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灭掉强大的元朝?

用户63280958729

1368年10月,朱元璋在消灭南方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割据势力后,便紧跟着发动了推翻元王朝的战争。

当时,长江以北和南方云南还在元朝统治之下,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还有完整的元军野战兵团,虽然内部各自为政,但是其军队秉承蒙古铁骑的传统,战斗力依然十分强劲。明军进行北伐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因此,朱元璋在发动北伐战争前确定了第一步沿运河北上夺取山东,取得后勤补给中转基地。第二步进军河南,消灭元军一部,攻占潼关,封锁黄河,阻止山西和西北的元军南下。第三步合围并攻取元朝都城——大都(北京)。

鉴于北伐战争任重道远,朱元璋所派之将都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丰富之人,其中以老成持重的徐达为主帅,统一指挥常遇春、冯宗异、傅友德、薛显、张兴祖等部兵马,总兵力达25万人。

北伐军于10月从淮安出发,沿京杭运河向山东推进,沿途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号召各族人民起来反抗蒙元王朝的残暴统治。山东元军兵力薄弱,北伐军没有进行大规模战斗,仅三个月就占领山东全境。元王朝丢了山东,等于被斩掉一支翅膀,大都暴露在徐达大军兵锋之下。

但是徐达没有急于进攻大都这一坚城,而是按计划以一部兵力扼守黄河,阻敌南下,主力部队按计划沿黄河进入河南,很快占领开封。从襄阳北上的另一路明军邓愈所部也攻克了南阳。驻守在河南的是元朝梁王阿鲁温和元军大将脱因特木儿。见明军入境,脱因特木儿率5万元军迎战明军。徐达率军首先抢占虎牢关,在洛水以北与元军展开激战。这也是北伐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斗。常遇春当先冲锋,射杀敌将一人,徐达率大军跟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大败元军,一直打到洛阳城下,梁王阿鲁温开城投降。北伐军夺取洛阳后又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河南全境,潼关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弃关而逃。

河南平定,徐达派重兵扼守潼关,以阻止西北元军南下,主力部队于当年7月初从山东、河南两地同时出击,向大都进攻。北伐军进展神速,前后20天功夫就抵达大都城下并控制了出海口。

自河南失陷,大都就成为一座孤城,唯一的外援就是驻守山西的王保保军团。但是由于王保保迟疑不决,加上明军水陆并进,进展神速,很快兵临大都。惊慌失措的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于大都陷落前三天深夜弃城而逃。八月初二,徐达率军开进大都。

大都攻克,标志着蒙元王朝统治终结。


世纪战争大揭秘

公元1366年底,腐朽的元朝政权在红巾军持续沉重的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了,加上元廷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值此危亡之际,却不思振作、团结,依旧是内耗不止,曾经横扫欧亚的大元早已衰弱不堪、日趋瓦解了。

《明史》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10月,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明军誓师出发前,朱元璋亲自制订了 一套很完备的北伐征战计划:先攻取山东,强拆拱卫元大都(北京 )的屏障;然后挥师中原,斩断其羽翼;占领河南后迅速挥师西进,一举攻占潼关,等于一把掐住了元廷的咽喉。如此一来,天下形势将尽数握于手中,最后集中力量进攻大都,元军势穷力孤,定可毕其功于一役。 朱元璋再三申明行军纪律,又发布了北伐讨元檄文,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徐达率大军北伐,基本都是按朱元璋事先制定的计划具体实施的。1367年11月,徐达率军抵达山东境内,苦战3个月后,基本平定了山东全境。随后,兵分两路,又顺利攻取河南。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占领潼关。到1368年4月间,元大都已成孤城,北伐大军合围大都的战略目标已告完成。

就在徐达率领的北伐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原、直逼大都之时,元军主力却成了皇位之争的工具,正忙于内战。待潼关失守后,元顺帝这才惊慌失措的征调正内斗不休的悍将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李思齐的部队,南下抵御明军。扩廓帖木儿和李思齐确实凶悍能战,初战却也取得了一些小胜,但元军早已腐败,加上大势已去,又互相猜忌、提防,哪里还有持久战斗力? 之后,二将果然逢战必溃。元顺帝见已无力回天,又听闻徐达已攻克通州,遂于1368年的某个深夜间携后妃狼奔豕突逃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第二年8月间,徐达指挥北伐大军围攻元大都,并一举攻克之,统治中国99年的蒙元政权宣告败亡。

紧接着,徐达、常遇春乘胜挥师东征西讨,先后平定了北方、西北诸省。1371年,朱元璋派水师配合陆军,大军沿江西上,平定了四川。1382年,又派大将沐英率军平定了云南,元梁王败死。1387年,元丞相纳哈出献辽东乞降。至此,除漠北蒙古、西域(新疆)外,统一中国的大业已基本完成。

