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低俗,細說娛樂發展的2種路徑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藝術內容的興起。在高曝光率的誘引下,媒體的無序競爭使得更多的創作內容傾向於

“娛樂”的屬性,無論是明星離婚還是奔馳女車主維權等任何一件事的發生都會被“圍觀”上億次,而根據大數據顯示,網友對於此類事件的態度是“愉快”,當事人被“人肉搜索”、被貼標籤、被娛樂化。有些時候我們不禁感嘆一句:“這不是娛樂事件。”

娛樂至死,死而後生

娛樂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 ,泛娛樂化使得部分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逐漸走向了“什麼都可以拿來娛樂”、“什麼都拿來開涮”的媚俗時期。普通受眾品味整體被拉低,當我們坐在在電視熒屏前,電視劇“驕傲”地向我們展示“手撕鬼子”;坐在電腦前,各類網站強制插播著性感“遊戲小廣告”;打開手機刷內容,處處可見挑逗、暴力、侮辱性的標題。在這些奇怪的現象背後彷彿看到成千上萬的“作者”為了賺錢而機械式地生產著視頻、文章,抄襲與攻擊他人觀點成為主要的內容運營手段。娛樂開始無法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快樂,它怎麼了?

拒絕低俗,細說娛樂發展的2種路徑

《娛樂至死》與《美麗新世界》

《娛樂至死》告訴我們1985年的美國經歷著電視文化對公眾話語權的弱化。娛樂的強化使得人們只重視形式與外表,不願意閱讀深刻的書籍、懶得思考。

2020年中國電視普及率早已經超過95%,在移動網絡媒介的推動下,《娛樂至死》的預言部分已經成為了現實,我們的文章充滿著刺激、慾望;我們追求功利,把危害放在一邊;我們也開始自問,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困境呢?

我們的娛樂正在走向泛娛樂化與娛樂精神化兩種發展路徑。

泛娛樂化是一種“消費”,我們用時間來支付娛樂。泛娛樂在資本的控制下,需要不斷地滿足與擴大受眾需求,使得娛樂傾向於利益傳播,出現更多為了體現“年輕、有趣、賺錢”消費娛樂欄目:“選秀”、“一夜成名”、“千萬粉絲的網紅直播”等新型消費主義的需求不斷增強。

另外一方面,90後、00後更願意為娛樂“買單”,從而促進了國內泛娛樂市場的改變,逐漸形成了以“IP授權為核心”,“IP為核心廣泛性粉絲經營”,“移動互聯網數字發行”,“內容多發維度交互目標”的泛娛樂生態市場,如下圖泛娛樂化生態佈局。

拒絕低俗,細說娛樂發展的2種路徑

泛娛樂生態市場

根據工信部於佳寧博士發佈的《2018泛娛樂產業白皮書》來看,中國泛娛樂核心產業產值佔數字經濟比重超過1/5,成為了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柱。泛娛樂生態市場正在以每年12%複合增長率強化其經濟支撐地位。但是泛娛樂產業生態始終離不開以娛樂為表,通過個性化品牌來創新文化產品。所以在其發展過程中會因為知識版權、法律、系統化服務意識薄弱問題而限制於在國內發展,加上美國文化娛樂市場的強制打壓,我們的文化娛樂出口少的可憐。所以在“閉門造車”的同時還得保持經濟增長,眉毛鬍子一把抓,避免不了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從而拉低整個產業的整體素質。

在泛娛樂化在強勁的市場刺激下,我們的學習、思考的方式也在悄然改變。思想上隨大流的心態不斷產生,人云亦云;行動上,跟著“大部隊”走,形成小範圍的“群體觀念”。

當代的自媒體仍處在起步階段,不能明確自我所承擔的責任,所以造謠、傳謠的事件時有發生。泛娛樂的利益趨勢下創作質量也持續下降,受眾的品味也被拉低。我們真的要如1985年《娛樂至死》描述的一樣,其結果是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嗎?

結論是:不一定。因為信息化發展的40年時間內,美國對外輸出的文化娛樂產業已經成長為佔出口13%的支柱產業,已經與其軍事出口旗鼓相當了,可見泛娛樂化的市場有其優劣之處,比如觀察其迪士尼的文化IP擴展,則是以娛樂、旅遊、文化綜合產業開始佈局。在我們國內類似機構也在悄然興起,其中圍繞個人IP品牌文化的打造,也指引我們走向一條以人為本娛樂精神化的道路。

娛樂精神化是一把“鑰匙”,近年來類似《朗讀者》《詩詞大會》等節目的出現,以及今日頭條個性化推送機制與反低俗監控,也打開了娛樂精神化的一片天地,今天的娛樂未必會走向死亡,而有可能出現死而後生。談到娛樂精神化中的“娛樂”,並不能把它簡單的理解為一種使人歡樂的情趣或者是製造使得別人歡樂的活動。

