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你看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

今年大年初一,徐峥导演的电影《囧妈》也如火如荼地上映了。接下来,咱们围绕这一话题,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囧妈》首次实现线上播放的意义;其次,咱们再重点评价从电影中,你看到了什么?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囧妈》全国人民免费看

可以说,徐峥通过这次个人突破可能引起一场电影革命,一场利益与服务之间的对决,就好比当年线上淘宝与线下购物之间冰火不容的战役。

徐峥自打首先站出来谈论高以翔事件的种种,再到线上播放电影,他似乎在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对赌”。一路走来,山争大哥确实赢得了大众的口碑,攒足了路人缘,但在整个电影行业内倍受争议,并且多倾向于负面评价。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因为徐峥是第一个破坏规则的“大哥”:字节跳动花6亿买下版权,首次实现春节档电影线上免费播放;传统行业格局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这也体现字节跳动的前瞻性决策,当集福活动正给商业界带来灵感时,字节跳动则迅速把握了疫情发难这一好时机。因为,今年相较于以往任何一年,达到了用户进行大范围、长期性、不固定活动的最低值

。这样高度凝聚性的时机,在家的最好活动之一,就是乐乐呵呵看电影。并且这是一部家庭题材的电影,此时不播,更待何时

当然这样的变化,不仅会给电影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会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大打折扣。周边商铺的到访量可能不及以往,但也可能再次将外卖行业拉到一个新的高峰。当然,一切也不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转变,毕竟外出活动的重点不只是看电影;但只要外出活动,肯定少不了看电影这一项目。想必,情侣之间约会看电影不会直接到对方家里去吧。

说完了徐峥这一轰动性举动,现在咱们再来聊一聊电影本身。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次的电影是否合您口味呢

据说《囧妈》是“囧”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但很多观众看完之后,产生了巨大落差。主要认为线索杂乱,戏剧冲突不够,很多内容大题小做,亦或是描写得云淡风轻,旨在大手笔描写母子之间的感情线上。

其实,小编认为,好莱坞大片的观影背景下,培养了既定的观影习惯,重在剧情冲突和画面效果的单方面感知。然而,大大忽视了中国大地上特殊的人伦情怀。中国电影近年来越来越注重走写实路线,《我不是药神》轰动了整个医药界,甚至引来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机长》让多少人留下感动的泪水,为临危不惧的英雄点赞;《亲爱的》让拐卖儿童卷入舆论漩涡之中,怜惜无辜的儿童和痛恨无情的恶人......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在此,人们也相应地忽视了《囧妈》的现实主义内涵。电影《囧妈》台词朴实,但也写实。这并非所谓的无病呻吟,而是幸福的你们没有感同身受的故事,无法引起共鸣。人们大多活在婆媳关系的记忆里,带着各种“孝顺”尊敬长辈,其中也包括“愚孝”

我们总是看到,婆婆在背地里对儿媳妇说三道四,但是对于儿女何尝不是呢?总喜欢各种自行脑补画面,而不是正面出击,去客观了解事情的真伪。所以,很多人对电影不买账,很庆幸,因为你们是幸福的。但对于其他的很多家庭来说,父母的这种近乎“无理取闹”般的思维模式很容易成为家庭的定时炸弹

徐峥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材,原因之一就是,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和父母相处,总是吵架;于是她的妻子便说,那你就多抱一抱她。

电影里有句台词是这样写的:“你看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

这就是这部剧所引摄出的最大的矛盾点,被娜塔莎总结为两个字——控制!

是啊,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就是一句话“我还不是为你好”在中国家庭,多少的孩子被这句“紧箍咒”给束缚着,继而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放弃自己的追求,去满足父母的意愿

一个叫小花的朋友曾说到这样一段经历:大一的时候,妈妈跟她说,千万不要在学校找男朋友,因为你们学校的男生家里都太穷了。那时,小花心里虽一万个不认同妈妈的观点,可还是大学几年拒绝了不少男生。大学毕业之前,小花也确实没找男朋友。但是,这时她那伟大的母亲用上帝般的语气示意道:“连个男朋友都找不到”。小花反抗道:“不是你说不让找的吗?”妈妈气急败坏:“是不是我说什么你都得听?”

后来的一次不知算是听了妈妈的话,还是没听妈妈的话,总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想法的不满,袒露了自身的心思。但是,母亲又是随即甩了一句:“我再也不管你了!”于是,把孩子拉入微信黑名单。

这是爱吗?这是我们广为传颂的伟大的母爱吗?这里的“我再也不管你了”是否与电影中“你怎么一点都不乖呀”高度相似?

这不是母爱,是强烈的控制欲。因为控制欲,说出了一系列不合逻辑的话,做出了不可理喻的事情。

电影中的儿子想试图打破枷锁,去做自己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不敢”,因为那就是如死罪般的“不孝”。孝是孝顺,是一方不说二话的顺从,还是另一方理所应当的控制?自古以来,“孝”仿佛如瘟疫一般弥漫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深入我们的血液中。在我们的自由发展中总被“黄牌警告”般的恐怖所驱使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我受够了你的教导,我受够了你的强迫症,还有你的疑心病。”这太直白,直白得过于真实,因为这就是生活。两千多年的封建束缚,从裹小脚的时代蹒跚而来,进入一个难以想象的后工业时代,这中间的时间太快,以至于进步时期下仍散布着“读书无用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父系社会中的女人,已经把自己卑贱到骨子里。她的强迫和疑心,何尝不是想自我挣脱?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所以,进步的时代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进步的。太多的家庭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父母大吵大闹,就像疫情大难面前,还有那么多的父母盲目自信,甚至怒斥孩子:读了两年书就了不起了。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句“你叫父母戴口罩比父母让你穿秋裤还难”。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子女劝父母戴口罩时的样子

这就是生活,远比电影刻骨铭心得多的生活,不是那么容易能轻描淡写。

电影《囧妈》有意点破愚孝这扇纸窗,但是结局只能算是差强人意罢了,没能更大程度地猛戳观众内心,仍是将结局以大团圆的形式进行委婉地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在付出,并且付出了太多,但是,最终都失败了,因为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

“都想对方活成自己的样子。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我觉得电影《囧妈》就挺好

人生如戏,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真的不想所有人在故事的结尾才幡然醒悟谁都想在故事的开头就是阖家欢乐,剩下的全是我们的幸福!

电影《囧妈》拥有一个朴实到升华的渐进过程,每一个观众在对照自己的生活的时候,肯定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未来的大荧幕中,应该有更加深入人心的电影继续讨论这个话题。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希望艺术能引领生活,走向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