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武汉人反感方方的“武汉日记”

回首往事,武汉突然封城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

为了顾全大局,武汉被壮士断腕!

刹那间铺天盖地的恐惧、绝望笼罩了千万武汉人,各种文史类、科幻类的影视剧、小说里因为疫情封城的可怕结局的情节,快速地涌入许多人的脑海。

在那段突发而至的,短暂却又极度艰难的日子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难以想象的谣言和骗局,通过各种渠道在武汉密密麻麻地漫天飞舞。

笔者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也曾惶惶然地点开微信群里的被推送的“方方日记”的链接,想抓住一根稻草,但是一眼望去,日记里只有一个衣食无忧的、身处“安逸窝”的普通老人在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语,讲述着道听途说的“故事”,视野所及都是连篇累牍的唠叨、消极和阴暗的情绪。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自媒体时代,大家纷纷通过网络,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各抒己见。

笔者尊重方方的言论自由!

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也有喜欢或者不喜欢、看或者不看他人言论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但是,在每个公民行使基本权利时,不是也不应该是肆无忌惮、毫无限制和底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近日看到“方方日记”的英文版本即将出版,且改名为“武汉日记”的消息,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笔者认为,日记是私人的、隐秘的、个人的、主观的,里面是日记“主人”对自己每日经历的、观察的、听说的事物的描述、思考或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的记录。

但是在方方选择利用自媒体平台,将这样的日记发布到网络,面向全球公开时,所谓的日记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日记,而是一种供他人阅读和传播的文学创作。

方方将个人的“方方日记”更名为“武汉日记”,是否有为了扩大影响力,擅自将自己定位为“武汉的代言人”,面对全世界发出“来自病毒发源地的纪实报道”的声音的意图?


为什么许多武汉人反感方方的“武汉日记”

每当媒体报道某某“明星”的一言一行出现差池、代言的商品出现安全质量事故时,“明星”往往会受到舆论的一面倒地指责。大众普遍认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有着无可推脱的社会责任,生活中的他们的言行和品行应该正派和谨慎,并对粉丝或者大众起到正面积极的“偶像”标杆引领作用。

1955年出生的方方,现今65岁,作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的主席,中国一级作家,她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远的见识和渊博的学识,她是政治人物和文化人物的代表,她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

她的身份,她的威望,会导致她的一言一行的后果,威力更甚于明星。她的“方方日记”改为“武汉日记”,是否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世人或者后人对武汉抗疫期间的这段沉重历史的认知产生偏曲,导致真实的历史成为传说!

武汉封城初期,因为生活及防疫物资极度缺乏、各种医疗设施床位不足等问题,让当时的武汉人处于极度地绝望哀痛之中,尤其是不幸染病的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

武汉是悲壮和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国家并没有放弃武汉!

紧随封城其后而来的,是国家不惜一切代价的多项解决困境的紧急措施、全国各地的救助纷至沓来,还有来自他国的援助和世界各国华人竭尽所能的支援。

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医护人员前仆后继地奔赴湖北一线,无数的志愿者挺身而出,无数的基层工作者坚守岗位竭力将新冠病毒阻隔在前线,每时每刻都有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在发生!

封城期间千万武汉人的心情每日都在各种悲痛不安、焦急期盼、感动和感恩中辗转着度日如年!甚至,在全民皆兵的武汉,许多武汉人已经有了某种决断和觉悟!

但是,方方所谓的“武汉日记”对这些鲜有提及!

她的“方方日记”只是记载了千万武汉人抗击疫情的一个片段和一个角落,里面是她一个人安居家中时,对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的浅语低吟!

这样的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的、片面的方方日记,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在国外火速出版时改为了“武汉日记”,并醒目地备注为“来自武汉的病毒发源地的纪实报道”

这样的“武汉日记”伤害了许多武汉人的感情!

真实的“武汉日记”应该是伤痕累累又充满爱和希望的,它是用血和泪书写,里面有无尽的伤痛和绝望,但是更多的是数不尽的无私付出、无畏的牺牲和奉献、临危不惧的勇气!

涓滴细流之恩汇聚成江海,里面还有千万武汉人一言难尽的感恩之心,对牺牲者的哀悼和铭记,永生难忘!

为什么许多武汉人反感方方的“武汉日记”

笔者对方方及“方方日记”无可非议!

感谢方方65岁高龄还坚持为武汉人“发声”,她写的“方方日记”让许多迷茫的人找到了精神寄托。

只是,方方无权代表身为武汉人的我写这样的“武汉日记”!

请将WUHAN DIARY改回FANG FANG DIA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