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我的第一个行车本

周末休息,翻腾出了这些老文物。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拍照写写与大家分享。

上世纪末,本人中师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任教,虽说离家比较近,但出行也需要个交通工具。那时候自行车还是时兴的主要交通工具,原来是凭票购买,我上班那会儿,刚刚放开,买自行车不用票了。当时,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在3百元上下,现在听起来钱不多,可那时工资每月才5、60块呀!买个自行车不吃不喝得要攒半年的工资。

母亲从亲友处借上了点钱,从供销社买了第一辆交通工具——自行车。

90年代初,我的第一个行车本

学校老校长给开具的证明介绍信

那个年代自行车算是贵重物品,国家由公安机关负责管理,当时得去县局车管所登记、给自行车中轴上边刻上编号,人们俗称“打钢印”。

90年代初期,出门办事还要带上单位介绍信。学校领导是个上了岁数的老校长,人很好,临行前给我开好了信。记得只是信中购买时间有点不对,但因没有多大影响,也没有另开。

我任数学课,上午有三节,午饭后就及早奔赴50里外的县城。在车管所依次办理了手续,领取了《自行车行车证》。

90年代初,我的第一个行车本

这枚公章现在应该在档案局里,成文物了吧!

90年代初,我的第一个行车本

行车本红红的封皮,挺精致,和学生证差不多。

随后这辆自行车便伴随我工作了近20年,直到2007年买上摩托,它才退役卖给了旧货收购站。

买了摩托车后由于是经常行走在乡村,很少上公路,所以一直没有办理行车证。

2014年六一买了家庭轿车,我又有了第二个行车本。

疫情,让我们看到很多、也感受很多!前后对比,生活条件从交通工具上看,今非昔比;中外对比,同是面对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咱们国家做的如何、外国又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

一个小小的行车本,见证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珍惜美好生活、感恩新时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