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語言學習講究語感,但是這類學習體悟無法通過考試得到體現,至少在分數上是這樣的。一篇《是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把這個註釋改錯了,還是老師和學生跑偏了?》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關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字該如何解釋,有強調以教材為準——這樣考試不會扣分,也有認為教材註釋不準確的。

不敢如何,關於一個字詞的解釋背後,是當下文言教育中過於細枝末節計較的一種體現,放在整個文言學習中,一個註釋的對與錯,準確程度等等其實是微不足道的。

而所謂的文言直譯也沒有標準答案,太過計較於此的意義不大,解決問題的根源還是應該考慮文言中的教、學以及考試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糾結,其實最終還要回歸考試這個話題。考試的內容要求直譯,於是在教學中文言的學習重點也轉移到了直譯,但是在文言的學習中,直譯真的重要嗎?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一位初中生評論中出現的問題大概也是很多學生們心中都會出現的疑惑,該學生舉例“尊君在否”這一句的解釋,當時學生給的答案是“你的父親”。

然後老師說要以書上的註釋為尊,也就是要譯為“令尊”。到這學習心中不解了,說好的翻譯成現代文,怎麼註釋的還是古代稱呼,就這一題其實不少學生都沒拿分,在這名學生看來,從“尊君”翻譯成“令尊”,大概是從一個古文翻譯到另一個古文的程度。

不少學生在進行文言學習中都會有很多困惑,比如依老師所說遵循課本中的註釋去理解,後來教材改了,文中的註釋也變了,有時候註釋甚至指向了截然相反的另一層意思,學生學習文言云裡霧裡,到最後就指望著考試別出錯,但是學習文言的興趣卻被消磨殆盡,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本末倒置。透過這些學習文言的“坑”,當前文言教育的出路在哪呢?這其實牽扯到的問題可不少。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對文言翻譯的理解

按照教學以及考試要求,這個問題其實不需要考慮,不翻譯怎麼拿分?在語言學科中翻譯是學習的必要環節,比如學習英語,不翻譯如何讀懂閱讀題。

但是關於文言的學習,翻譯的意義又和外語有所不同,文言和現代人的語言依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人們在看文言的時候不至於一竅不通,關鍵的理解難題還在於少量的字詞不勝詳解,因此從文言轉化成白話的理解更多是依靠一些“注”、“疏”來排除閱讀障礙。

在五四運動以前,書面通行的還是文言,當然當時間跨度拉長,當時的人們同樣不能很好地理解更早以前的詩詞造句,但是通過“注”、“疏”來加以輔助,基本上都能讀懂古文的意思。

把時間拉回現在,現在不管是書面還是口頭表達的習慣都發生了改變,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們讀懂文言的門檻,因此在學習文言之初,逐字逐句的翻譯有一定的必要,但是文言讀多了,繼續用逐字逐句對譯反而有些畫蛇添足。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關於文言中的精妙很多時候用白話未必能體現,或者需要長篇大論來深刻剖析,冗長同樣會讓美感喪失,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比如以之前的“尊君”翻譯成“令尊”為例。

其實這樣的翻譯要比“你的父親”更準確也更近乎於翻譯的標準“信達雅”,所謂令尊,除了表達是你的父親之外,還有一層“美好”的表達蘊含其中,如令堂令尊令郎等等,這裡透露的敬稱在“你的父親”中是得不到體現的,當然如果硬要翻譯成“尊敬的你的父親”也不是不行,但是很顯然沒人會這麼做

因此學文言到了一定階段,其實大可不必堅持對譯,一些文言中體現的固有美感會被破壞,如《大學》中的“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翻譯過來其實道理也簡單,但是讀文言和說白話又會給人不一樣的體驗,總的來說,一些文言不翻譯為好。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文言如何翻譯

以上提到的“信達雅”是嚴復提出的對翻譯的理解,不光是文言翻譯,英翻中同樣有這樣的要求,並且這三個要求其實沒有明確的劃分,對翻譯的理解因人而異。

因此所謂的“信達雅”不能算標準,只能說這是對譯者的一個方向引導,好的翻譯會引發一個人內心的共鳴,因此翻譯的標準答案其實是個偽命題,所謂標準,不是翻譯的標準而是教材的標準,這也是現在文言教育中的一大難題。

語言不同於嚴肅科學有標準答案,一句話的理解要根據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所處環境做理解,但是史記並不能反應古人們創作時心中的喜怒哀樂,充其量只是作為大背景的參考,因此文言翻譯或理解是允許有不同觀點的。

以改動頻繁的語文教材為例,其實這也是在體現文言理解不是死板和一成不變的,但是落實到考試中,文言翻譯其實真的就存在階段性死板,當時的教材說什麼,正確答案就是什麼,考生們也只能隨波逐流,得到的是成績,但是失去的可能就是學習文言的熱情和興趣了。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文言的學習目標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針對7-9年級階段的學習目標有這樣的描述:誦讀古代詩詞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總結一下就是閱讀,理解,感悟,考試考核最多的是理解中一部分“對譯”,再就是結合背景來剖析作者當時的感悟。當老師的也都經歷過學習文言中的對譯,於是把這種方法傳授給下一代,但是學習文言的基本目標如以上說到的,是理解內容,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味。

需要注意一點,就直譯過來的內容而言,很少還能保留“欣賞”屬性。因此我們說以翻譯為目的的文言教學是一種本末倒置,學習文言中翻譯是打基礎,是理解的橋樑,而如果當成目的的話,學生是無法體會到更多關於文言的美的。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文言學習的基本路徑

語言學科中大多要求學生通過朗讀、閱讀來增強語感,文言同樣如此。如朱熹所說的:“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語言需要語感,在進行文言理解中,語感增強同樣能幫助學者理解文言所表達的意思,且文言學習不同於外文需要做到對譯,大多數對文言有一定理解的人都可以藉助註解直接閱讀。

語言學習歸結幾個主要的關鍵,多看、多讀、多背,因此在文言學習中,過分強調對譯其實大可不必,一些簡單的文言字詞句其實沒必要翻譯,迴歸理解的基礎來看待文言,培養好的語感在面對陌生文言的時候才能更好地解其意。

考試終究不是學習的目的,也許學生們看不明白,但是作為成年人的老師、家長要必要引導孩子以更好的心態來面對學習,以學習成為考試的驅動效果遠比反過來要好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