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鴛鴦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恩愛,它們的感情還不如“狐狸精”

相信不管大家有沒有見過鴛鴦,都對它略知一二

。打開電視、翻閱小說,我們常常可以看見裡面的主角們用鴛鴦來寄託自己對愛人的情感。在現代人看來,鴛鴦就是忠貞愛情的象徵。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鴛鴦早期表達的是什麼感情?為何會被當做是愛情的象徵?鴛鴦真的有那麼恩愛嗎?待我為您一一道來。

闢謠:鴛鴦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恩愛,它們的感情還不如“狐狸精”

為了瞭解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我們應該對鴛鴦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鴛鴦,雁形目鴨科動物,大小介於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在38到45釐米之間,體重在0.5千克左右,是我國著名的觀賞性鳥類。鴛鴦的命名和鳳凰相同,雄鳥為“鴛”,雌鳥為“鴦”,兩字結合,就是我們現在對這種禽鳥的稱呼。既然雌雄“分名”,那麼在它們身上也一定有各自的特點:鴛鴦雄鳥嘴紅,羽毛鮮豔,有金屬光澤,頭頂華麗冠羽,翅帶豔色翼帆;相比之下,雌鳥顯得樸實無華,雌鳥嘴黑,整體呈灰褐色,唯有眼睛帶細長白色眉紋的特點較為突出,沒有冠羽亦無翼帆。

闢謠:鴛鴦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恩愛,它們的感情還不如“狐狸精”

鴛鴦的生活環境、食物特點都與季節相關。春夏季繁殖期,鴛鴦多在東北地區,食物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例如螞蟻、石蠅等昆蟲。而秋冬季,多數鴛鴦會遷徙至南方過冬,這個時候,它們的食物轉向植物,青草、樹葉、草根通通不挑食。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的鴛鴦為留鳥,不需要進行遷徙。

在鴛鴦的繁殖期,人們看見它們總是成雙成對地出入,不管是覓食、禦敵,還是嬉戲、游水,都在一起完成。看似親密的舉動,足以讓單身狗吃一大波狗糧。也正是因為這些行為,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常用鴛鴦來比喻夫妻。伴隨著時代的變遷,鴛鴦代表忠貞愛情這一說法一直流傳,並讓許多人對這一說法堅信不疑。

闢謠:鴛鴦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恩愛,它們的感情還不如“狐狸精”

其實在早些年,鴛鴦不僅僅代表愛情,它還表示兄弟情義。三國時期,曹植寫過一首《釋思賦》,其中就有提到鴛鴦:“況同生之義絕,重背親而為疏。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釋思賦》是曹植為弟弟所作,其中鴛鴦不表愛情,而是表兄弟情。

同時期,魏國的嵇康也曾將鴛鴦比作兄弟:“鴛鴦于飛,肅肅其羽。朝遊高原,夕宿蘭渚。邕邕和鳴,顧眄儔侶。俛仰慷慨,優遊容與。”該詩出自嵇康為參軍的哥哥嵇喜作的《贈秀才入軍》,全詩共有十八首,前兩首都以“鴛鴦于飛”開頭,都將鴛鴦比作感情極深、難捨難分的兄弟。

闢謠:鴛鴦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恩愛,它們的感情還不如“狐狸精”

一直到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作在《長安古意》中寫到,“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各文人才開始傾向於將鴛鴦比作夫妻,也是從那時起,鴛鴦代表“忠貞的愛情,不離不棄的夫妻”的概念漸漸被人們接受。近現代文化中,電影《倩女幽魂》裡的“只羨鴛鴦不羨仙”更是讓人們印象深刻。人們對鴛鴦的認識大多跟隨潮流,對其認知也有些許片面。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最早將鴛鴦比喻成愛情並不是從“願作鴛鴦不羨仙”開始,早在周代的《詩經》中就有一篇《小雅·鴛鴦》。該詩是一首祝賀貴族結婚的詩,以鴛鴦起興,描繪了鴛鴦雌雄相伴,兩情相依的情形,並以此寄託對婚姻的美好期盼和對婚後生活的憧憬。

闢謠:鴛鴦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恩愛,它們的感情還不如“狐狸精”

不管是曹植寫的《釋思賦》,還是盧照鄰寫的《長安古意》,將鴛鴦比喻成愛情或兄弟情的根據都在於鴛鴦的習性,雌雄相依的舉動。那現在問題來了,鴛鴦真的如人們所說的這麼恩愛嗎?

根據生物學家觀察,鴛鴦其實並沒有傳說中那樣恩愛,它們的愛情也沒有被那麼忠貞。一般來說,雄鳥和雌鳥只在繁殖期一起生活,在這期間,不管做什麼事情,雄鳥和雌鳥確實經常在一起完成,不過只要交尾結束,雄鳥就會拋下雌鳥以及自己的親身骨肉離去。

另外,在此期間,雄鳥可能在外面還有一個,甚至多個“小三”,雄性鴛鴦對愛情並沒有人們所說的那樣專一。關於鴛鴦成雙成對地行動,還有一個說法是雄性鴛鴦朝三暮四被配偶發現,所以雌性鴛鴦才會對丈夫多加看管,與丈夫形影不離。一對鴛鴦的“婚期”一般是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以後雄雌鴛鴦就會各奔東西。在第二年繁殖期的時候,你看到那對鴛鴦,它們很可能是“二婚”,甚至是“三婚”

闢謠:鴛鴦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恩愛,它們的感情還不如“狐狸精”

可笑的是,被人們說成是“色狼”、“狐狸精”的兩種動物,它們的愛情卻比我們認為是感情始終不渝的鴛鴦還要堅定。狐狸和狼這兩種生物,一生只會有一個伴侶,即使伴侶一方先去世,活著的另一方寧可孤獨終老,也不願意尋找新的伴侶。在雌性懷孕時,雄性還會寸步不離地保護妻兒的安全。

相比之下,它們的愛情更令人感動。

看完這篇文章,你還會覺得會用“情比鴛鴦”來形容自己的感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