史载,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正当徐达率北伐军在山东攻城略地、连连告捷时 ,40岁的朱元璋于应天府(金陵 )正式登极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南京。徐达北征灭元,居功至伟,“论功当为第一”,被元璋封为右丞相、信国公。

徐达之所以能用25万北伐大军击败元军,赶跑强大的元朝(元朝并未灭亡,而是遁入漠北,史称北元),主要是因元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军阀扩廓帖木儿、张良弼、脱列伯、李思齐等混战不休,元军陷入无休止的内战,元气消耗殆尽所致。

还有一重要原因:在元朝对中原不到100年的统治中,蒙元统治者在受到中华先进文明浸润影响的同时,也迅速被汉化。到了元末,元军的主力主要由色目人和汉人组成, 军队将领也大多以色目人为主。在中原出生的蒙古人已经没有其祖先身上那种彪悍好战的气质,成了既得利益者,导致元军的整体战斗力大大衰减,早已不复往日之勇。到元朝灭亡的前夜,元帝国赖以生存、扩张的强大武装力量——蒙古军队战斗力早已羸弱不堪 。在战场上一遇到徐达率领的北伐大军,基本上都是一触即溃。似此,焉得不败?加上元廷政治腐败,内讧激烈,却还用几十年前的落伍想法和暴力作为来对待汉人和其他民族,但其军队早已不能倚重 ,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首先此问题存在一定的问题:1、北伐中原的并非徐达一人;2、明军并未灭掉元朝,而是将其赶出中原;3、元朝强大,但元大都势单力孤。

因此该问题问的可能是明军何以北伐成功。

元失其鹿

朱元璋的北伐檄文中写道元朝入主中原“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明军北伐何尝不是如此呢?

虽然有一些天命论,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难以捉摸,当“天选之人”出现时往往“一唱雄鸡天下白”。成吉思汗、忽必烈是这样,朱元璋同样也是这样。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陈友谅,老天告诉他们“不服,忍着。”中国王权政治运行的规律早已昭然若揭,在《左传》中就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此,问答里很多的问题也可以此来回答,例如“把朱元璋换到崇祯的时候,明还会亡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没有人能够逆天改命。

那么在王朝鼎革的时候,双方是如何应对的呢?

  • 明军势如破竹

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的能力自是不消多说了,诸将配合徐达部作战,使得北伐非常顺利。如打河南时,征南将军邓愈由襄阳进军,攻克南阳,完成对河南元军的合围。因此,北伐军不止25万。

朱元璋的北伐战略非常清晰:

先取山东,撤其屏障。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关中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北伐的效果非常显著,山东、河南几乎没有怎么反抗就降了。3个月平定山东,又3个月平定河南。随后徐达令诸将大会临清准备直取大都,仅仅半个月就攻下了通州,然后元顺帝就跑了。留下的简讯是“今日岂可复作徽、钦?”

  • 元朝忙着“攘外必先安内”

明军何以攻下山东、河南便直取大都了呢?关键就在于元军主力在陕西斗得死去活来。

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在关中“相持经年,数百战未能决。”

扩廓遭部下背叛后势微,元朝转而令李思齐等攻打扩廓。扩廓愤甚,引军据太原,尽杀朝廷所置官吏。元朝尽削扩廓官职,令诸军四面讨之。总之,元朝内部打得稀里糊涂。相反大都守备多不设,顺帝太清楚国家的情况了,谁劝也没用,必须马上跑。

僵而不死

元廷先走上都,又走应昌、合林,总之就是哪里安全就跑去哪。虽然是流动朝廷,但毕竟朝廷还在。

明朝数次北伐,取得了不少战果,但元朝撤到草原,就如同鱼入大海,猛虎归林。自古以来的中原对草原的征伐往往是胜而不胜,游牧民族如同草原上的青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且,在洪武五年的北伐中,扩廓大败徐达。明朝的北伐已经变成了打击,而非“攻灭”了。

我们将回到大草原的元朝势力称作“北元”,以视其还是一个政权。即使回到了草原,蒙古贵族们依然还在“先安内,再恢复大都”的国策中挣扎。有鬼力赤者,杀坤帖木儿自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蒙古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就如同子婴去秦帝号一样,他们依然是“黄金家族”领导下的蒙古,明朝皇帝从未取得“天可汗”的尊称。

换句话说最后灭掉元朝的还是蒙古人自己,而草原蒙古人再也没有失去。


孝陵卫小校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蒙古内政腐败,导致了战斗力低下、蒙古的统治范围太大,已经无法集中力量对抗南方的各路军阀了、南方大明的力量已经全方位超过北方。

蒙古内政腐败,虽然至正皇帝刚上台的时候任用脱脱等人对弊政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成效没有达到皇帝的期望,他的努力他的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到了至正中后期,至正皇帝已经身心疲乏,对于改革已经放任不管了,手底下的人也是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着各种损坏国家的事情,大元至此已经完全没救了,起义刚开始爆发的时候,依靠丞相脱脱还能镇压,但是随着脱脱病逝后,大元的最后挺梁柱倒塌了,元朝也就完了。



政治腐败,带来的必然是军队的不堪一击!大元的军队畏敌不前成为了经常发生的事情,一旦开战,往往都是兵败如山倒。


还有元朝的统治也实在是太大了,北边直达西伯利亚高原,南边到达海南,跨越的范围太大,都可以说是一种势力范围统治了,如果地方上发生叛乱,一旦要出兵镇压往往都要消耗掉很多的军费,而且效果还不能保证。

元末的起义和别的起义有很大的不同,南方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军阀居然不是先联手推到元朝政府再内战,而是南方各势力先分出胜负再攻打北方大都,这期间有十几年,元朝居然没有绝对的兵力镇压!

