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创新实践案例

供应链创新实践案例|一个棉包的故事

在我国,棉花是重要的大宗商品和纺织工业主要原料,关系国计民生,今天的供应链创新实践案例,我们来看看一个棉包的故事。

从棉田到纺织厂,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棉花交易、资金、物流监管、数据信息等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我国棉花从种植、收购、加工、入库、检验、出库到纺织企业采购等全产业链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一个棉包的全流程

2014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负责建设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信息平台。信息平台通过对植棉农户基础信息、种植面积、籽棉交售、皮棉加工和入库、质量重量公证检验、棉花出库流向跟踪等数据的实时或适时采集,形成了每一个棉包从轧花厂生成到纺织厂加工成纱的全流程数据链条,且数据之间可以相互逻辑比对、相互验证,有效保障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为实现对新疆棉农的精准补贴,需要采集棉农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植棉面积、联系方式、银行账号等在内的基础信息。为此,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发了新疆棉农基础信息采集系统,供新疆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核、公示棉农基础信息并确认无误基础上,及时录入和自动上传。

为实时采集轧花厂收购棉农籽棉的信息,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发了棉农籽棉交售信息实时采集系统。通过规范符合资格的轧花厂安装籽棉收购管理软件,并将该软件与棉农籽棉交售信息实时采集系统互联互通、自动上传,实现了包括重量、质量、结算价格、售棉货款等在内的棉农籽棉交售信息的实时采集。

供应链创新实践案例|一个棉包的故事

为实时采集轧花厂加工成包皮棉信息,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发了轧花厂成包皮棉条码信息管理系统和成包皮棉信息采集系统。条码信息管理系统为轧花厂加工出来的每一个棉包在线生成 “身份证”—条码,通过将条码悬挂或粘贴在棉包上,实现了每一个棉包都有一个身份证,相关信息能够实时自动上传至轧花厂成包皮棉信息采集系统。

为确保轧花厂加工成包皮棉数量和质量的真实性,相应建立了“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制度。该制度要求轧花厂将加工好的皮棉,须在规定时限内全部运送到政府部门验收合格的专业监管仓库接受在库公证检验。为此,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发了在库棉花库存管理系统,实现了存入专业监管仓库的每一个棉包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及时上传。同时,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通过与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的在库监管棉花公证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在库每一包皮棉公证检验数据的信息采集。

2014年以来,新疆棉花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由59.68%上升至如今的84.9%,新疆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改革成效远超预期。


“四大创新”特色

监管创新: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建立的第三方监管体系实现了每一包棉花的统一投保、统一监管、统一出入库,纳入全国棉花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统一监管的棉花数量(每年2100多万包)已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5%以上,为棉花供应链的规范化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易创新: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对接国内外棉花资源,先后推出竞买竞卖、网上超市、协商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通过向买卖双方提供履约保障、资金收付、货权登记、仓单过户等服务,有力推动了我国棉花行业经营模式的改变,提高了棉花流通效率。

融资创新: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借助自身完善的仓储监管、信息技术优势,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推出全程线上操作的网络融资平台,开启了棉花行业融资e时代,降低了融资成本,支持了中小涉棉企业发展,为服务“三农”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物流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发展战略,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与乌鲁木齐铁路局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出疆棉花运输“公路转铁路”。通过整合双方资源,优化办理流程,加快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等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铁路长途运输的市场竞争力。

“四大创新”有力推动了全国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棉花”与“智能棉业”初具规模。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通过自主开发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采集了覆盖种植、收购、加工、检验、入库、交易、运输、资金各环节的数据,实现了棉花产业的数字化;基于全国棉花产业数字化,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研发了皮棉自动刷唛机、光电长度照影仪、智能快速杂质分析仪、短纤维率快速测试仪等高科技设备,开发了CAS配棉系统,推动了棉花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