二

揩齒指的是給牙齦按摩、清潔牙齒的一種保持口腔衛生的方式,除了漱口外,古人經常使用揩齒的方式來清潔口腔。而用什麼來揩齒還有多種選擇,甚至還有配合工具來使用的“牙膏”。

1. 用什麼揩齒

(1)用手揩齒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在敦煌壁畫中有不少反映揩牙的畫面。據王惠民先生統計,敦煌壁畫中的刷牙圖至少有14幅,最早的揩齒圖見於中唐時期第154、159、186、361窟的《彌勒經變》中。像下面這幅壁畫描繪的就是一個赤裸上身的僧人蹲在地上,一隻手拿著裝漱口用的水的囊袋一隻手伸進嘴裡揩齒,旁邊還有一人為他拿著洗漱用的巾帕子。可見用手揩齒是經常使用的方法。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2)用布揩齒

在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鹹通十五年(公元874年)衣物賬中,明確記有皇室進獻的“揩齒布一百枚”。張杲的《醫說》中也提到了“用絹揩齒”的方法。可見揩齒布或是絹布也曾作為揩齒的工具。

(3)用楊柳枝揩齒

除手指揩齒的方法外,還有從古印度傳來的用楊柳枝揩齒的方法。在漢譯佛經中多有關於古代印度的“楊枝”和“楊枝梳齒”的記載。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也記載有古代印度的“嚼楊枝”習俗。但所謂的“嚼楊枝”應該稱作“嚼齒木”,這是古代印度通行的一種揩齒刮舌以清潔口腔及牙齒的方法。

“齒木”有楊枝、柳枝、楊柳枝、柳木等多種譯法,而實際上古代印度用作“齒木”的材料有多種,可以是“楊枝”,但不限於“楊枝”。竺道生的《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便說佛祖只列了漆樹、毒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五種不可用於作為齒木的樹,其他的樹木都可以作為齒木。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所以在陰差陽錯之下,印度用齒木揩齒的方式傳入中國後變成了用楊柳枝來揩齒。楊柳枝揩齒,是將泡發的楊柳枝放在嘴裡咬平、咬裂,使其纖維分裂成刷子狀,在漱口時進行上、下,內外揩齒。用楊柳枝做的揩齒工具,質地柔軟,易於剔除垢穢,同時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中的記載,用楊柳枝揩齒還有消腫、止痛的功用。

我國正式的醫書中記錄刷牙用的楊柳枝,首見於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其中就有“以水楊枝洗口齒”的記載。楊柳枝用於口腔保健大概在隋唐開始就逐漸被醫家認可了。在宋代的許多醫學著作中,也能見到挺多關於楊柳枝揩齒的記載。

即便醫術中多有提及,但用楊柳枝揩齒的方法在我國並不普及。雖然也有大量的佛經和壁畫提及楊枝刷牙,但其真正反映的都只是印度佛教的內容,都是以弘揚佛法為要旨,並非都是實際情況的反映。在阿拉伯人於唐朝時寫成的遊記《中國印度見聞錄》中提及印度人如果不用齒木刷牙、不洗臉是不會吃飯的,而中國人則沒有這個習慣。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這種從印度傳來的用楊柳枝揩齒的方式雖然有很多好處,在許多醫家典籍和佛窟壁畫中都有記載,但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廣發流傳,人們還是更習慣漱口的方式,而且還有“刷牙子”揩齒的方式和楊柳枝爭鋒呢。

(4)用“刷牙子”揩齒

“刷牙子”又被成為“刷牙”,看到這個造型我們可能會想,這不就是牙刷麼?這可是古代所使用的牙刷!用“刷牙子”揩齒也是古代清潔口腔的一種方式。

1985年,考古人員在成都指揮街的唐代灰坑中發現了出四把骨質牙刷柄。可見在唐朝時,我們就已經有牙刷了。1953年在今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盔甲山南坡大營子村遼代駙馬贈衛國王墓的隨葬品中也出土了兩把象牙製成的牙刷柄

。其形狀和現代的牙刷很相似,因為年代已久,牙刷頭部所植的毛束已脫落,但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跡,刷柄還很完整。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在宋代時,使用“牙刷子”揩齒是件很普遍的事情。宋代的溫革在《瑣碎錄》記錄了明確的刷牙方法和牙刷紀錄,他不提倡早晨刷牙,鼓勵就寢前洗漱刷牙來潔齒。南宋吳自牧

《夢粱錄》中提到“凌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等專門銷售牙刷的店鋪。在宋代居然出現了專門銷售牙刷的店鋪,可見刷牙作為一項衛生保健措施在宋代得以相當程度的普及。

但是和楊柳枝一樣,雖然“牙刷子”揩齒的方式也很好,但還是沒有得到普遍的使用。在古代更多被用來清潔口腔的方式依然是漱口和用手揩齒。

2. 揩齒也用“牙膏”?

既然看到了牙刷,那大家肯定會想,那有沒有牙膏啊?有了“刷牙子”以及其他的揩齒方式,肯定要有與之搭配使用的“牙膏”啦,不過古代更常使用的是牙粉。古人為了保持口腔的清潔和衛生,防止蛀牙的發生,在使用手指、柳枝、刷牙子等揩齒的同時,又蘸藥來揩齒。被當成牙粉的既有食鹽稻殼燃灰,也有摻配各種中藥材的“青鹽”

,甚至有對應不同保健功能的揩齒粉

在我們上面提到孫思邈的《千金方》中所記載的用鹽水漱口的方式,一開始便要捻一點食鹽,可見早在唐代時便開始用食鹽來揩牙和漱口。王燾的《外臺秘要》中也記載了升麻揩齒方等多種牙粉。《唐瑤經驗方》中還記載了古代製作牙粉的方法:

“青鹽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盅,煎汁麗盅,煮鹽至幹,炒研,日用揩牙。”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在張杲的《醫說》中提到了南梁劉峻所著的《類苑》中有首歌謠叫《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這首歌謠提到了用十餘種草藥研磨熬製而成的“口齒烏髭”,這種揩齒粉對牙齒口腔有增白留香、消炎鎮痛作用,可以牢固牙齒,甚至還能起到讓鬢髮便黑的神器功用。可見在古代時這種用多種中藥材製作的揩齒粉的神奇。宋代除了有專門賣牙刷的鋪子外,還出現了“牙粉行”,專門出售中草藥配製的牙粉,反映了當時牙粉製售的專業化和應用的普及程度。

結語

中國古人怎麼清潔口腔?除了漱口,全靠揩齒

古人像我們現在一樣,喜歡有一口潔白好看的牙齒。甚至多有詩句來稱讚美人的牙齒,用“唇紅齒白”來形容一種好看的樣子。為了有一口靚麗的白牙,古人是很注重自己的口腔衛生的。中國古代為了清潔自己的口腔,既有漱口的,也有揩齒的。有的用鹽水漱口,有的用酒漱口,有的用濃茶漱口。揩齒的方式上既有用手揩齒的,也有用揩齒絹布或是楊柳枝的,甚至還出現了和現在很相似的牙刷和牙粉。古人的愛美之心和智慧是奇妙的,當時發明的牙刷和“牙粉”甚至我們現在都還會有在使用

參考文獻:

《中的牙齒審美思想》

《敦煌壁畫刷牙圖考論》

《嚼楊枝:歷史上的潔齒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