在这十几年元朝军队都在干什么?难道各位不感到奇怪吗?等到朱元璋统一了南方后,徐达北伐,没有经过很大的难度,至正皇帝居然就北逃了。

从南宋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元朝在丧失掉江南后,财政日益匮乏,已经维持不了如此庞大的帝国了,更别说还要镇压起义了,而朱元璋占据富有的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一旦北伐,必然是势如破竹!再加上徐达等名将率军,胜利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梦三七夜


公元1367年11月,为了彻底推翻元朝的统治,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在发布的讨元檄文中,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同时又表示,蒙古、色目人“愿为臣民者,与中华之人抚养无异”。

北伐军先占山东,再入河南,又克陕州,扼潼关。然后主力沿运河北进。公元1368年7月底,大势已去的元顺帝只好北逃至上都。8月初,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宣告灭亡。

下面来回答你的提问,徐达、常遇春所率的北伐军为何能打败强大的元朝?因为将近一个世纪的舒适生活,已经让彪悍的蒙古人失去了原有野性。这时的成吉思汗子孙已经到了只能用软弱无能来形容的地步了。最致命的是他们之间的内斗,从未停止过,也从未像当时严重过。他们之间经常互相掣肘,坐视起义军壮大。

当时的天灾只是一根导火索,元朝的野蛮统治和民族压迫政策,已经让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汉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了。当徐达、常遇春北伐时,他们刚刚与北方的起义军火拼完,已经是元气大伤了;反观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军是一支在血与火中磨练出来的百战之师。统帅徐达文武兼备,常遇春又是一代名将,他们能一路势如破竹的直捣大都,就不足为奇了。


sdqst圣殿骑士团

打仗并不是单单靠人多,蒙古灭金,灭南宋,灭花剌子模,都是少数,不过10万左右,而对手通通超过百万雄兵。同理,明初,徐达虽说25兵力,灭几百万的元朝却易如反掌,为毛?

天命所归。

明朝开国功臣都是精英,身经百战,而大元虽说人多,却是酒囊饭袋,贪生怕死,早没有当年草原民族的剽悍凶猛。怎么打?

更主要是,大元几百万雄兵,分别掌握地方军阀手中,这些人根本瞧不起元顺帝,也不听皇帝的话。徐达打到北京城下,元顺帝根本没有抵抗,立马逃至草原?为什么如此熊包?原因就是元兵虽多,却都不听元顺帝的话。元顺帝根本勤不了王,逃命要紧,否则会成为第二个祟祯。

蒙古人根本不能在中原地带生存,适应不了气候。到了后期,马不会骑,拉不了弓,如同八旗子弟,混吃等死,废物点心,哪是饱尽战火历练出来明军的对手?


醉剑书

这问题问的😅,看看满清后期的满州八旗的战斗力就清楚了!优越生活腐朽无能的军官、缺乏锻炼和士气的士兵,还有蒙古人认为草原才是真正家的理念,都不愿意为城死守,为保大都拼命,就是人再多有什么用。加之元朝统治者把人种分级的制度,汉人对义军一呼百应,徐达自然能常胜


龙城无敌

前面的几位老师回答的都不错,各有特点。赞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改成明朝何以打败元朝?

首先打败元军的是民心所向,元朝末年,政治制度昏聩。腐败成风,徭役深重。民怨载道,苦不堪言。以上人祸不算加之天灾横行。旱涝泛滥。瘟疫肆虐。大多数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与其说打败元军的是明军,不如说打败元军的是人心,正所谓民心所向,胜之所往


娱趣文化

墙倒众人推,元朝比较是少数民族,可是不会管理,也绝拒了汉化,蒙汉之间矛盾极大,而且那时候蒙古的战力已经不像以前啦,腐化的厉害,所谓的无敌的蒙古铁骑已经不在,享乐后,战力已经很低啦,加上民心所向,焉能不败


mike20172017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政权的一个威胁,但是这个威胁确实在不断强大,先秦时期燕赵两国凭借自己是实力就可以独挡,到了秦汉时期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能北逐匈奴封狼居胥,隋唐时期更是碾压北方游牧民族,到了宋代就开始被成了南北对峙了,后来南宋更是被灭,取代明朝的最终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女真,这是为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