拒絕低俗,細說娛樂發展的2種路徑

汪涵對娛樂的解釋

我們需要重新認知娛樂,汪涵作為“娛樂圈”內部人士,曾經在湖南電視臺主持《天天向上》欄目時候說過(如上圖):“娛樂是領悟之後的感受和成熟之後的喜悅。”

娛樂精神化是需要結合自身生活與所觀看的娛樂表演產生共鳴,創建好的情緒環境,從而更深刻地感悟知識、人生價值。娛樂精神化通過把傳統的的圖像思維,文字表現進行結合。以圖像為主,以文字為輔,前者可以充分表現出來娛樂的特性,而後者以“人的文學”來表現“為人生”,這樣才能最真實的打開我們內心快樂,擴展思考。

娛樂精神化的“為人生”

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經歷著經濟全球化的大變革,經濟壓力與競爭壓力日益加大。成年人的社會里流行著一句話:“我們不能像小時候一樣有自由學習的空間了,就連讀書都變得奢侈。”

此時人們更需要一個喜悅、放鬆的環境,並可能帶有一定啟發性的活動,如果說泛娛樂化抓住了大眾隨大流的心理,娛樂精神化則是抓住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懷

就如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末集·這就是生活》中說道:“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團結互助的大家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因為我們深知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早晚一天自己也會經歷。所以在讀魯迅現實這句話的時候,我不僅想到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關係,也體會到當今社會以娛樂為媒介的快速傳播的環境,所謂的精神化就是嫁接很多相同思考、相互協助的人之間的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小世界”。

我這樣來解讀這個“小世界”。假如把我們先進的“媒介”都卸掉,迴歸到沒有互聯網與電視的時代。我發現在那個時代的社會里,存在著很多情感連接的“小世界”,人們依靠著某一網絡進行關聯,包括了,社會組織的人脈網絡,產生交易的市場網絡,動物的食物鏈、生態系統網絡,甚至包括了我們的大腦神經網絡。

而這些網絡之間依靠著相關特徵進行關聯,就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的“六度分離”社會交際網絡的理論一樣(任何陌生人都可以通過“朋友的朋友建立關係”,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以上的網絡也存在這種特徵關聯。

由此娛樂精神化就是一個能快速打開每一個網絡的深度連接的鑰匙。因為娛樂促進了傳播速度,娛樂精神化則把速度與深度進行了關聯。娛樂精神化整體就會形成了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傳播形式,因此才會有很多人對具有深刻意義的文章愛不釋手,比起“流量體”的傳播更廣更有意義。因為這篇文章與他建立感同身受的共鳴,這就是娛樂精神化誕生的情懷。

拒絕低俗,細說娛樂發展的2種路徑

人內心深處需求的娛樂精神化


娛樂精神化就如周作人《人的文學》所講到的一樣,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愛護、信任、幫助、依存的關係。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利阿諾斯曾言:“人類的前途取決於人們的覺悟程度”。

此時我們在回顧最初擔心的問題,我們放任娛樂自由的發展,是不是會被低俗霸屏呢?這個回答是“不會”。

娛樂精神化通過連接我們大腦皮層深處的感悟,幫我們打開了內心真正的快樂。因為娛樂精神化也符合馬斯洛所描繪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實現。人們在滿足生理、安全、情感歸屬的基本需求以後,想要贏得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就需要追求的更高的精神感悟,娛樂精神化以娛樂為媒介傳播精神化,則滿足短時間的情感感悟,形成共鳴,從而使得受眾關注更相關文字。

對於“文以載道”的思想而言,這裡的“道”在當今指的是娛樂精神化的道路。

我們的新媒體雖只有幾十年的成長,但是經歷了人工智能的優化後,更加註重“為人生”的個性化的數據採集。因此網媒、傳統媒體未來的娛樂精神化道路發展比起泛娛樂化的經濟發展更具有長遠的意義。

《朗讀者》的朗讀亭


拒絕低俗,細說娛樂發展的2種路徑

朗讀亭內部

《朗讀者》這個欄目在一些城市設置了一個可以錄音、視頻的小亭子,簡單的亭子承接的功能卻不簡單,平時我們看到只是人的一面,很多人把最想說的話都放在心裡,朗讀亭的作用就是把內心想說的讀出來。

有個兒子親手寫詩,在那裡讀出來送給逝去的母親;有一對情侶讀一篇散文送給未來將要結婚的自己。

《朗讀者》所創造的是一個能讓你感同身受,想要參與進去,又讓你學到更多知識的活動。這就是娛樂精神化所未來要創造的娛樂文化。如果您也在欣賞此類視頻的同時,也請您思考我們真正需要的娛樂精神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