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俭于家的母亲


克俭于家的母亲

苗文金

腊月二十九,我携妻带子回家过年。当日准备晚饭,一向厨艺很棒的母亲却踌躇不定起来。

母亲属于那种能登厅堂能下厨房的女人,煎炒烹炸,无所不精。一棵普通的大白菜,由她炒出锅来,色香味俱全。吃后心里便会洋溢着幸福和爱。我、妻和儿子胃口也蛮好,吃啥喷喷香。妻与母亲婆媳关系和睦,好如一个人似的。这饭应该好料理,何况妻在旁相助,母亲犹豫什么呢?

知母莫如子。平时家里仅父母两人,突然多出四口人。煮粥要添几瓢水;炒菜要做几样;油盐要放几勺……这就是母亲面临的大难题。旁人闻听肯定瞠目结舌,觉得不可思议。转而一想,母亲的徘徊迟疑,实属正常。这大过年的,包饺子、炸丸子、鸡鸭鲜肉样样有,胃口腻了不比平常。水量、菜样掌握不好,饭菜便会剩余。剩下就要弃掉,弃掉那是浪费。

母亲最怕浪费,浪费粮食就是要她的命。母亲出身贫寒,从小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正因为她经历过贫穷落后的生活,也让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一直生活的很细致。从开始记事起,母亲每次煮粥时,她都会一碗一碗往锅里添加水,按人头加水,还会叨念着“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的话。她煮出的粥香不说,那么多人口,却能恰到好处足够喝,真不知道她是如何衡量和把握的。

她不但自个儿厉行节约,还要要求我们不要无故浪费,否则就要挨吵受骂。我六岁时,家里刚蒸出一锅雪白的糖角,我眼见嘴馋,顾不得烫手,伸手捏出一个。糖角个儿大,母亲怕我吃不了,劝我换小的,我不肯依从。剑拔弩张之际,母亲作出让步,但叮嘱我吃不了要拿回来,我满口应承。出家门后,小伙伴拽我去看戏团。我最喜欢猴子爬杆的节目,闻听催促快走。有人说,猴子善于跳跃,抢夺糖角是小事,伤到脸就惨了。我觉得有道理,扔掉刚吃几口的糖角,母亲的话已抛九霄云外。来戏团的消息是假的,我怏怏不乐回到家,刚迈进门槛,一向温柔的母亲一脚把我踹倒在地,我吓得嚎啕大哭。母亲怒气冲冲,糖角呢?我一言不敢发,母亲叫我捡回糖角,否则不让回家。所幸的是我剩下的糖角仍在原处。自此后,我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以前我总觉母亲太“吝啬”,如今成家的我,也居家过日子,才真正领悟到持家是一种本领,克俭于家本身就是财富。

母亲持家有方,是我家的功臣。我家人口多,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种地为生,别无收入途径。母亲有句口头禅,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家里日子艰难,她主持着一家,麦收后储几缸,售出几斤,交公粮几袋,都盘算仔细。兴家犹如针挑土。她凭着“十匙合成一碗饭”的精打细算,为四个儿子盖起房,娶媳入家,又送嫁出两个闺女,六个子女都有了满意和幸福的归宿,已令人刮目相看。何况当时家境窘迫,经济入不敷出,能顺利供出三名高材生,真是一个奇迹。我想,这是母亲的奇迹,也只有母亲的勤俭才能创出这样伟大的奇迹!

现在日子红火了,母亲依然如故节约理家,细致地生活。这次回家,母亲要午休,饭后脱鞋上床,她脚上的那双袜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袜子是紫红色,色彩发暗,估计时间很久了,底面密密麻麻叠满五颜六色的小方块。看着这些无规律性的小方块,我以为厂家故意为之。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块小补丁。我说这袜子破烂了,不要穿了,让别人看到笑话。母亲沉下脸说,笑脏笑破不笑补,穿旧不算丑,怕啥?作为儿子对母亲关心不够,还让其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于心不忍,非要给她买新的。母亲硬拉着不让去,又下床打开柜子,捞出个包裹,翻出一沓新袜子,说这是大姐买的,那是二姐送的……母亲对我说,她脚上穿得那双袜子是我上高中时买的,纯棉料,穿着很舒服。我眼里发热,心里五味杂陈。是啊,我们每个小家庭日子过得红火,没有母亲的节约,哪能走上幸福的小康大道?眼前我们所能回报的是,孝敬母亲,敬爱母亲,把她身上那种优良作风当成家风继承,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