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大考”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緊急醫療救護工作告一段落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是對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的一次“大考”。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維護大眾心理健康。

疫情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大考”| 社会科学报

原文 :《疫情是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大考”》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陳祉妍

圖片 |網絡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生動搖了人們原有的安全感,至少在短期給人們帶來生活方式的明顯改變。疫情下,公眾的心理健康受到明顯的衝擊。近期的多項公眾心態調查顯示,人們分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恐慌、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睡眠問題也更多發。在親身經歷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及其家屬、治療患者的一線醫護人員中,強烈的心理衝擊可能導致部分人心理健康出現異常。疫情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將會延續更長時間。對於部分個體來說,疫情帶來的生命威脅與生離死別已經構成心理創傷,可能導致心理上的後遺症,如創傷後應激障礙或長時間的抑鬱。

在緊急醫療救護工作告一段落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疫情下,我國心理健康工作者以各種方式組織起來,通過公益直播、視頻課程、科普文章、公益熱線等多種形式為大眾提供心理健康的援助支持。在國家衛健委的組織下,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與心理諮詢師都加入到新冠肺炎疫情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的工作隊伍中,為醫護人員、患者和患者家屬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疫情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積極效果得到了服務對象和廣大公眾的肯定。

疫情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大考”| 社会科学报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出全民參與和支持對維護群體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強調,要增強“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增強這一意識是維護公眾心理健康的基礎:

第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由每一個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綜合構成的,個體心理健康與群體心理健康之間又相互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可能導致相關人員的心理健康風險增加。群體層面的心理健康狀況構成個體存在的環境,又對個體的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用科學的方式積極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不僅有利於自身,也會對整個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二,個體主觀意識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比對生理健康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如,心理疾病的治療如果缺乏病人的配合、信心和持續的努力,效果往往並不理想。

第三

,心理健康問題的及早覺察更需要本人重視。與生理疾病不同,主觀體驗上的異常本身就是心理疾病的核心特徵,而這種主觀體驗上的異常往往更易被當事人最早覺察到。這就需要當事人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素養,對心理症狀予以重視。

疫情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大考”| 社会科学报

新冠疫情的衝擊更需注意現代社會中兩個影響大眾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一,不確定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造成焦慮的重要原因。歲月靜好是我們保持情緒安寧所需要的一種信念,但這種信念與現實並不完全相符。生活中固然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只是在有些情況下,這種不確定性直接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無可迴避。提高對不確定性的理解和耐受,增強適應各種變化的能力和信心,是現代社會維護心理健康需要考慮的重要主題。

第二,信息與心理的相互作用。恐慌、焦慮、沮喪等情緒會影響人對信息的加工。在負面情緒下人更容易產生消極想法,更容易相信負面的信息,更容易對複雜信息作出負面的理解。各種信息所構成的信息環境又反過來影響著公眾的心理狀態。謠言與偏見損害著從個體到群體的心理健康,並形成消極循環。在現代社會中,維護和促進公眾心理健康,不可忽視從心理到信息、再從信息到心理的這一反饋機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普遍提高公眾科學理性的思維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價值,提高媒體工作者心理健康素養也能產生以點帶面的效應。

疫情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大考”| 社会科学报

這次抗擊疫情的心理健康工作的經驗提示我們,我國心理健康工作的體系化有待繼續加強。

例如,在欠缺完善體系的情況下,心理健康的資源難以根據需求合理配置,限制了我國原本有限的心理健康資源發揮最大作用。以熱線為例,部分熱線難以打通,同時又存在許多熱線來電數量極低、近乎空置的情況。

其次,在缺乏體系化協調合作的情況下,專業心理健康資源難以充分下沉到基層一線,這導致基層一線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難以得到及時識別,心理健康需求難以得到及時的回應。

再次,在體系化不足的情況下,難以建立多專業合作的工作隊伍,這不利於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其他醫療工作者和基層幹部共同合作、全面應對心理健康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是對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的一次大考。”(陳雪峰等)這次疫情中,我國心理健康工作者積極發揮作用,推動了大眾心理健康意識的加強,在“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的指引下,未來我國心理健康工作者與公眾還要繼續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維護好大眾心理健康。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01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現在,正是心理學自問的時機:到底能為“人”做什麼? | 社會科學報

鄉村戰疫 | 人心的秩序更應當守候

疫情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大考”| 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